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见证历史!下面这些老物件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都能叫出名字暴露你的年龄了。时代在进步,人类在发展,好多老物件都淘汰了.....回不去的记忆,叫人难忘,回不去的乡愁,魂牵梦绕,弹指问,两鬓斑白,不见儿时伴,纯真的少年梦,而今只为一日三餐地为生活而生活!
1、犂,我家乡把犂地的叫犂(即装有犂耳,使土单向右翻的)。 供种地用的犂是双向分土,可开沟播种的,我们方言叫它【坌子】。
2、【搪瓷盆】我收藏了两个十成新的洗脸用搪瓷盆。当塑料盆和不锈钢盆普及时,白,这搪瓷盆就淘汰了。
3、这蓑衣可是名副其实的老古董啊,古诗中就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马灯。因过去赶大车挂在马车上照路用的,所以叫马灯。过去马車走夜路叼挂在车辕子上照路用的。虽然照明亮度微弱,但在短距离内也能起到一定的照明作用。我们这里叫提灯。一般情况是用手提着的,所以叫提灯。
在没有通电的农村,可是照明灯具中的贵族。 记事的时候,家里用的是碗灯。就是小酒杯碟子什么的,浅浅一点菜籽油,碗口一根棉线灯芯,点燃后,总是生灯花,没办法,要拨动灯芯出碗口,要剪灯花,要添油。 后来,舍得买洋油(火油、煤油)了,记得,我用剪菜的剪刀剪了一个马口铁空罐,垫上一根洋钉(铁钉),敲打卷成笔杆粗的铁管,另外剪以瓶盖大小的圆片、用铁钉凿一个洞,插入细铁管,找一个农村合作医疗的小药瓶,一个土法洋油灯做成了…… 长大了,第一次自主到集镇上去,狠狠心,自作主张,买了两盏美孚灯。 狠狠奢侈了一回,至今都记忆犹新。 几十年了,曾经的洋油、洋火、美孚灯古老的词汇已经淡出人们的词汇。 那曾经高大上的美孚灯已经无人认识。
5、饸饹床子,五.六十年代用过。 为增加玉米面,高梁面的粘度,把轧细的榆树皮面做添加剂,混合好装在下边木槽中,(木槽下面用金属片制做有如香头粗细小孔)再将木柱压在槽里的增粘的面上,手压槓杆饸饹条落在开水中煮熟为饭。 这是困难时期粗粮细作的典范。
是用来压面条的。用这个机构压下去的面叫河捞。压下的面有的放在笼厅里蒸熟,有的直接压到开水锅里煮熟,捞起来调上拌料即可食用。
6、倒闸自行车,看着像大国防以前骑它经常挨摔,摔的鼻青脸肿的那时候只知道骑它不知道它是倒闸的
7、煤油炉就是方便快捷,中午下班下面条一会儿就得。吃完睡一会儿。就是下出的面有股子煤油味儿。早先的煤油炉子是两个宽捻子以后才进步到这样的一圈捻子的。锅底也熏得黝黑。70年代,我们家有一个煤油炉,武汉风动工具厂生产的,非常好用,当时也非常贵, 煤油要计划,
8、「缯」,我家有全套的织布机,箸是筐里有一排薄薄的竹片,经线从缯里分成上下两层,纬线留子(口音)穿过,经线上面的线到下面,下面的线到上面,在用箸轻轻地压一下二下,反复操作,土布就是这样织成的!
9、东北人叫套包子,所说驴马拉套时套脖子上用的。驴扎把子我们山东这边叫驴缨包子,是给驴骡马耕地拉车套在脖子上用的,这样牲口能用上力,还能保护牲口的脖子。但是它不是给牛用的!牛用的是梭头,样子像「人」字形差不多,「人」字两头各钻一个圆孔,中间挖一个浅浅的槽,然后穿上一根粗壮的绳就可以用了,我们这边管这个叫牛耕!拍子我们这边叫「盖顶子」!
10、升子,我们这儿量具没有统一.这斗在我的记忆里有两种标准,原县城管辖区是40斤一斗,但计量时常用20斤的(半斗子)。非县辖区用的量具则是27斤为一斗。 各位网友:你家乡的斗原是多少斤一斗?有(半斗子)的量具吗?
11、风筝(板鹞)上的哨子,放飞时在天空发出响声,现在还有,大的一般用老了的葫芦制身,哨口用竹片雕刻而成,小的用竹子,蚕蛹壳制作,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不同,整体声音就是交响曲。现在由于高压线太多,好多地方已禁放风筝了。
12、千万别小看这气灯,打足了气可亮着呢,相当于300瓦大灯泡,七十年代初我作为知青插队农村当上了民办教师,那时学校还不通电,晚上办公备课改作业全都依靠它。
13、东方红-28,在70年代就知道长春生产的胶轮拖拉机有28马力,40马力,还没听说有50马力的。沈阳生产的好像是三缸30马力的。东方红-28拖拉机装配2125柴油发动机,采用独特的启动方式:拔动转换开关,增大燃烧室容积、降低压缩比,打开汽油开关向发动机供油,人工转动发动机,磁电机打火点燃混合汽启动发动机;发动机启动后拔动转换开关增大压缩比,柴油机开始工作。 特定历史时期的产品,体现多快好省的方针。
14、风箱,那是乡村生活渐渐远去的梦境,我也是吃拉着风箱的饭长大的,记忆犹新。勾起我的回忆,也有同样经历,坐在锅台前烧火,拉风箱。
15、水汆子,汆子,放火炉内快速烧开水用,比壶快。因为他是有底的,不通透,烧水用的
16、自古以来大部分地方叫这个油梆子,卖油人用的,赵匡胤的结拜兄弟郑子明(郑恩)用的就是这玩意儿,三打陶三春送的定情物就是油梆子
17、烙石 用火把它烧热,然后用它把湿东西烙干。
18、这个物件你们知道叫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