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中华第一凤」省亲,武汉最被低估的文物展封「神」

2024-04-09收藏

灵,灵巫也。以玉事神。——【说文】

【说文解字】表明,玉是中国先民沟通天地神灵的重要载体。 龙年春天,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以【玉神】为题,全方位展示叹为观止,却藏在深闺的石家河玉文化,恰当之极。

与人潮涌动的武汉其他文物展相比,【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似乎有些不够热闹,来自全国 21 家文博机构的 174 件(套)文物精品,静静地躺在盘龙城的展柜中,等待与有缘人的「神遇 」。

此次展览的六大亮点,足以照亮被严重低估的【玉神】展。

石家河文化的「中华第一凤」

红山文化的「中华第一凤」

「 中华第一凤 」回家省亲,这个消息不断发酵,让相对冷清的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热了起来 。这件收藏在国家博物馆近 70 年的玉凤,首次离开国博, 回到它的故里。

在聚光灯下,这件团凤玉佩 ,圆目、钩喙 、长尾分叉,首尾相连,构成一个完美的圆,显得温润而静谧。

「 中华第一凤 」曾争议四起,这顶桂冠落谁家大家各抒己见。

如果仔细对比,石家河文化的这枚团凤玉佩,应该是最早且纹饰成熟,也是工艺水平最高,最接近中国人心中凤形象的器物。

现在说「 中华第一凤 」落户石家河,恐怕没有争议了。实至名归的「 中华第一凤 」很可能就是楚文化中凤的源头,开启了凤文化的先河。

「 中华第一凤 」的省亲,让名为【玉神】的文物展真正封了「神」。

减地阳纹在石家河文化中普遍运用。

石家河文化玉器最具代表性的工艺为 减地阳纹

这种工艺,把纹饰线条之外的地子减低,使纹饰线条凸起, 形成立体感极强,视觉强烈的阳线。这种阳线的制作难度远远高于阴刻。

这种工艺,在石家河玉器中首次出现。

中华艺术是线的艺术,线一直贯穿于中华艺术的始终,线的质感与节奏,直接影响到艺术品的气质与美感。

石家河玉器的减地阳纹,与早已成熟的阴刻线两两相守,阴阳相济,勾勒出中国艺术的闭环。

石家河文化影响了三星堆文化。

为什么石家河玉器的展览,会有 三星堆 良渚 的器物?这是看展者心中常升腾起的疑问。

这,正是策展人的专业之处。

从中华文明上古的时间线和空间分布梳理,石家河玉文化上承良渚文化,下启三星堆文化。

细心的观者,一定会从良渚的阴刻纹饰中,看出其与石家河 玉器制作中的技术与风格继承,也会从三星堆的铜面具中,看出上扬眼角 、宽厚阔鼻,与石家河的玉人神韵同步。

把不同时间线的器物,放在同一个空间:恍惚中,那种数百年 、甚至上千年的文明的嬗变,在我们一转眼中就实现了。

殷墟玉凤,其实就是「 中华第一凤 」舒展身体,展翅轩翥的样子。

也许很多人都不相信,殷墟才是石家河玉器的小迷弟。

石家河玉器的制作技术远高于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和良渚文化。石家河玉器的器型大多很小,雕刻精细,普遍采用阳起减地技法和弯曲线条细阴刻技法。

这些技术特点和器物风格,在殷墟玉器大量存在。比如:殷墟玉凤,其实就是「 中华第一凤 」舒展身体,展翅轩翥的样子。

在石家河玉文化展中,一件玉獠牙神人面像上,其冠下用 细线阴刻 一组 钩曲夔纹 。此类夔纹在商文明礼器中大量出现,不能说非常相似,只能说「一模一样 」。

砣机的革命,推动了石家河文化治玉技术的提升。

砣机对于玉器制作来说,是划时代的科技。

学界曾做过大概率的判断:最早的砣机应该出现在良渚文化中。没有砣机,良渚文化中的阴刻细线不可能做得那样规整而细密;砣机不升级,石家河玉器阳起减地技法和弯曲线条细阴刻技法也无从谈起。

据说,石家河文化遗址中,曾发现有炼铜的遗物。在这里, 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推测,砣机出现在良渚文化中,却被石家河的先民改造升级,用铜砣头代替了石砣头。

也许,正是因为这次「砣机的革命 」,中华文明的玉器制作 进入了一个新的技术层面,引发了玉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的枝繁叶茂。

展厅顶灯的「中华第一凤」元素。

到了现场,你就会为此次展览的布展点赞。

走在展厅中,就像走进了一座幽深的大森林,无数的珍奇异 宝罗列两边,我们却丝毫不用担心打扰它们。策展人把灯光都给了这些宝贝们,我们安静了,它们也安心了。

一些重要的器物,都被放在了定制的亚克力展架上,一眼就能看出其尊贵的身份。

在独立展柜中,光纤灯温柔地抚摸着「 中华第一凤 」,让它神采奕奕,却不会产生压迫感。

抬起头,展厅顶灯的造型,竟然就是线描版的「中华第一凤 」,氛围感十足。

与良渚文化、红山文化比,

石家河文化是一位藏在深闺的女子,

温婉而含蓄,等更多的有缘人来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而这次 「玉神 」展,也是一次被严重低估的展览,

与南京的【玉润中华】比 ,也许广度不足,

但深度却不差分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