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学术研究 |「大明宣德年制」款金珀海水龙纹笔洗考

2023-12-08收藏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作者:倪建华

内容提要:一件民藏「大明宣德年制」款金珀海水龙纹笔洗,笔者从材料辨伪、溯源断代、以及史书所载历史记录作为鉴定的基本手段进行了详实的观察和考证,考证结果认为这件金珀海水龙纹笔洗做工精良,创新了琥珀雕刻不留白的工艺,堪称旷世杰作。依据史料分析,在对此器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后得出:此器是明宣德年间明宣宗朱瞻基御用的文房用品,是一件历经六百年的大开门的传世佳作。

关键词:笔洗 大明宣德年制 明宣宗 朱瞻基 金珀 海水龙纹

一、提出问题

一件做工精良的金珀笔洗,底款为「大明宣德年制」,其纹饰继承了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青铜礼器和东周时期玉器的满纹满工不留白的风格,而其繁密的阴刻线工艺又和良渚古玉上细密的阴刻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将偌大一块琥珀毛石居然采用掏镗工艺做成了一件薄壁容器—笔洗,这几乎就是暴殄天物之举,是何人敢如此嚣张,敢糟蹋贵重的琥珀原料?此器究竟是不是明代宣德年间的物件?又是何人有资格使用此器?它是怎样传世至今的?这件琥珀笔洗在今天有着怎样的艺术价值?所有这一切就是本文需要讨论、考证的。

二、艺术造诣

此器为典型的盂钵状笔洗:圆领、束颈、鼓腹,器身满工满纹几乎不留白,以浮雕形式在器身上镌刻了海水双龙戏水纹,详见图一至图四:两条蛟龙分布在该器腹部中央,两个龙头部分最大凸出器身16mm,龙身配四腿,五爪刚劲有力,一上一下左右相向而对,在海水中呈S型时隐时现,彼此闭着嘴侧头冒出水面,凶猛中带着些许顽皮;龙尾扫出水面,龙须向前飘动,龙发、龙角向后,动感十足。龙鳞镌刻细腻,立体感十分强烈,海水拍打龙身周围溅起无数浪花;海水纹一改传统的静态扇子型粗线条的常态,设计成漩涡状,密布在两条蛟龙之外的器身。

纹饰中,漩涡状海水纹是一个创新设计,且线条密布,这种细密的线条和良渚文化玉器上的阴刻线尤其是指纹状阴刻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良渚玉器细密的阴刻线堪称绝世之作,后世几乎无人能仿,在高硬度的玉料上面,方寸之间居然刻出许多条阴刻线,而此器除了同样是细密的阴刻线之外,因为设计成了漩涡状的圆弧线条,令画面充满了动感,不用多想,加工难度有多大,不知道当今的雕刻大师有几位能做到如此境界?

纹饰中线条均布,中间没有交错跨线,找不到岐出缺陷。众所周知,琥珀材质十分脆弱,其中尤以金珀尤为脆弱,施刀过程如履薄冰,稍不留神就会产生崩裂,形成败笔,能做成如此精美的纹饰绝非等闲之辈。

纵观器身纹饰,能感受到此器纹饰的设计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纹饰本身展开成平面就是一幅绝佳的双龙戏水图。可以这样认为,此器是一件名画师和雕刻巨匠共同创作的结果。

除此之外,此器掏镗十分到位,几乎挖空了所有能挖掉的材料,成为了一件薄壁容器,手感十分轻巧.小小空间居然可盛2升水。如今,历经六百年沧桑,依然光泽熠熠,以全品相、无瑕疵呈现在世人面前,实为一件难得的大开门作品。

尺寸重量分别为:鼓腹直径约160mm.高度126.65mm,圈口直径94-97mm,略有椭圆型;足径为不规则的平面,直径约60mm,圆领直径90mm,重量769g,阳文凸起底款,地子平整,底款尺寸20X15mm。附图1-17为拍摄该器的全貌图及其包裹物、强光和紫外光照射的视觉影像。

图一、正视图一

图二、正视图二

图三、正视图三

图四、正视图四

图五、俯视图

图六、底足

图八、龙首一,龙首在上

图九、龙首二,龙首在下

图十、龙爪一

图十一、龙爪二

图十二、龙爪三及包裹体

图十三、龙尾一

图十四、强光照射图

图十五、紫外光照射

图十六、底足部分的气泡

图十七 龙嘴部分的沁痕和夹杂物

三、材质确认

根据实物和图片进行材质解析结果为天热金珀:观察该器材质为典型的金珀,金黄色,全透明,强光投射可见无杂、无裂、无密(明代时尚全透明的琥珀,即使见到有密,就是现在的蜜蜡,也会通过油煮的方法把蜜蜡加工成透明的琥珀)⑴,这种金黄色的金珀产地和波罗的海金珀不同,产地有可能是云南或缅甸,后者则基本是鹅黄色。

图十六底足内部有大小不同的气泡、图十二龙爪部分的包裹体放大图疑似为动物幼虫,其他疑似虫卵的包裹体数量不少,分布在该器各处;图十五的紫外光照射下出现的荧光反应,基本证明了此器为天然金珀;为了对包裹物有更详细的观察,特地在另一处选了一个包裹体拍摄了3.5倍和10倍的放大图像,见下图十八到二十:从图像中,我们可以看到疑似生物的幼体和虫卵的存在,其中虫卵呈半透明态。

图十八 包裹体所在位置

图十九 包裹体放大3.5倍观察

图二十 包裹体放大十倍观察

至此,综合以上观察结果,我们可以确认此器的材质为天然金珀。

四、新老鉴定

1. 排除新器的证据:从所示图片可知,圆领直径偏差将近3mm,肉眼可见呈微微的椭圆状,琥珀的性质决定了变形的不可能,首先可以排除此器是用现代机械加工的嫌疑;

2. 到处可见的纹饰底部有手工施刀的工痕及无法清除的附着物;图十七的龙嘴部分的沁痕和夹杂物十分明显,海水纹饰底部也有时隐时现的沉积物痕迹,岁月的痕迹告诉我们,不言而喻,此器属旧器;

3. 全器包浆醇厚,光气熠熠,尽显老熟之气,没有新器之刺眼的亮泽。

结论是这件笔洗确实为旧器,在下一章节进行阐述溯源断代,这里不再展开叙述。

五、溯源断代

从印款及其纹饰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是明代宣德年:理由如下:

1. 印文款为横排款「大明宣德年制」(见下图七)

图七、款式

此款与宣德年制铜器中的香炉相同,都是横排款,但是和瓷器上的竖排款不同,相同的都是正楷书写,符合明宣德年的风格;不同的是此款为烫印工艺,平整的地子和叠加的边框可以看出烫印的痕迹。

宣德年间的香炉款式见下图二十一(故宫博物院馆藏):

图二十一 故宫博物院馆藏大明宣德年制香炉底款

2. 此器所饰龙纹符合宣德年间的龙纹的风格特征:明代宣德年间的龙纹特征为「龙纹直接继承永乐风格,龙体威武雄壮,四肢有力,五爪刚劲,常以波涛汹涌的海水烘托出龙的威严气势」⑵,这时期的龙纹多凶猛,一般为比目眼,猪形嘴,怒发前行,爪形团成团形,似风火轮,有三爪、四爪、五爪不等。从龙纹的特征而言,经过对比可知,此器完全符合宣明德年龙纹的风格特征,同时海水龙纹也是宣德年间的主要纹饰图案之一。

3. 笔者在此大胆假设:宣德年间瓷器上的龙纹很可能就是来自此器的龙纹,宣德龙纹的鼻祖就是来自此金珀笔洗上的龙纹。宣德年后直至明清的龙纹各有千秋,都和宣德年间的龙纹有着很大的区别,限于篇幅,这里不展开讨论。此器包浆醇厚,且光气熠熠,找不到新品的那种所谓「贼光」,业内人称有这种现象的古董叫「一眼货」。

4. 基于笔者多年收藏古董琥珀的经验,此器纹饰底部的附着物无法清除,但是表面没有风化纹(也称开片),其中定有一段时间被窖藏过,然后再被传世,但是其年限必定在三百年之上。通常来说两百年左右的琥珀制品,例如乾隆款的琥珀真品,如果是传世的表面会有宝光,纹饰底部不存在不可清除的沉积物和夹杂物,如果是出土的东西,表面就会出现风化纹,风化纹深度随时间增加而加深;如果表面没有风化纹,纹饰底部却有可清除的泥沙类杂质,那么此器就有做旧的可能。

数百年的琥珀制品由于保存条件良好,没有风化纹出现是很正常的,如果有不能清除的夹杂物,说明此件有可能被窖藏过一段时间。至于上千年的古董琥珀制品,表面的风化纹很严重,无法清除,当然,其中的夹杂物就甭想去掉。至此,可以认定这是一件起码有数百年以上历史的,中间有过窖藏历史的传世金珀笔洗。

根据以上四个特征,可以认为该器是明代宣德年间的琥珀笔洗。

六、答疑解惑

为了验证上述论据的可靠性,笔者再用排除法进行证明自己的观点,试图怀疑此器的年代和使用者范围的可能性有三个方面:寄托款、仿款(伪款)、当朝的僭越之作,这里答疑如下:

认为该器不到明代,是宣德以后的清代或者民国的物件,即认为是后仿。最大的嫌疑就是有被判为仿款(伪款)或是寄托款,认为「大明宣德年制」的款式如同宣德炉一样,是后人所作。

这里先介绍一下何谓「寄托款」:百度百科对寄托款和其应用的范围的解释是这样描述的:「明清瓷器中,有一些不题写本朝年款或堂名款,而题写前朝的年号款识,以表达对前朝曾达到工艺水平的一种崇敬和缅怀,称之为寄托年号款,简称寄托」。

寄托款有两种:一种为完全模仿,一般用在仿古瓷上,字体、写法乃至用料完全模仿古代器物,也称后仿款;另一种则为古瓷新款,即后人在未署名古瓷器上题款,书写随意,不拘字体。

明代寄托款以熹宗天启年间(一六二一至一六二七)为最,大多为寄托的宣德款。清康熙帝认为,瓷器上写了款,如果打碎了不吉利,由此康熙朝早期瓷器很少写款。康熙官、民窑瓷器大量寄托大明宣德、大明成化、大明嘉靖等年号款识。从光绪至民国时期,青花、五彩、斗彩等瓷类仿康熙款最为普遍,仿款种类较多,但从字体的题写、款识的颜色上与真品都有差异。

道光及以后各朝,也仿造「雍正款识」。也有学者认为,寄托款最早出现在明武宗正德年间(一五零六至一五二一),目的是仿造明成化瓷。由此可以理解为这样:寄托款是用于著名标识的器物,基本上都是用于可以批量生产的器物,例如宣德款瓷器、宣德款香炉等。成本低廉,商人将此充当古董或名牌产品出售,牟取暴利。至今古玩市场上的古玩瓷器比比皆是,不是寄托款就是仿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是此器情况不符合以上特征,最主要的因为是个体手工制作,工艺难度极大,没有可以简单复制的可能性,所以,寄托款一说可以排除。

接下来谈仿款,仿款或伪款通常是模仿前朝或本朝早期某著名工匠的签名。此器因耗料过大,净料利用率不足18%,毛料利用率甚至不足10%,这是一件赔了巨本的卖卖,商贾牟利是目的,为此作仿款毫无意义,所以不存在仿款的可能性。八十年代出口创汇产品中有不少仿品,伪款,其中尤其是琥珀,多有作假、做旧嫌疑,这些就不必作为辨析的依据了。

其次,再从所用材质分析: 宣德年后用寄托款制作此器的可能性从材料分析可以看出,可能性几乎为零。首先,因为此器材料用名贵的琥珀制作,这种昂贵的有机宝石在民间基本没有使用的可能性,况且耗费巨料去做一间薄壁容器是一件荒唐之举,加上制作难度极大,即使是有钱的商家巨贾也不会作此蠢事。

此件的雕刻艺术水平也非常人所能做到—薄壁,该器壁厚十分薄,手感轻巧,外面立体雕刻了海水龙纹后成品净料占毛料的比重仅仅为 18.8%,(净毛料的计算方式是按照实际器物的外表尺寸加上最低的加工余量计算得出的);计算结果如下:769/4101.45=18.8%,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通俗的说就是1000克正规尺寸毛料只能做出188克成品,其余的材料都只能当废料抛弃,这还是净料的出品率,算上毛料的出品率估计10%都不到。这样的工艺除了帝王家还有谁敢下此血本?

僭越的可能性:明代也无人敢僭越,冒着灭门的风险去制作这样一件皇家文房用品,太不值得,明史中僭越的案例只有在服饰上多有披露,未见在琥珀文房用品上去做僭越的违法勾当。

至此,伪款、寄托款、僭越这三个问题可以排除。

七、范围确定

该器的使用者的范围确认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首先从该器使用者的范围进行排查:从材质分析琥珀在明代是十分贵重的材料,不仅贵重还是皇家专用品:明代时期的琥珀如同金、玉、宝石等珍稀之物一样,也是体现等级地位的器用之一,「皇帝常服:洪武三年定,乌纱折上巾,盘领窄袖袍,束带兼用金、琥珀、透犀」。

洪武六年,「令庶人巾环不得用金玉、玛瑙、珊瑚、琥珀。未入流品者同。」(3),由此可见,琥珀在明代绝对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所能用,而且也是用不起的贵重宝石。

据史料记载,琥珀自古至今都是价值很高的有机宝石,平常百姓是无缘接触到琥珀这样的贵重有机宝石的,在明代的制度规定了只有皇家才能拥有此有机类宝石。明代琥珀来源较少,直至明后期,琥珀料一直依靠云南进贡:宣德以后一百九十多年的「万历二十二年,朝廷曾责成云南地方入贡二百斛,致使庶民家破人亡也未能如数完成(4)」。

洪武二十四年(一三九一年)又规定:「官吏衣服,帐幔,不许用玄、黄、紫三色,并织绣龙凤纹,违者罪及染造之人(5)。

由于材料的稀缺,此器的材料里面多有包裹物,从透明纯净角度来看,也是选料的不足之处,此外,材料中多有大小气泡,被巧妙的处理在该器的底部,这些都是是无奈之举。此件同时具有 「金色」、「龙纹」两个特征,加上琥珀来源的稀缺性,我们完全有理由可以将此件列入明宣德年间的皇家用品的范畴了。

2. 其次从明代琥珀的价值进行消费者范围排查:明代琥珀的价值极其昂贵:【天工开物】载,当时琥珀中以红珀最贵,红而微带黑,然书见则黑,灯光下则甚红,价格相当黄金的五倍,其实,这种黑色的琥珀就是瑿珀,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件镇国之宝就是瑿珀(6)

由于明代货币尚未流通,不同年号的银子的价值波动极大,多以大米折值计算,这里就用宣德年间琥珀价值对比计算比较精确,计算结果如下:我们可以先列举一下宣德年间黄金、白银、以及折合大米的价格比较:宣德元年(1426年),一两黄金可兑换七点五两白银(7),而宣德年一公石大米相当于0.291两银子 一两等于37.3克,一公石大米相当于现在的156斤大米。

制作这件笔洗琥珀毛料的最小尺寸为16+0.5X16+0.5X12.6+0.5(实测尺寸加上加工余量的立方体)为16.5X16.5X13.1=3566.475㎤X1.15(密度)=4101.45g,折算成两就是109.96两。实际毛料由于不规则的形状不规则,该器计算的毛料体积是最小值,因此原石毛料将大大超过这个数量。

宣德元年的一公石(156斤)大米折银子为0.291两。一两银子可以换377.85公石大米(58948斤大米)。此件是金珀,在明代价格次于瑿珀、血珀,但是毛料块度大,非平常三五两以下的琥珀可比,即便如此我们按照最小的一两银子换一两琥珀(是瑿珀的 1/37.5即0.027%)进行价值计算(明代犀角、琥珀。沉香等贵重材料,多以一两金子或银子置换一两材料来交换)。

照此计算,该器耗银4102克,相当于大米14096公石,就是2,199,010斤大米才能买这么一块琥珀毛石,还不包括琥珀原生态的体积在内。换算现在的3元一斤的大米就是一个天文数字:6,597,030元,就是六百五十九万七千零三十元人民币。这个价值还没有计算毛料损失和人工费用。这些大米足够一个人吃6108年(按一人一天吃一斤大米计算)。令人咋舌的计算结果表明,能做此件的也就非皇家莫属。

就目前所知明代考古发掘报道而言,明代随葬琥珀的墓葬寥寥可数,而且级别很高。考古发现,在明代琥珀雕刻件并不多,多为小件,故宫博物院所藏最大的一件大概就是一件透雕龙纹笔洗,见下图二十二:此器其实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笔洗,不能盛水,不能当笔洗用,笔者认为称为笔洗感觉有点不妥,看成案头摆件或许更贴切一些。

图二十二 故宫博物院所藏笔洗

到目前为止,考古所发掘的其他明代琥珀制品都是束发,发簪之类的小件,由此可见明代的琥珀并不多见。该器的规格大大超过了考古记载和馆藏的琥珀,也是唯一的一件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识的官窑(皇家敕造)作品,据此,其拥有者必定是明宣德年间的皇家的推论成立。

八、锁定目标

此器的使用对象应该就是明宣宗朱瞻基本人,理由如下:明宣宗朱瞻基本人就是一位书画名家,才华蝃蝀,有很高的书画造诣,还是一位诗人,明末清初姜绍书【无声诗史】评价他的画作:「山水人物、花竹草虫,随意所至,皆极精妙」,若论艺术成就,堪与宋徽宗并提;明【列朝诗集小传】载:「帝游戏翰墨,点染写生,遂与宣和(指宋徽宗)争胜。」

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至今收藏着他的许多作品,朱瞻基还创建了「宣德画院」,培养了像王希孟、张择端、李唐等一批杰出的画家为历代帝王中的书画佼佼者,在封建帝王时代由帝皇出面创建画院是朱宣宗的创举: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明宣宗朱瞻基,他是明朝第五位皇帝,(1398年/1399年-1435年),号长春真人,明仁宗朱高炽之子。共主政朝政宣德年共十年(1426-1435),公元1435年因病去世。

朱瞻基情富才全,不仅是文治武功,还雅尚翰墨,尤工于画,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俱佳,留世画作有【武侯高卧图】【三阳开泰图】【瓜鼠图】【射猎图】等。至此有理由认为,对这样一位才情并茂的书画名家,下旨敕造此物可以说是奇葩的金珀海水龙纹笔洗不会感到惊奇。

观察朱瞻基的一生也颇为传奇:「仁宣之治」、「艺赛宋徽宗」,为稳定政权,不惜烧烤其亲叔,其人残暴之余却还有「蟋蟀皇帝」雅号,还让他成了玩物丧志的浪荡皇帝,褒贬都到了极致,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一个真实而特别的皇帝形象。

这样一位大不同的人物,从人物心理学角度分析,此器不仅体现了他对书画诗词、也包括游戏的追求都是极致,完全有理由相信,此器的取材、海水龙纹图案的设计也有可能出自朱瞻基本人。他的奇思妙想确实超出了我们的常规认知。至此,笔者的结论是该器的主人就是朱宣宗朱瞻基。

九、探讨归宿

本节对此器的下落作了一些探讨,明宣宗朱瞻基死后葬于北京十三陵的景陵中,由于明代帝陵都没有被盗历史,此器当一直留在宫中。直至1644年李自成火烧紫禁城,大量金银财宝流散于民间,在这个时间段中流散出宫的可能性极大。如果1644年火灾后还是留在宫中的话,第二个可能性就是在清末被偷盗出宫,只有这两个时间段才是流散出宫外的机会。当然,也不能排除某位帝皇将此件赐给某位臣子或被下人偷盗出宫的可能性,所有这些可能由于没有历史记载,展开讨论已经毫无意义。

笔者认为,此文中选取的时间点还是选在李自成火烧紫禁城这段时间比较合适:1644年距今三百八十年,此件流出宫后,其中由于动乱年代,有一段相当的时间被窖藏过,所以还是存有一些无法清除的夹杂物,但是瑕不掩瑜,品相还是非常完整的。目前的状况还是比较符合笔者推理,摆在眼前还是那么神采依旧。

十、价值连城

这件「大明宣德年制」款的海水龙纹笔洗在当时因为琥珀材料的昂贵,就已经是一件价值不菲的艺术品。时至今日如此体量的标有「大明宣德年制」款式的琥珀笔洗包括其他琥珀制品,都尚未发现,堪称孤品一件。此器传世至今还保留着它的本来面目是十分难得的,历经了六百年沧桑,其中的故事不得而知,但是它的价值却是不言而喻的,这里借用一句行内话来说就是「旧器如新,价值连城」。

十一、结论

从上述考证,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这件「大明宣德年制」款的金珀海水龙纹笔洗,做工极其精良,堪称旷世杰作,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明代最高级的琥珀文房用品,也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御用品。历经六百年沧桑传世至今,十分可贵。

十二、结语

本文是在缺乏直接考古溯源证据条件下,对一件「大明宣德年制」款的金珀海水龙纹笔洗进行了观察、思考、探索。全文共用了九个章节进行了阐述、论证后得出的结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䛊器」,撰写此文的目的是为了抛砖引玉,在此期待同行和学者们的勘误和斧正。

参考文献:

1.【物理小识】是明末学者方以智编撰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学术著作,亦名【名物小识】,为记叙自然科学为主的杂著。初成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后方以智流离岭南时又作了修改。全书十二卷,以科学知识的记录形式出现,涵盖了物理学、医学、哲学、地理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2. 明宣德青花龙纹造型探微作者 周雯祥 百度文库

3.【明史】六六,六七卷【舆服志】清 张廷玉

4.「东方琥珀」中国琥珀溯源之明代(上篇) 知乎

5.【明史 · 志 · 卷四十三】

6. 故宫博物院 【赤琼光蕴碧松香——明代的琥珀】

7.【明史】【明实录】等

责任编辑:中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