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旧京文苑之古墨鉴藏家尹润生

2024-03-29收藏

本文是尹润生先生之妻张颖昭先生所撰的回忆其夫的文章,其文见下:

尹润生,别署意竹。蒙族,博尔济吉特氏,汉姓尹。1908年出生于北京。祖父荣廷,咸丰癸丑进士,后官苏州织造。父增煦,字旭谷,曾充当礼部郎中。

隃麋①雅好

尹润生幼承家教,勤奋好学,过目不忘。自幼在家学读书,日近笔墨纸砚,对文房四宝有深厚的兴趣爱好。不料少年失怙,家道中落,既要奉养老母,自己又需求学,虽有爱好而力不能及。

成年结婚以后,因妻张颖昭工绘事,他酷爱书法,两者皆需好墨,幼年时的爱好兴趣遂重又萌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书法绘画的表现上欲求得心应手,与好墨发挥的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尹润生对此深有体会。

于是他开始寻求收集墨,以使用为主,兼收并蓄。日积月累,逐渐提高对墨的认识。经过用实物比较对照,磨试鉴别,同时搜集、查阅有关墨史资料,核对文献以及墨林掌故,从墨的起源、沿革、变迁到墨的质理、原料、类别,渐渐积累了这方面丰富的知识,对墨工、墨家的派系、别号、年代、墨品风格,墨模上的雕刻、题字、形式、图案,进行了细心钻研。

何为明?何为清?何为御制品?何为贡品?何为名家自制品?(墨的图案与当时的版画有密切的关系。)以及制墨时代的背景,皆了如指掌,对藏墨兴趣愈发浓厚。

①喻麋:古县名,在今陕西千阳,以产墨著称。后以「喻麋」为墨的代称。

从文献记载和多方印证,中国墨的起源,应始于公元前12世纪以前,它在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墨本身是消耗品,历代文人士子也曾选制收藏,但能流传后世的明代以前的古墨几乎没有,只在出土文物中偶见极少残品。

从明朝万历到清朝康熙、雍正,可以说是墨发展到鼎盛时期。但经数百年变迁,水火兵灾,侵略者巧取豪夺,能保存到现在的,也成了凤毛麟角。今若不珍视,明清两朝的墨后人也难以见到了。

军阀混战时期,国内历史文物遭到任意摧残,或盗运国外。敌伪时期,日本人更是搜集抢掠中国文物。日本人非常欣赏中国墨。

抗战时期,尹润生身在北平沦陷区,目睹眼见,心急如焚。他与两三同好商定,各尽其力,走遍琉璃厂和各文物商店,绝不使祖国仅存的遗产落入外国人之手。

尹润生节衣缩食,变卖家中衣服、首饰,全力以赴收集市面商店古墨。他一面购买,一面启发商店老板的爱国思想,劝告他们不要贪图眼前利润,而使祖国的文物被外国人得去;并说,中国现有的古墨已濒临绝迹,若仍在中国人手里保存,日后商人还有买卖可做。

经过反复劝告,居然得到古玩商的理解和支持。古玩商有时遇到墨的品类分析不清,也要求尹润生给鉴定。遇有以伪品充真品时,尹润生亦能辨别精确。帮助古玩商鉴定判别古墨,使尹润生买墨的机会更多了。在北平沦陷期间,古墨基本上未遭日本人掠夺。

新中国成立以后,尹润生欢欣鼓舞,将自己多年珍藏的自明代万历起至清朝六代的全部古墨珍品和墨模,一并送交故宫博物院,得到故官博物院授予的奖状。

尹润生平时将陆续收藏的墨品赏析厘定,按年代排列,笔之于书,以墨品形式、款式、重量为经,属制者及墨家小传为纬,并旁及墨史掌故;不为溢美之词,不作似是之论,不迷信古人,以明朝墨为上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六代清墨为下卷,名之为【意竹簃云烟过眼录】,寓异日墨去书存,为今后同好者,提供研究参考的依据。

忘年墨友

解放后,政府重视文物,清末帝师袁珏生翰林家属,将保藏多年、早被日本人瞩目的「中舟藏墨」全部交给国家,由文化部接收。文化部招尹润生等出席鉴定。同时在座的有清华大学教授、湖北省张子高先生,广东省叶恭绰先生和浙江省张絅伯先生。

三公皆素有喻麋雅好,皆将古稀之年。以尹润生年少而见闻广阔、考证精确所折服,更喜其心怀开朗,语言直率,皆乐与之交。从此或书信往来,或约地点聚会,以谈墨为内容,或携实物,相互切磋;或讨论文献,各抒已见,畅所欲言。

1963年,四家墨友商定,各选所藏明朝精品拓片,附亲笔书写说明文字,图文并茂,集资出版了【四家藏墨图录】一书。问世以后,很快销售一空。计划再次出版,并期增加篇幅。

张子高先生为最早的有高深理论知识的化学专家,尹润生长子尹贝立亦学化学专业,计划双方配合,从古墨的化学成分,性能等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究、考证,以继承发扬中国文化遗产。

不期史无前例的……突然袭击,冲散了一切美梦。咫尺天涯,音信断绝。待尹润生从干校回来,叶、张三公已相继去世。

古墨专家

1957年,尹润生著【漫谈古墨】,发表在【文物参考资料】第一期;1958年著【由金涂塔谈到墨】、【明清两代的集锦墨】,分别在【文物】月刊登出;1962年著【曹寅的墨】、【自制墨】,发表在【光明日报】、【天津晚报】上;【谈三希堂墨】发表在香港【大公报】,【发掘两锭珍贵的明墨】在【北京日报】刊出。

70年代末80年代初,尹润生在每天操劳业余学校工作的同时,抽时间撰写自己鉴定古墨的著作。

1980年著【康熙朝刘源墨】、【评论方于鲁与程君房两家墨店】,发表在【故宫博物院院刊】上;1981年写【鉴定明清两代墨的点滴体会】,发表在【文物】月刊。

【清爱堂及其他】、【玉泉水与玉泉新墨】分别发表在【北京日报】及香港【大公报】上。1982年写【漫谈满文墨】、【汪节庵制墨年代考】、【琴墨浅谈】等。可惜后两篇文章刊出的时候,他已不能见到了。

60年代中期,周总理指示,要系统整理文物。古墨被列为重要内容之一。由李一氓同志推荐,领导指定,由尹润生负责整理故宫博物院藏品,并同时编写【墨说选集】。

在这时期,尹润生不分寒暑,每天到故宫博物院墨库查点、登册,对墨的年代、品类、图形、重量、墨工、制造者分门别类,编著【故宫博物院藏品目录】两巨册。他还向管理人员讲述收藏古墨需备的常识,设计新的安放办法,改变库房内不适合的储藏设备,使文物能得到永久保存。

为求进一步钻研和征集墨史资料,尹润生走访国内多处省市博物馆,可惜这工作被运动打断。1978年以后,安徽省博物馆为发展现代的徽墨,经常派该馆石谷风先生来京或通信,与尹润生商量或征求他的意见。

1982年,尹润生积劳成疾,心力衰竭,终于病倒。在他临终的前一天,安徽省博物馆正准备去日本开文房四宝展览会。石谷风先生在病榻旁与尹润生商讨墨品展出的细则问题,尹润生用微弱的气力,为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提供了最后的意见。

素通京剧

尹润生素通京剧。幼年时其父供职内廷,曾兼管升平署,内廷「老供奉」,如王瑶卿、王凤卿、姜妙香、姚玉芙等常为他家的座上客。耳濡目染,心领神会,尹润生由爱好而练习,对京剧的胡琴乐器等和唱念做打,都有很深的体会。加以嗓音洪亮,偶歌一曲,穿云裂帛。

效仿各流派唱腔,不拘生旦,更为神似,内行名演员或业余爱好者,聆听后皆为心折。更熟悉前辈老演员的轶闻逸事。名演员奚啸伯、李万春当年每排新剧目,辄约尹润生观看首场,期即兴表达意见,以便参考改进。

兴学办社

……,云开雾散,多年压抑,重新解放。十年来,祖国文化艺术被摧残殆尽,影响了人的素质修养,若不及时挽救,将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一大损失。为使祖国文艺重新振兴,有人倡议成立书画研究社,并推选萧劳先生为社长,尹润生为副社长。但萧老年事已高,住家又远,行动不便,一切社务只好由尹润生负责管理。

尹润生还创办了书画业余学校。书画研究社和书画学校在既无社址、校址,又无一切设施的条件下,完全白手起家。由于西城区政府的支持,区文化局借款6000元为开办费。

尹润生本着教学育人的宗旨,不辞劳苦,不图名利,各处奔走联系,租借中小学校课余时间的教室,作为书画业余学校上课、安排书画社活动的地址。他聘请担任讲课的教师都是有成就的书画家,挑选人材严肃认真,务以使学生受益为目的。

为了研究讨论业余学校的事务,有时职工教员无分早晚来家商谈,尹润生随时接待。同仁中有的到吃饭时间谈不完,就在尹润生家吃饭;学校有时需用的物品一时买不到,尹润生只要自己有便送到学校用。他不顾疾病的威胁,日间为业校处理各项事务,晚饭后经常到校查看上课情形。

学校开始报名人数二三百人,到第二期增加到千人以上,以后每期报名人数总超过预定数。报名时间从早8点开始,但总有捷足先登者凌晨4点来站队。报名者争先恐后,其中有工人、军人、各单位在职人员、离退休老干部、家庭妇女、中小学生;还有母亲同儿子、爷爷带孙子同来报名的。

这一方面说明了业余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另外也因文化艺术中断了十年,现在有学习的机会了,每个人都想从学书画艺术中填补多年生活上的单调和精神上的空虚。

学校业务蒸蒸日上,书画社成员也与日俱增。为满足学生的要求,除去原有的书法、山水、花鸟、人物班之外,又增加素描、篆刻、诗词、版画等班次,另外聘请书画名家举办讲座,分析各流派风格,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书画学校引起社会各方人士的注意,经常来参观访问的人很多。【人民中国】杂志社的记者曾来校多次了解情况。1982年6月的人民中国】上,记者写了一篇6000字的文章,详细报道了中国书画业余学校的情况,充分肯定了业余学校为振兴中华民族的艺术所做出的贡献。

日本书法家柴田木石先生也来校参观,并摄影留念。归国以后将日本现代妇女书法作品多件寄来,以示友好。

学校有了收入,弥补了书画社活动费用的不足。为解决社员裱画难的问题,学校聘请裱画师傅教待业青年裱画,增加了裱画车间。同时每年办书画展览,以期相互观摩评比,提高艺术水平。

在尹润生经营书画社及业校两年多的时期内,除还清文化局贷款之外,为书画社、业余学校添置了各样家具、电器,买了碑帖画册、有关书画理论知识书籍和名人的墨迹,供社员、教员参考。除去一切开销外,积累资金数万元,为书画社及业余学校的经费奠定了基础。

著撰史料

旧社会有大批的穷苦人靠典当维持生活,其中亦有八旗子弟。清代制度,八旗子弟不准经商,子弟未取功名便没有经济来源。为官人家凭一人俸禄,养一家老小,一旦本人亡故或革职丢官,全家人的生活便无依靠,遇到困难急需用钱时,唯一能救燃眉之急的办法,就是用东西去典当,希望有钱时东西还能收回来,实为潦倒中的自我安慰。

当铺老板摸透用钱人的心理,用恶毒手段压榨穷人,典当的东西至终总能归当铺。尹润生对当铺的残酷剥削有亲身感受,为了揭露当铺黑幕,40年代尹润生走访了北京多家当铺,深入调查,编著了【典当业概况】一书,彻底揭露当铺的剥削手段,柜台内外的乐与悲。书问世以后深受社会上广大群众的好评。

尹润生出身世家,对清末同、光时代的典章制度、掌故轶闻、婚丧礼仪,从幼年留心。他有很强的记忆力,有想了解清代史料的朋友经常求他解答问题,他从来是知无不言、耐心讲述。对求他写字的,他是有求必应,人名多了,记不清,就记在本子上,白天事情多写不完,晚上写到深夜也必完成为止。

尹润生参加西城区政协以后,曾撰写了【解放前北京的饭庄饭馆】、【从「银锭观山」谈到汪精卫行刺载沣】、【回忆赛金花答德国记者问】等文章。

根据清朝墨制、墨者及当时背景的特别记载,尹润生编著了【清墨史话】,溥杰先生为之题签,后改编为【十六家墨说】。遗憾的是,心愿未成身先去,【墨说选集】的遗稿由张颖昭整理,李一氓同志题签,1986年出版,改名【墨林史话】。

尹润生作为八旗子弟,一生奋力拼搏,未染纨绔作风。他没有继承遗产,但却继承了蒙族人的慓悍、纯朴、诚实、坚毅的性格,他爱自己的祖国,酷爱祖国的文化遗产,他的一生虽然没有丰功伟绩,是平凡的一生,但却为自己国家,为悠久的文化,奉献了所能付出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