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上海城隍护身「花钱」
作者:黄顺发
「花钱」源于汉代,民间把这种钱俗称为「花钱」。
「花钱」虽然具有钱币的形态,但不作流通使用,是钱币中的「非正用品」。
中国民间「花钱」的种类繁多,诸如开炉、镇库、馈赠、祝福、玩赏、戏作、配饰、生肖等等都要铸钱,这种「钱」,其实是专供某种需要的辟邪品、吉利品、纪念品。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三教九流」文化历史中,「儒教」最高称圣,「佛教」最高称佛,「道教」最高称仙。
圣、佛、仙都有独自的「花钱」,这同时也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力。
古松江府上海县的城隍庙,也有城隍护身挂「花钱」,此钱圆形,上有挂钮,可用于悬挂佩戴,也属于挂牌式花钱。
其币面中央圆圈内有一「印」字,在道教中,凡持城隍印者,受城隍之职代天行化,天下城隍神所行去处,阴官自报,皆有鬼神迎接佐送,亦差助法。
币圆圈上缘书「城隍护身」四字,下缘镌「驱邪保安」四字,两侧各有一五角星图案。背面平素,无纹饰。
该钱为亦铜铸,其铸造年代为宋代年间。
民间奉祀城隍,最初以之为城厢、地方的保护神,后来随着道教介入和人们对城隍司职期望的增长,城隍司职之权向阴阳两界扩展,人们又奉城隍为主管阴司冥籍之神。
据【道家】记载,至迟到唐代,城隍神已主冥籍。如此一来,城隍就成为统管阴阳两界、有着广大法力、掌管人间生死祸福的地方最高神祇。道教把城隍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在道教地神排列中,城隍为第一神祇。
于是,在那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年代,普通百姓争相佩挂「城隍护身」花钱,以祈求城隍爷保佑,驱除邪祟,永享安康,寄托美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