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玉器】之玉出东方

2024-06-27收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玉器】展览包含480件套玉器精品,上自远古,下至晚清,展出分为玉出东方、玉礼堂皇、吉玉琳琅、琼华满堂、镂冰雕琼五个部分。

本文是第一部分:玉出东方。

我国自古以来玉石资源非常丰富。

旧石器时代 ,人们玉、石不分,都被视为制造工具的原料。

新石器时代早期 ,人们开始以美石为玉,将其制成装饰品。距今约9000年,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发现了最早的透闪石玉器,河南贾湖遗址则发现了绿松石制作的饰件。出于真诚的信仰,人们又将最美的玉料制成法器奉献给神。

随着社会复杂化程度的加深,高等级玉器的生产和使用被权贵阶层垄断,玉制的农业工具及武器也被仪式化,并出现了琮、璧、钺、璋等具有特别属性的玉礼器。

新石器时代晚期 ,社会复杂程度加深,权贵阶层制垄断治玉业,开始出现了彰显社会等级的礼仪玉器。良渚、陶寺、石峁等早期国家的形成,促成了礼仪制度的建立,玉礼器成为神权与王权的共同象征。

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区域的遗址中都有玉器出土,多采自遗址附近的矿藏。出土玉器的遗址星罗棋布,玉器的种类、品质、风格、造型各具特色,也相互影响。其中,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分别代表了北、南玉器文化发展的高峰。

红山文化 约为公元前4500年至前3000年: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的西辽河、大凌河流域。红山文化玉器以蛇纹石玉为主,也有一部分闪石玉,造型以几何形和动物形为主,并有幻想的神灵形象。有龙、勾云形佩、斜口筒形器、方璧、联璧等器型,器表多不加装饰,只有少量线纹雕刻。

良渚文化 约为公元前3300年至前2300年,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的太湖及杭州湾地区。代表性玉器有琮、璧、钺、冠状饰、三叉形器、串饰等。器表多以细如发丝的阴刻线进行雕刻,纹饰有神人兽面纹、鸟纹、云纹等,工艺水平居于新石器时代之首。良渚玉器具有强烈的宗教和礼仪色彩,贵族墓葬内常见以大量琮、璧、钺等礼玉组合构成的陪葬品。

大汶口文化 约为公元前4000年至前2300年,主要分布于山东境内及江苏、安徽北部等地区。大汶口文化玉器多为项饰、串饰、环、璜等装饰品,也有琮、璧、钺、刀等礼仪用器,造型和纹饰上既有地方特色,也有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共同影响的痕迹。

肖家屋脊文化 也称「后石家河文化」,约为公元前2200年至前1900年,主要分布于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玉器造型以几何形、人和动物形象为主,通常代表不同的神秘寓意,具有巫术法器功能。此外,也有刀、钺、璋、琮、璧等礼仪用器。

龙山文化 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800年,分布地域与大汶口文化基本一致,是其后续文化。玉器器型多为象征政治和军事权力的戈、刀、钺、斧、戚等,也有圭、璋和牙璧等礼仪用器,器身规整,轻薄,多素面无纹饰。其中,鸟的形象较为常见,可能与龙山文化的尚鸟习俗有关。

石峁文化 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800年,主要分布于陕西、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石峁文化玉器种类与造型大多源自龙山文化并有所发展,主要器型为刀、钺、璧、牙璋、多璜联璧等。除了墓葬和器祀坑,很多玉器被发现时插在城墙墙体之内。

新石器时代大多数地区的玉器造型简约,风格古朴,制作工艺处于初创阶段,但一些文化发达地区的玉器制作精美,用于宗教礼仪的玉器则意蕴神秘。

展品如下:

神面纹琮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琮脱胎于雕刻神像的手镯,受「天圆地方」宇宙观的影响,神像图案逐渐凸显为方角形,手镯也逐渐演变为内圆外方的琮。琮有单节或多节不同形式,是巫师用以通天地的一种法器。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壁是一种中心孔径小于外廓边宽的片状圆形玉器,是上古时代玉制礼器之一。传统观点认为「璧圆象天」,从考古上看,璧更可能是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网纹饰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玉饰背面钻双孔,可穿线缝合在织物上。含义不明,一说是玉龟壳,与占卜巫术有关。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蝉是一种变态成长的昆虫,古人将这类虫蜕变和羽化的过程视为生命的新生,以玉蝉为随葬品,寄托了墓主人对重生的期待。

双联璧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环一般用作腕饰或佩饰。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方璧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的玉璧有圆形、方形,以及双联、三联式样。小型玉璧边缘通常钻有小孔以供穿系佩藏。

神面形器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神面形器是红山文化标志性玉器之一。正面以阴线刻神面纹,圆眼内凹、下部一排长齿,左右两端变形的犬齿或翅膀。类似玉饰的侧边或背面都有穿孔,可以缝在织物上。

(新石器时代 肖家屋脊文化)

人面形器 (新石器时代 肖家屋脊文化)

龙形饰 (新石器时代 肖家屋脊文化)

鸟首璜 (新石器时代 肖家屋脊文化)

虎头 (新石器时代 肖家屋脊文化)

虎头是肖家屋脊文化玉器的代表器形之一。上古神灵的形象大多于野生动物,而神性表现则与人们对动物习性的认识有关。一些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禽兽,如虎、鹰等,形象往往抽象而威猛,凸显环眼与爪牙,崇拜它们往往是出于敬畏,希里获得它们的神力,某些动物还被神化为族人的先祖。

三牙璧 (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

牙璧为玉璧的一种,整体多为圆形周缘有向同一方向旋转并凸出的牙,中心为或大或小的圆孔,又被称之为「璇玑」,多出土于墓主人胸口处。

鞍形饰 (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

鞍形饰 (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

耳坠 (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

锥形器 (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

可与「三叉形器」共同组成冠饰,也可作项饰或坠饰。

(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

冠状饰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神人纹琮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琮是良渚文化礼器的核心,寓宗教、装饰、仪礼和权力于一体。琮外部转角上一般雕饰形态各异的神人纹,它是神人兽面纹的简化形式。神人曾面纹的完整图形仅出现在一件大型玉琮的侧面,为头戴羽冠的巫师或神人驾驭神兽的造型,是人兽通灵意识最直观的表达。兽面纹所代表的动物,有虎纹、鸟纹、龙纹、鳄鱼纹等不同说法,还有人以为它是综合多种动物形象而抽象出来的神怪,带有强烈的原始巫术色彩。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串饰 (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

环形饰 (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

兽面纹琮 (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

三牙璧 (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

钺是由斧转化而来的宽刃兵器。玉钺则往往制作精致,没有使用痕迹,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

五孔刀 (新石器时代 石峁文化)

(新石器时代 齐家文化)

四孔刀 (新石器时代 齐家文化)

锛形器 (新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 齐家文化)

良渚文化玉琮先传播到黄河下游,再经中游,传至上游的齐家文化,玉琮的文化内涵和制作风格都发生了很多改变。神人兽面纹不见了,纹饰以素面为主,偶有数道平行线纹。有些玉琮的射口也消失了,变成了中心穿孔的四方柱。

平首圭 (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玦形龙

玦形龙

玦形龙

二里头文化 为代表的 夏王朝 开启了中原王朝引领中华文明发展的进程, 商王朝 继夏之后,建立了更为强大的王权国家。两个王朝的统治者一方面通过征服扩张自己的领土,一方面融合新石器时代以来各地方文化的内涵,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神权信仰和王权仪轨。夏、商玉礼器除了传统的琮、璧、环、璜、圭、璋之外,特别突出了钺、戚、戈、刀、矛等兵器类仪仗,显示出王权国家的强大实力。这一时期出现了青铜的治玉工具,有纹饰的玉器约占80%以上。玉器造型精美,注重艺术表现。圆雕形象生动、写实,片雕动物多以轮廓显示侧面剪影,流行双阴线刻纹,内容上反映了生产、服饰、宗教、祭祀、礼乐等多方面的社会信息。

(二里头文化)

边缘带齿状装饰的弧刃钺也称「戚」,是一种比普通钺更华丽、规格更高的礼器。戚的式样源自龙山文化,并为夏商承继、完善。这件玉器已经开始出现边齿装饰,是戚的早期形态。

(二里头文化)

鸟纹石罄 (商)

鸟纹石罄 (商)

兽面纹斧 (商)

兽面纹斧 (商)

弘纹戈 (商)

牙璋 (二里头文化)

(商)

兽面纹刀 (商)

弦纹琮 (商)

(商)

矛头 (商)

以上就是第一部分的主要展品啦,敬请期待第一部分:玉礼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