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龙器之璧
以苍璧礼天,乃古之礼制传统。唐末五代杜光庭云:「 璧者,礼天地山川之宝也。以玉为之。投山川用圆璧,一其色苍,径三寸,虚其中。投水简用六出之璧,其色黑,径三寸,虚其中。投土简用黄璧,正方径二寸,虚其中。璧与龙副于简封之外,以青丝缠之 。」由此可知,不同的简的山简、水简、土简,分别对应苍璧、玄璧、黄璧。
【越地宝藏—100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
浙博特展
海德拍摄
五代 投龙玉璧
玉璧: 五代 (907-979) 绳带:南宋(1127-1279)
台州黄岩区屿头乡前礁村南宋赵伯澐墓出土
玉璧:外径7.5厘米,孔径2.6厘米,厚0.7厘米
玉管:上部外径2.5厘米,内经1.7厘米,底部外径2.7厘米,内径1.9厘米
绳带:长232厘米,直径0.4厘米
黄岩博物馆藏
天下第九洞天,唐宋在此投龙
姑苏西山林屋洞
图片均为乐艺会资料
投龙多在诸天洞府,后来还有指定地点,那么,适合投龙的洞府仙境,又是如何的呢?我们今天来选一个做一番探究。苏州有一个林屋洞,位于苏州西山镇东北部,在林屋山西部。洞口石壁上镌刻着「天下第九洞天」、「林屋洞」、「仙府」、「灵威丈人得大禹素书处」等大字。据【云笈七签】等道教经典记载,天下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所居,林屋洞为第九洞天,一称「左神幽虚之天」,别称「天后别宫」。此地也是唐宋投龙上佳之地。
林屋洞号称「天下第九洞天」,俗称龙洞,位于西山东则的镇夏村,是西山风景区主要旅游景点之一。林屋洞出土过唐代的金龙、玉简、神像等道教文物。古人诗千赞:「一山飞峙太湖中,千娇深藏林洞」。
出洞登山,山石宛若牛羊,形似犀象,起伏蹲卧,各具神态,称十二生肖石,即所谓的「齐物古观」。曲岩、鳞岩,天成石罅,入地而生,蜿蜒起伏,若断若续。暮眺山鸟归巢,渔帆疏影,炊烟袅袅,为西山著名胜景「林屋晚烟」。
洞外原有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建、明清两代多次重修的灵佑观,又称神景宫,有宫廊百间环绕三殿,称百廊三殿,「文革」被毁。南宋李弥大罢平江知府后隐居于此,自号无碍居士,筑无碍庵,又名道隐园,清同治年间曾重修,「文革」时毁。
十大洞天分别为:⒈王屋山洞,一称小有清虚之天;⒉委羽山洞,一称大有空明之天;⒊西城山洞,一称太元总真之天;⒋西玄山洞,一称三元极真之天;⒌青城山洞,一称宝仙丸室之天;⒍赤城山洞,一称紫玉清平之天;⒎罗浮山洞,一称朱明曜真之天;⒏句曲山洞,一称金坛华阳之天;⒐林屋山洞;⒑括苍山洞,一称成德隐玄之天。相传,古时有龙居林屋洞内,故洞体似龙,又称「龙洞」,林屋山亦俗称龙洞山。林屋洞历史悠久,历代记载、传说大多与大禹治水有关。古时也有以林屋山来代称整个西山的。
林屋洞道家人物石雕
【吴地记】载:「在县西一百三十里中有洞庭,深远世莫能测。吴王使灵威丈人入洞穴,十七日不能尽,因得禹书。」【郡国志】载:「洞庭山有宫五门,东通林屋,西达峨眉,南接罗浮,北连岱岳。东有石楼,楼下两石,扣之清越,所谓神镇。」【五符】载:「林屋山,一名包山,在太湖中。下有洞,潜通五岳,号天后别宫。夏禹治水,平后,藏五符于此。吴王阖闾使灵威丈人入山,所得是也。」【战国策】载:「句曲山间有灵府,洞庭四开。古人谓为仙坛之灵区,天后之便阙,清虚之东窗,林屋之隔杳。众洞相连,七涂九便,四方交达。天后者,林屋洞中之真君。住在太湖包山下,灵威丈人所得灵宝符处也。」林屋古洞,【山海经】、【风土记】等古书也均有记载,足见历史之悠久,洞府之深邃,与神仙缘分之深厚。
林屋洞
林屋洞,景点面积18公顷,在洞天世界中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为石灰岩地下厅式溶洞,其最为独特之处,洞内广如大厦,立石成林,顶平如屋,故称林屋。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时而狭窄,时而开阔,既幽且深,既曲而折,深幻莫测,扑朔迷离。洞原有雨洞、丙洞、旸谷洞三洞会于一穴,因「文革」中开山采石,现仅存雨洞及旸谷洞两个洞口。洞中有石室、龙床、银房、石钟、石鼓、金庭、玉柱、白芝、金沙、龙盆、隔凡门、石燕、隐泉、鱼乳泉等石景。
林屋洞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苏州一带降水丰沛,林屋洞又位于太湖之滨,使地表水地下水犹如一个勤奋的雕刻大师,对石灰岩进行溶蚀雕凿,天长日久形成了今天看到的景色奇异、宛如仙境的天下第九洞。
唐代皮日休称「金堂似铸出,玉座如琢成」,清代姚承绪称其为「石室滃云气,地轴殷湖声;中空百怪集,诡状难具名;金庭与玉柱,万古留真形。」可见洞内石景之丰富。民国后洞口淤塞,1980年开始清理,洞体挖进500多米,并挖掘出梁天监二年(503年)20名道士居洞生活记载的石碑一块,及唐、宋祭神所用的金龙及青铜鎏金龙7条(现存苏州博物馆)。
思考题:
1、从上述投龙资料的简单梳理我们可以知道,投龙形态各异,材质有金有铜,器具有立体有薄片,但大致统一在走龙的形态中,因为投龙毕竟是作为驿使存在,总要体现一个奔驰信使的状态。
北宋范镇在【东斋记事】中对他在朝廷亲眼所见投龙简的形制有过详细描述: 「 道家有金龙玉简,学士院撰文,具一岁中斋醮数,投于名山洞府。……予尝于学士院取金龙玉简视之, 金龙以铜制 ,玉简以阶石制「 。范镇在学士院上手了投龙装备,发现金龙是铜作的,可见,金龙既可以是金的质地,可以是镏金的状态,也可以是铜的,因为古代铜龙,也可以称金龙。
2、投龙之龙,需要诸天洞府、洞天福地的环境。是一个整体仪轨中的一个要素,假设孤立地发现走龙的存在,在甄别是否投龙性质的时候,需要整体考察甄别。一个金属龙,呈现走势,未必一定是投龙。
1、蒙古国匈奴鎏金银龙
比如,匈奴考古中就出现过类似形态的走龙,材质是鎏金银龙。中国考古队首次在蒙古国境内开展的高勒毛都2号墓地匈奴贵族墓葬考古项目,其中M189号墓葬中出土两件单体鎏金银龙。单个龙的长度约8厘米,垂尾回首姿态,身体上有羽毛状装饰。龙的角、眼睛、牙齿和羽毛等细节处理得非常精细。根据足部尾部的弧度和工艺特点分析, 考古人员分析这应是某种弧腹器物上的耳鋬 。中方考古队负责人蓝万里博士介绍,本次发掘出土的2件鎏金银龙,分别位于外椁棚板上部人骨身下和椁内,呈现比较明显的西汉时期特点。
2件鎏金银龙。中蒙联合考古项目中方考古队资料
同样,唐代郭家滩村出土的金龙,形态上非常类似投龙系列,但是也未必一定就是同类。
2、唐代郭家滩村出土金龙
1971年陕西省西安市郭家滩村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龙长首独角,巨目阔口,眼与耳下有三撮短须,作腾空奔驰状,脚爪锐利,爪为三趾。身躯较直,下部镂空处镶嵌绿松石。颈、背卷曲成尖角,长尾直伸,末梢勾卷。 角、三爪及尾上各有一小孔,为穿铆钉之用,推测其应为某件器物上的装饰。
3、北宋元丰七年义乌景德寺遗窖藏金龙
浙江义乌塘李乡景德寺遗址窖藏
义乌市博物馆藏
4、首博【穿越——浙江历史文化展】金龙
无极斋拍摄
5、北宋 宜兴法藏寺转轮藏地宫银龙
宜兴博物馆
乐艺会资料
6、元代贵族 金龙装饰
元代,长26cm,高9cm,敖音勿苏乡朝阳沟墓葬出土,以金片锤揲成细长龙形,四足,为元代蒙古贵族装饰物。敖汉博物馆
7、遵义明代土司杨辉墓金龙银龙
1971年西安郭家滩出土 西安市博物馆
遵义县团溪镇白果村雷水堰旁的一个单室墓,被人们确信是杨辉墓。墓前石碑载明墓主人为播州土司杨辉及两位夫人。
8、清宫金龙
熠熠朝辉——故宫博物院典藏清代金银器
呼和浩特博物馆特展
孟和套格套拍摄
9、武林旧事——迎亚运宋韵文化特展
江南锡器博物馆
无极斋拍摄
3、作为金的视觉特色与走的形态,以上诸多金龙银龙铜龙,也许也给投龙的形成发展提供过参照,或甚至是投龙的某种早期文化来源,这个也是可能的, 但是,从目前可以确证或者基本认定的投龙形态看,大多是走地龙,并没有飞龙在天的状态,所以陕西历史博物馆著名的唐代鎏金铁芯铜龙,就显得十分特别,而在依据不充分的前提下,就不必列入投龙之列了。何况该龙长度达三十多厘米,也大大超过常见的投龙仪轨。
乐艺会资料
纳尔逊博物馆藏品 网络资料
4、作为庙宇地宫、寺庙遗址中出土的金龙银龙,假设没有明确的依据,则不便判断为投龙,因为投龙毕竟是道家的仪轨。
5、同时,作为在宫廷中、庙宇地宫、遗址中出土的金龙银龙,虽然不是道家严格的投龙,但是在祷福除罪的信仰功能上,未必没有彼此的交融与参照。这个也需要读者的留意。
6、投龙的皇家属性也并非不可动摇的,宋元年间【灵宝玉鉴】卷二十八「投龙进简门」说:「 右简三式。君主用玉,王侯用璧玉,士庶用玉石为之。其次许以梓木代之。并长一尺二寸,阔三寸六分,厚三分。以金泥篆之 」。 既然除了君主可以投龙,王侯也可 , 士庶也可,则说明投龙的应用范畴也大大地被拓展了,由此产生的有别于皇家斋仪的不同地点,不同形态,不同仪轨的变通性,也应该在考察视野之中。
7、出土出水之金龙铜龙,除了有精确的年代判断依据,大多并无十分严格的定论,所以我们往往看到,同一件文物,在馆藏陈列中标宋,但是到了外地展出时却标五代,这呈现了一种分歧无定论的状态,也体现了大家的认识在逐步变化的趋势。但是大体在唐宋之间应无问题。至于五代,更是一个过渡时期,前后不过五十年,唐末与宋初,与五代坐标也不容易分清楚。
8、由于皇家投龙,对于地点有严格的选择,也有制定范畴,其中对于诸天洞府的理解也颇有意思,所谓的洞天福地,就是非凡人所理解的仙境,所以,越是不俗,不凡,奇绝,就越符合凡人对仙境的想象,在这个层面上,我们现在所称呼的溶洞,就真的是符合了凡人对仙境的想象要素了。 地下、幽谧、奇诡、神秘。更何况,其中富含的钟乳石,也真是古代道家服用成仙的上佳之材,从这个角度看,富含钟乳石的溶洞岂不正好证明是仙家所居吗?所以,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同样作为溶洞的张公洞也在投龙制定地点的名录之中,同时,出土了金走龙的何家村窖藏中,也存在了钟乳石原料。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谢绝不经同意擅自拷贝图文至自己公微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