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时大彬僧帽紫砂壶现身24年香港春季拍卖会,受到藏家追捧

2023-12-24收藏

时大彬何许人也?一个留名青史的宜兴紫砂壶大师,在万历年间名噪一时。都云昆说,紫砂壶的兴起,最早是在明代中早期。在此以前,宋代的点茶使用茶饼冲泡。明朝初年,朱元璋认为把茶叶压成砖饼状的制茶方法费工费时,下令「废团改散」,鼓励民间饮用散茶。从煮茶到泡茶,更小的冲泡工具应运而生。时大彬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脱颖而出。

明万历 时大彬 僧帽紫砂壶 尺寸:高29.5cm 口径:13.6cm 宽:41.4cm

时大彬的父亲是做壶的能工巧匠,他做壶的手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与紫砂壶的正始大家供春相提并论的人物。都云昆说,时大彬制壶,能博采众家之长,同时还有创新,因此在众多陶匠中卓然超群。他做的壶有一个最大特点——在紫砂中掺杂粗颗粒,让茶壶在温润之外更显朴实无华。但这种材质在烧制时对火候的把握相当严格。若是温度不够,泡茶时就会出现很重的土腥味;温度过高,则容易开裂。时大彬又追求完美,茶壶稍有瑕疵即刻销毁,成品率很低,因此身价倍增。

著录【雍容堂典藏紫砂壶】

历代文献对时大彬多有记载。如明末著名散文家张岱就说:「宜兴罐以龚春为上,时大彬次之……然一砂罐一锡注,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则是其品地也。」为了拥有一件时大彬壶,江南的官僚豪绅、文人士大夫除了重金求购外,还不惜动用官府的力量。时大彬壶甚至还作为进贡之物献到宫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一件雕漆四方执壶,为宫廷御用茶具,就出自时大彬之手。

时大彬成交价格


时大彬,号少山。或淘土,或杂碙砂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具足,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施茶之论,乃作小壶。几案有一具,生人闲远之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遂于陶人标大雅之遗,擅空群之目矣。
——明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
时大彬之物,如名窑宝刀,不可使满天下。使满天下必不佳。古今名手,积意发愤,一二为而已矣。时大彬为人埴,多袖手观弈,意尝不欲使人物色之。如避吏,惟恐匿影不深,吾是以知其必传。虽然,偃蹇已甚,壶将去之。黄商隐曰:「时氏之埴,出火得八九焉。今不能二三,盖壶去之矣。」故夫名者身后之价,不可以先,不可以尽。夫先与尽犹不可,况其有兼之者哉!悲夫!
——明 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卷十二
时为人敦雅古穆,壶如之,波澜安闲,令人起敬。其下俱因瑕就瑜矣。
——明 周容【宜兴瓷壶记】
宋尚书时彦裔孙名大彬,得供春之传,毁甓以杵舂之,使还为土,范为壶。燂以熠火,审候以出,雅自矜重,遇不惬意,辄碎之,至碎十留一,皆不惬意,即一弗留。
——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四
往日供春茶壶,近日时大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
——明 许次纾【茶疏】
器物精洁,茶愈为之生色。今时姑苏之汤注,时大彬之沙壶,汴梁之锡铫,湘妃竹之茶灶,宣成窑之茶盏,高人词客、贤士大夫,莫不为之珍重。即唐、宋以来,茶具之精,未必有如斯之雅致。
——明 屠隆【茶说】
自时大彬开始,制作紫砂陶的一整套传统技法,已大体上建立,并传承给以后各代艺人。后人提及他的作品皆赞不绝口,诸如「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遐陬绝域犹知之」、「明代良陶让一时」。
现存材料暂时未能给出时大彬的确切生卒年代。【阳羡茗壶系】没说时大彬是何时人,只说其父时鹏是万历年间人。清人吴骞引用周嘉胄的说法,「时鹏、时大彬…邵文金、蒋伯荂皆万历人」。
万历皇帝在位48年,万历时人的生卒年代,可能上至嘉靖,下至万历、天启、崇祯,也可能上至万历,下至天启、崇祯甚至顺治。
时大彬制壶的方法,上继供春,下引明清两代的壶艺规范,所教学生大多达到了很深的造诣。明末紫砂壶大匠,主要是时大彬的弟子和受其影响者。如李仲芳、徐友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伯荂、陈信卿、陈光甫、陈俊卿、沈君盛、陈子畦等。
明代周高起在论及泥色时说:「壶之土色,自供春而下,及时大彬初年,皆细土淡墨色,上有银沙闪点,迨碙砂和制,毂绉周身,珠粒隐隐。」这是时大彬早年用泥特征。又说:「时大彬,字少山,或陶土,或杂砂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具足,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两种不同说法表明时大彬前后用泥是有变化的。
时大彬对紫砂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器型设计与铭文刻款都极有研究。特别是重新创造了一种成型方式,即「打身筒」、「镶身筒」的技法。这种独特的成型技艺,奠定了宜兴紫砂发展的根基,确立了至今仍在沿用的凭空成型的技术体系。
他的制作,在前人基础上愈发精致。同时,也不一味求工,而是以「粗砂细作」着称。「或陶土,或杂砂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具足,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这一点是时大彬的重要标志,也是时大彬审美上的自觉。这样的审美高度,远不是普通工匠能达到的。正是如此,时大彬的制作得到了达官显贵和文人名士的广泛认同,纷纷以「质古」、「古朴」、「朴雅」、「沉郁」、「典重」一类词来形容,「直跻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惭色」,足见已经达到文人审美应有的品位和境界。
镌壶款识,时大彬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
——明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
紫砂壶从诞生之初很快就发展出在作品上落款的传统,这在历代各类器物上都是非常罕见的。一方面,文人的参与和认可是其得以发展的土壤;另一方面,工匠的自觉意识更是生起一切现象的种子。【先进录】记载,「宜兴时大彬制砂壶,名手也,尝挟其术,以游公卿之门。」至于刻款样式的发展,下面以出土「大彬」款举例说明。
最早多见在壶身不明显处刻作者名号的。
有刻于壶底的,如福建漳浦明万历38年卢维祯墓出土「时大彬制鼎足盖圆壶」、江苏江都明万历44年曹氏墓出土「大彬款紫砂六方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