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瓷器上的一抹红,古人玩转了一千多年

2024-07-24收藏

【家有收藏】继续关注【跟着文物看古今】特别节目。今天继续带大家走进九江市民俗博物馆。古代人喜欢红色,于是工匠就把所有能看到的红色都调制成釉,装饰在瓷器上。

祭红釉是在红釉的基础上烧制出的一种特殊色彩,而在古代人的生活里,跟红色有关的那一抹色彩都统称为胭脂红。而瓷器上的胭脂色又是另外一种样子了,品类有钧红、郎红、豇豆红和祭红等,这些都属于高温红釉瓷。

红釉瓷是以高温的氧化铜来制色,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郎红、钧红、豇豆红烧制出来的颜色,表面的红色都不是从头红到尾,在个别地方会有深浅不一的釉点显现出来,所以就会给人一种釉面麻麻点点的感觉,这就是红釉瓷柴窑烧制的最大特点。

九江市民俗博物馆馆员孙雯介绍,这种瓷器叫做撇口瓶,在清代雍正时期创烧,主要供给皇宫内部使用。

这样吉祥喜庆的红釉瓷最早出现于唐代,彼时的长沙窑就率先出手,高温制作了红釉瓷,紧接着钧窑也掌握了制作红釉瓷的秘方,不过它确是无意当中做出来的,富含铜的孔雀石高温之后渗入到青瓷釉中,没想到居然得到了这一抹红。

元代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在漫长冬夜的雪地上策马扬鞭,他们对太阳和火焰充满敬意,红色也因此成为元朝仅次于蓝白的第三国色。蒙古铁蹄每到一地,必掠工匠,通过这种方式,元代统治者聚集了大量瓷工,他们被充沛到景德镇的浮梁瓷局,集体智慧终于让高温铜红釉真正登上历史舞台。

到了明代,景德镇的烧瓷技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红釉瓷终于迎来了属于它的盛世。在永乐时期,官窑烧制出了比我们现在看到的红釉瓷还要红的,就像鲜血一样的釉色,到此红釉瓷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一直到清代郎窑红重现江湖。

清代红釉瓷的发展一发不可收拾,各个品种争相出炉,品类繁多,已经到了让人眼花缭乱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