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梁冠男:龙行中华,玉龙贺岁之战汉篇

2024-02-09收藏

春秋 龙形玉佩 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百花齐放的时代,学术和艺术空前繁荣,玉雕工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玉龙的制作从造型、纹饰和工艺上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开创了独有的时代风格。

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的春秋龙形玉佩,玉龙回首,卷尾,弓身呈「S」形,龙身饰有繁缛的云谷纹,此时的玉龙已经开始翻转扭曲,着力强调玉龙的动态感。

战国 双龙形玉佩 重庆市涪陵区小田溪墓地出土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战国时期的玉龙造型更是丰富多彩,富有张力,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时代风格。重庆市涪陵区小田溪墓地出土的战国双龙形玉佩,两条玉龙作回首状,圆眼勾喙,其短角和龙足皆相连,龙身扭曲成「S」形交叉缠绕在一起,形成一个「X」形,富有极强的动感。

战国 双龙形玉璧 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战国时期二龙合体、龙凤合体的造型非常丰富,且常与玉环、玉璧和玉璜等组合在一起,在其上下左右边缘对称镂雕,具有玲珑剔透的生动感。如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出土的战国双龙形玉璧,玉璧两侧透雕卷尾伏龙,龙首上各有一凤鸟。

战国 龙形玉佩 河北省平山县七汲村中山国1号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河北省平山县七汲村中山国1号墓出土的战国龙形玉佩,中心为一玉环,环外顺时针镂雕了三条张口回首龙,龙独角圆眼,曲身翘尾呈「S」形,爬行状攀附于玉环边缘。两件龙形玉器布局对称,构思巧妙,令人耳目一新。

战国 十六节龙凤形玉饰 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战国时期还出现了复合式多节活环龙形玉器,体现了玉工的高超技艺。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战国十六节龙凤形玉饰,全器由5块玉料剖解为16节椭圆形环套,构成龙的长形,各节透雕成龙、凤、璧、环,形态各异,造型丰富,以鳞纹、谷纹、涡汶、束丝纹等表现龙凤的细部,各节还可以活动折卷。此件玉饰长达48厘米,出土时位于墓主曾侯乙的颌下处,说明是从颈部垂于胸前至下腹的挂佩,应是墓主人生前专享的礼仪性佩玉,其工艺复杂,镂雕技艺精湛,刀法细腻圆润,线条流畅生动,达到了战国玉器工艺水平的巅峰。

从春秋时期玉龙开创的盘曲动感造型,到了战国时期达到了极致,玉龙的龙首变小,重点强调龙的整体形态,其特有的「S」形龙充满了活泼的气息,具有强劲的视觉冲击力,龙身细致密集的各类纹饰排列井然有序,线条婉转自如,精细的镂雕技艺干净利落,显示出这个时期积极昂扬的艺术风格。

两汉时期的玉龙

两汉是中国玉器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也是目前发现玉器最多的时代,龙形玉器的造型和纹饰极为丰富,张力十足,有着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特别突出龙的神态和气势,深刻影响了后世龙形玉器的发展和完善。

图二○ 西汉 龙形玉佩 安徽省巢湖市放王岗汉墓出土 巢湖市博物馆藏

蜷体玉龙在汉代仍有出现,刻画尤为细致,如安徽省巢湖市放王岗汉墓出土的西汉龙形玉佩,龙首尾相接呈环形,龙嘴微张露齿,龙身遍饰依次变小的双阴线鱼鳞纹,环内上下透雕一对龙爪,造型具象而独特。

西汉 龙形玉佩 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藏

两汉时期的「S」形龙延续了战国时期的形态,雕工更为精湛。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西汉龙形玉佩,龙体蜷曲呈「S」形,中部拱曲方正,龙首张口露齿作回首状,长角分叉贴身向后拖曳,龙身饰有勾连云纹,背脊出廓透雕变形云纹,龙尾分叉,变形为凤尾,此玉佩龙首凤尾的别致造型,体现了汉代玉雕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西汉 龙纹玉环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 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西汉 龙凤纹玉璧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 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汉代玉龙多出现在玉璧、玉环、玉璜、玉带钩和玉觽上,善用透雕工艺,重点突出玉龙的体态矫健。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汉龙纹玉环,透雕双龙双螭缠绕穿行,两两相对,皆作跨步腾飞状,肌肉结实有力,极富动感。南越王墓出土的另一件西汉龙凤纹玉璧,双面透雕,分为内外两环,「S」形游龙置身于内环中,其前后爪与龙尾延伸至外环,外环的「S」形玉凤回首正对玉龙,玉凤的高冠和长凤尾上下延伸成卷云纹,填满了外环的空间,龙凤相对,寓意龙凤呈祥。双「S」造型的构图主次分明,疏密得当,透雕技艺的娴熟运用,尽显汉代玉龙的造型优美和生机勃勃。

(原标题【岁在甲辰话玉龙】)

作者及其工作单位:梁冠男,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

本文刊载于【文物天地】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