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瑾(武汉轻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陶器历史悠久,因原始社会的烹食需求应运而生,后随时代更迭逐渐被瓷器取代。明代,紫砂陶的兴盛开启了陶器工艺历史的新篇章。紫砂器不同于普通粗陶的黏土性质,其质地介于陶与瓷之间,具有细密坚韧、透气性强等特点。紫砂泥能够以单原矿成泥,因地质结构和开采工艺等因素,存于江苏宜兴地区。宜兴紫砂壶作为紫砂陶艺术的重要一脉,是我国独有的特种工艺品类,在世界工艺美术苑林中独树一帜。
宜兴紫砂壶因其材料属性的特殊性和工艺技法的独创性,呈现出纷繁多样的审美风貌,尤以样式之丰、造型之妙著称。其器型的创制绝非简单的几何设计,而是中华民族厚重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生动体现,彰显出形、神、意兼备的中国气韵。
明代徐友泉所制「仿古虎錞壶」造型借鉴了古代乐器「錞」
战国虎钮錞
商代亚鸟宁盉
取法自然 百花争艳
明代中期是宜兴紫砂壶艺术的初创期,审美多追求简朴、素雅之风,对自然风物形态的模仿成为彼时紫砂壶造型的一大亮点。这一时期,花卉被明人纳入「比德」的范畴,即以花比拟君子高洁的品格与风骨,由此涌现出许多以花卉形态为主要视觉元素的紫砂壶佳品。
在民俗文化中,人们将水仙花作为岁朝清供的年花,寓意春意盎然、如意吉祥,因此,水仙花也成为宜兴紫砂壶创制的重要题材。明代制壶名家时鹏所作「水仙花六瓣方壶」便是此类代表。该壶整体造型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呈现盛开的水仙花样式,花瓣中间花脉凸起,两侧呈波浪状起伏,六片花瓣间以凹槽分隔。为使不规则的花瓣外形符合壶盖的圆形形制,时鹏在接近瓣根的位置以富于变化的盖边线围绕,使壶盖与壶身自然衔接。盖钮仿照水仙花的花蕊造型,形态饱满,自然生动。与细腻精致的花卉造型相呼应的下半部分壶身,则沿花瓣截面作垂直平面切割,形成简约的六边形样式。此方壶整体造型既展现出直线与曲线的和谐韵律,追求几何空间的丰富变化,又营造出繁与简、疏与密的对比。从俯视的角度观看壶身,完整的花朵形态令人赏心悦目,其设计之精巧,可见一斑。
每到重阳节,中国人都有赏菊的习俗,其清雅高洁的品质同样成为君子的象征。明代制壶名家对菊花题材也青睐有加。如李茂林所制「菊花八瓣壶」,壶钮、壶盖、壶身之上菊瓣花纹贯通,呈现出饱满的菊花形态。为保留花朵造型的完整性,此壶采用截盖式样,壶肩微鼓,每一处体积转折都有微妙的起伏变化,花瓣的空间层次极为丰富,是紫砂壶筋纹器的典型代表。值得一提的是,一款好的筋纹器应结构精准,线条分明,疏密变化得体,其筋纹线越多,制作难度就越大,需要制壶师对壶身块面的分割有精密的测算,使线与面上下贯通,方能显出器物的浑然一体之美。
明代,水仙花和菊花两种花卉壶式样为宜兴紫砂壶所独有,可见初创时期的紫砂壶已开始逐步形成其特有的工艺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桂花、葵花、菱花、玉兰花等花卉壶,以及众多以瓜果为题材的紫砂壶相继出现,如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宜兴窑紫砂菱花式执壶」「宜兴窑紫砂百果壶」等便是其中代表,将宜兴紫砂壶推向「百花争艳,百果争香」的繁荣局面。
明代陈仲美所制「三瓣盉形壶」造型借鉴了古代酒器「盉」
水仙花六瓣方壶 时鹏(明代)
菊花八瓣壶 李茂林(明代)
尚礼崇文 古器新风
明末清初是紫砂壶艺术发展的成熟阶段。此时,宜兴紫砂壶的造型除了参考花卉、瓜果等自然风物,还大量借鉴了古代青铜器的造型元素,彰显出传统礼仪文化的厚重底蕴。
青铜器是古代礼器的代表,其形制和用途都有固定的程式。明末尚古之风盛行,画家文震亨所说的「贵铜瓦,贱金银」正是这一时期人们的审美理念的体现。董其昌更是在【骨董十三说】中提出要以「师古」养心、养性。故明末清初,制壶师多借古代青铜器的造型与意涵创新紫砂壶式样,并以礼器名称为紫砂壶命名,极大地丰富了其审美内涵。
试看明代制壶名家徐友泉制「仿古虎錞壶」,此壶的肩线和腰线轮廓的处理与古代乐器「錞」近乎一致。【淮南子·兵略训】中有「两军相当,鼓錞相望」的记载,可见錞多用于战阵,指挥军队进退。想来作者创作这件紫砂壶,亦有鼓舞士气之意。再观明末制壶名家时大彬所作「鼎足盖圆壶」,其壶盖部分的三足结构与湖北省博物馆藏战国铜鼎的盖部造型相似。西周、战国时期的铜壶、铜鼎盖上常置有三环钮或四环钮,造型有几何式或仿生式等。此件圆壶采用几何式鼎形足,造型简洁,线条流畅,与圆润饱满的壶身相得益彰。
此外,徐友泉所作「仿古盉形三足壶」和陈仲美所作「三瓣盉形壶」,两者的造型皆借鉴了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的青铜酒器「盉」的外形特征。相较于古代器物,两位明代制壶师的作品在器型的处理上遵循了紫砂壶筋纹器的特点,以数条明确的凹线为壶身作了分界处理,使其方圆有度,富有张力。将两人的作品进行对比,徐友泉所作直流、兽首鋬都遵循了青铜酒器的原本造型特征;陈仲美在壶流、壶鋬的处理上则有意突出了明中期紫砂壶的造型特征。可见,虽题材相同,但创作细节与审美风貌却是因人而异的,这也印证了紫砂壶「同器多变」的艺术特征。
宜兴窑紫砂百果壶 佚名(清代)
半月瓦当壶 杨彭年(清代)
紫砂合斗壶 佚名(清代)
文人意匠 多彩绽放
清代中期,宜兴紫砂壶无论在造型还是装饰方面,都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创新时期,在承袭明末清初经典样式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文化元素,拓展出更加丰富的款式和细节。这一时期,紫砂壶的造型根据不同阶层人群的审美偏好,主要分为宫廷紫砂壶、文人紫砂壶及外销紫砂壶。相较于形制规整的宫廷壶式和融合了西方审美特点的外销壶式,文人紫砂壶可谓独树一帜,蔚为大观。
文人紫砂壶以清代「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所创「曼生壶式」为典型代表。此时兴盛的乾嘉学派中的诸多学者围绕儒学经典,研究经学、史学、地理、金石、乐律、博物学及天文历算等诸多内容,与紫砂陶器本身所具备的朴实无华的气质相契合。正因如此,陈鸿寿将「以古为尊,以汉为好」的思想观念融入紫砂壶创作,与杨彭年、江听香、高爽泉、查梅史等人一起创制了紫砂壶工艺史上堪称经典的「曼生壶式」。
众多「曼生壶式」中,却月壶、横云壶等依天象创制;镜瓦壶、飞鸿延年壶等依铜镜元素创制;箬笠壶、乳瓯壶、半瓜壶等依博物学创制;柱础壶、六方壶、半瓦壶、井栏壶等依营造之法创制;合盘壶、合欢壶、合斗壶、圆珠壶等依算学创制。乾嘉年间,文人紫砂壶的样式可谓包罗万象,并对后世的紫砂壶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处列举仅为冰山一角。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壶上镌刻的铭文往往与茶文化和壶式同时关联,阐明了茗壶的由来。由此,铭文不再是附加的文字装饰,而是与壶身融为一体,成为紫砂壶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陶塑万象,壶纳乾坤。明清时期宜兴紫砂壶的造型设计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今天,中国紫砂壶艺术的守正创新,应守住文化的精髓,创出艺术的新境。期待当代紫砂壶艺师们从传统经典中汲取养分,从现代生活中发掘灵感,让紫砂壶艺术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光明日报】(2024年09月01日 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