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南宋铜钱信息指南

2024-04-02收藏

序言:

我虽长于三晋,但对于南朝烟雨和微茫临安颇心心念念,从小学便扬帆的钱币之好,助我接触到江南的红斑绿绣。此后,常常试想淳熙的壮志与隐忍,韩侂胄汹军折戟和端平入洛的梨花。大学且居济南,对于当地热门的康熙东并无兴致,却常常在古玩城挨铺搜揽南宋铜钱,并不断精进南宋钱币历史与版别。 读【南宋铜钱】,【中国货币史】,严谨专业,收获颇丰,但仍感壁垒较高,难以推广。

想到自己初识钱币时的跌跌撞撞,不由想用简易的框架普及南宋铜钱的知识。 抛去繁杂的铁钱系统,版式细分与私铸试铸,仅从宏观角度整体介绍南宋铜钱, 或许能添一定可读性,所谓抛砖引玉,弘扬钱币文化,如是而已。

本文将从数量,文字,面值,材质,发行五个角度介绍南宋铜钱的大致情况,作为信息指南。

一.数量

南宋在建炎年间(1127-1130)和绍兴前期(1131-1141), 整体领土与北宋末年相比缩水不大,尤其是江淮地区几大主力钱监仍在掌握之中,其数量和版式仍存北宋繁多之态, 尤其建炎,绍兴折二钱数量居南宋各钱之首。

同时,由于两宋之际时局纷乱,内忧外患,建炎,绍兴钱的数量也仅仅是相对于南宋钱较多,数量远少于北宋铸钱鼎盛期(神宗朝熙宁,元丰年间,1067-1085),质量也远逊于以精美瘦金著称的徽宗朝(1100-1125)。

绍兴后经隆兴至乾道末年(1173), 虽有五监并举盛况(后文会提),铜钱版式种类不少,但其数量明显减少。

此后自淳熙(1174-1189)至南宋末年(咸淳九年,1273), 钱监数目不断减少,最后只有饶州永平监维持稳定鼓铸。由于钱监单一,钱币往往缺乏变化,版式与繁杂的北宋小版相比大幅缩减。并且铜钱的年铸量也有下滑, 只稳定在十至十五万贯,有时连十万贯都不足。相比北宋时常年动辄几百万贯的年铸量不可谓不少。

(南宋折二钱)

二.文字

南宋铜钱从建炎元年(1127)到淳熙七年(1180)的54年里, 仍然沿袭北宋的对钱制度,但 主要是真篆对钱, 草书早已不见。

淳熙七年(1180)至咸淳九年(1273)的94年里, 对钱退出江湖,南宋开始采用背纪年铸钱,即在钱背上有铸行年份。这种做法一般认为是防止地方钱监将往年铸币充当新币上交流通,从而有效地标记区分,保证生产。 这一阶段正面文字则趋于统一,即规整的宋体字的滥觞。

钱文书法造诣方面,

建炎小平有瘦金体版别,但存世不多。

绍兴通宝为宋高宗御书,端庄浑厚。

另外一些南宋大钱,如嘉泰折三,淳祐当百钱文虽不是瘦金,但犀利大气,有瘦金遗风。

其余多为类似宋体的文字,总体书法美观度低于北宋。

(南宋·淳熙乾道元宝折二对钱)

(南宋·建炎通宝小平瘦金体)

三.面值

与北宋不同, 南宋以铸行折二钱为主, 每个钱币均有不少折二钱发行, 小平钱存世量总体仅有折二的十之一二。

当然一些年号铸钱也有例外情况:

1. 绍兴小平钱尤为稀少

2. 隆兴、乾道无小平铜钱

3. 庆元、嘉泰有折三

4. 嘉定有折十(嘉定元宝)

5. 宝庆年间铸大宋有折十(大宋通宝当拾)

6. 端平、嘉熙有折五

7. 淳祐通宝除小平、折二,还有折三,当百等

南宋末年朝廷发行虚值大钱,是国力日下,外敌入侵下的补救之举。

(南宋折三折五大钱)

四.材质

相比于北宋钱的精致,南宋由于在鼓铸时大量采用前朝旧铜以及铜料含铅比过高,加之南方碱性土壤的长期埋藏腐蚀,造成现存品质量远不如北宋的情况。

铸孔,腐蚀,酥边现象皆是常态。

五.发行

宋廷南渡之后,由于物价上涨,铜钱购买力大幅提高, 百姓贮而不用,再加上北宋遗存的货币许多被金军劫掠或被逃难的百姓窖藏, 存世货币量锐减,国内原铜紧缺。

此时,南宋已陷入几乎无钱可用的局面。 在此情况下,政府降低铸造成本、增加钱币数量(铸额)的办法是放弃北宋以小平钱为主的局面,大量发行折二钱。

除了铜钱外,为弥补钱荒,南宋还增加了铁钱和纸币的发行,

铁钱主要发行于四川及边境地区(铁钱区),除弥补钱荒外,也有防止铜钱外流(以铁钱区为缓冲区)的作用。

南宋纸币是北宋交子制度的继承,并有创新,其中绍兴末年始发的会子,以国库钱十万緡作为本金,有严格的换届制度,但到了开禧北伐以后,会子开始滥发贬值。

(南宋小平全套)

(南宋折二一盒)

总体而言,整个南宋,货币是多元化的,其中铜钱数量相对北宋大为稀缺,且材质不精。是中国铸币史上一个困于一隅的式微时期,也造成了后世收藏,精品难得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