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对于文人来说,是其精神流动,呈现思想的载体。古代文人对毛笔的爱护和照顾,已经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因此发展出来的文房笔用类器物精细繁多,功能不一。
比如搁置未使用的毛笔与使用过的毛笔就是两个不同的文房器物。前者是笔筒,干的毛笔笔毫向上放置,不会顿到笔毫。后者是笔架,用来搭放毛笔。使用中的湿笔不能倒置,否则墨汁会沿着笔杆渗入,导致笔杆开裂,笔毫蓬乱。笔筒与笔架功能划分明确,共同呵护毛笔。
历代的瓷、牙、竹、木笔筒我们之前已经详细讲述过,笔筒是现今仍然受到文人宠爱的办公器物。功能拓展后的笔筒不仅可以放置毛笔,也可以放置尺子、中性笔等办公用品或扇子、如意等把玩小件。
同为「护笔使者」的笔架则没有笔筒适应性强。随着毛笔的隐退,笔架在现代生活中逐渐消退出人们的视野。但笔架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却更加受到收藏者珍视。作为藏品,笔架可供于案上,又可玩于掌中,如今是文房藏品市场中价值较高,较为抢手的一类藏品。
笔架是中国传统文房常用器具之一,文人在文章书画过程中因构思或暂息藉以置笔之物。为书案上的文房六宝之一。
我国南北朝时就已有笔架的记载。文献记载,唐代笔架也属于文房常设之物,杜甫留下诗句:「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但流传下来的唐代笔架极为罕见。到了宋代,笔架成为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传世品才逐渐增多,考古发掘中有「影青瓷笔格水注,漆笔格、水晶笔格和青玉笔格」等实物,此处记录的笔格即为笔架。
传世的宋代笔架形状大致有三种:一为上窄下宽长方形,上沿有几个圆凹孔用来搁笔;一为上窄下宽的长方形,上沿有圆孔和一个长方形凹孔,长方凹孔用来放墨;一为山形。山形的笔架最为多见,山峰造型或陡峭,或平缓,峰峦少则五个,多达二十。
此后历代,水注和笔架一体的造型不太常见了,山形笔架因观感古朴,功能适用更受文人推崇。奇山型笔架置于桌案前使人足不出户即可饱览嶙峋走势,通感山川之气脉。
明清笔架的形式也多延续山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清代笔架造型上衍生出仿生形状,以动植物的犄角,枝丫、腰背起伏搁笔。
笔架之美在于型,也胜于材多样,明代以后不但有瓷、珊瑚、玛瑙、水晶笔架,还有玉、木等,多用镂雕、彩绘等进行装饰。
玉质笔架是案上清赏的绝佳之选。作为文人雅士悠闲雅趣生活的一种象征,雕工精湛的玉笔架极为普遍,有青玉、白玉等,形状以山峰形居多。文人创作时观玉石,仿佛连书画中也渗入了玉石的温润之色,变得平心静气,全心沉入到如痴如醉的创作氛围中。
木质笔架的传世品以明清两代的器物较为常见。材质多见紫檀木、黄杨木、沉香木等。紫檀木笔架沉稳,坚实压手,为笔架中的精品。黄杨木笔架古雅质朴,也为上品。
瓷质笔架最为普遍,但样式更为丰富,流传更为广泛,讲究质精形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