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印章的真伪鉴别:古铜印

2023-12-11收藏

印章的真伪鉴别

古铜印辨伪

北宋以降,金石之学悄然兴起,爱好金石的文人雅士搜集古玺印章,钤拓古玺印谱,一时蔚然成风,这对普及印学,认识古玺的历史,是起了很大推动作用的,但同时也诱发了古玺印赝品的产生;一些好利之徒为中饱私囊,穷其所能,多方仿冒历代古玺,以至于出现像清代乾隆年间吴好礼【秦汉印集】所披露的情形:「遇有售者,不敢独断,与二、三鉴古君子考校真赝,辨析毫芒。」说明清乾隆之前伪造古玺印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到了晚清民国间,这股伪造古玺之风竟愈演愈烈,伪造的技艺也日益高超,还出现了以北京、苏州、潍坊三个地区为代表的伪造铜质古玺的作坊,有些高手作伪几可乱真,甚至混迹于清末名家所编篆的古铜印谱中,也未被发现。如今,随着印章收藏热潮的掀起,伪造之风也悄然吹来。有鉴于此,对印章收藏爱好者来说,印章的真伪就不可不辨了。

先说古铜印辨伪的一般方法。古铜印的辨伪,可以从印章的造型钮式、印台的高低、孔眼的大小形态、古铜印的锈色和古铜印的文字、著录等几个方面进行辨析、判断。

(一)看造型

这是古铜印鉴别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鉴别方法。因为,古玺印的造型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单以印钮来说,战国古玺尽管钮式多样,但绝没有魏晋时期所出现的那种驼钮。如果从印台方面来说,西汉早期官印的超薄形印台就与东汉以后渐趋加厚的印台形成鲜明的对照。因此,如果对历代玺印的形制、钮式能先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然后来鉴别古玺印,那就驾轻就熟得多了。

例如,如果遇到一方彩绘西汉式铜印,乍看以为是汉印,经仔细鉴定乃是后人仿冒的假货。为什么是伪造的?因为它的钮式不对。首先,汉印中凡覆 斗钮者多为玉质,间或为玛瑙,极少有铜质者;其次,汉印中的覆斗钮,印台没有这么高,斜坡较平,印顶较宽,穿孔和印侧自然嵌合,也不像此印,印顶凸起,穿孔如此醒目;第三,最明显的,汉印中从未发现彩绘印身的铜印,作伪者 煞费心机,画蛇添足,反而露出了作伪的痕迹。又如带钩印中的带钩造型,战国(包括

秦)的与汉代以及汉代以后的都有明显的 区别。首先,战国带钩印背面的钮印处在带钩尾部,钮呈钉状,而汉代带钩印之钮位于带钩中部,钮呈菌状,且时代越晚钮就越靠近带钩的头部;其次,战国带钩印的钩首和钩身相交的角度大,而汉代带钩印的钩首其角度小,几乎与钩面呈平行状。

看造型还有很重要的一面,就是看其印钮中的孔眼,古铜印是通过翻砂拨蜡铸成的,其孔眼必然是外部稍大,内部稍小,而伪制的印钮孔眼,有时是用枪钻之类的机械穿孔,内外孔眼一致,机械痕迹明显,所以比较容易辨认。

(二)看锈色

锈色的鉴别在古铜印的辨伪中具有重要意义。真印上的锈色是由于长期埋藏在土里,一点一点、一层一层地长出来的,它坚硬,不易驳落,且锈层厚,有些古铜印上面的铜锈一层复一层,竟有四层之多:第一层为黑锈,第二层为枣红色锈,第三层为绿锈,表面一层则是土与锈结合的硬块。伪印上的锈由于生长时间短,锈层较薄,像是用颜料涂沫了一层,比较松软,容易被刮掉,层次也不复杂。有的假锈看似比较好,也较有层次,但是有一股强烈的化学气味,它是用涂料、树脂及硅胶等一层层涂抹出来的,或锈色分布得过分均匀,或集中于某一部分,都显得不自然。

鉴别锈色还必须参考其出土区域,因为锈色的好坏、厚薄、铜质氧化的程度,都同土壤中的水分和酸碱度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湖南出土的古铜印,人称「水坑印」,它的地子颜色多碧绿,亮晶晶的,北方出土的古铜印多为「旱坑」印,地子颜色多呈灰白或灰黑色,也比较光亮,我们统称为「生坑印」。生坑印的锈是自然生成的,颜色杂列很自然,附在地子上的一般为红锈层,其次为绿锈层、亮锈层,都很坚硬,指甲抠不动,即使用刀锤敲剔,脱落的也是锈斑块,而不是锈沫,这与伪印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众多的锈色中,还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古铜印表皮会出现黑漆水银钴」(黑锈),其表皮漆黑发亮,光可鉴人,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锈色。我们不能粗糙地断定它为伪品。因为真的「黑漆水银钴」与铜印浑然一体,而伪品的「黑漆水银钴」是用大漆和现代人采用的硅胶做上去的,反复擦试后才出现光亮的黑底子,可是用指甲一抠,边缘的「黑漆水银钴」顿时脱落,原形毕露。

(三)看文字

这是指通过识辨铜印上的文字来鉴别真伪。识辨铜印上的文字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看制字的技术痕迹,因为古铜印绝大多数是铸造出来的,其中包括印面上的文字。铸印文字的特点是其笔划底部呈「U」形,上窄下宽,壁与底的连接处并非直角而显微圆;笔划内有时留存范土或红绿锈,而伪印的文字底部往往呈倒梯形,上宽下窄,这不是铸印而是錾刻工艺的特征,錾刻时,錾子挤压刻道所造成的,并且它的文字笔划底部平整,与四壁的连接处呈直角,无圆浑感。

清末和民国时期,还有用腐蚀法来做假印文字的。那是在印章的底部涂上蜡,在蜡上刻字,然后将三氯化铁溶剂注入刻好的字痕中进行腐蚀,最后将腊除去,字就出来了,但字迹凹凸深浅不一,所以辨别也不难。当然,察看制字的技术痕迹只是鉴别的一个方面。罗福颐先生曾经指出:鉴别方法更主要还是熟悉古玺印的文字书体,熟悉真品文字结构上特点,如果能这样,作伪者的漏洞也就容易察觉出来。如:

1.审篆法是否有误

2.察点画组合是否符合时代特征

汉字形体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

征。

3.辨形体布局是否合乎规律

这里所说的规律,指某一时代玺印文字形体布局的通例和常规,例如秦印多有日字格或田字格的界栏;战国官玺多为白文凿制等等。如果一方玺印文字的形体布局连这些最基本的规律都没有遵守,鉴别其真伪就极其容易了。

(四)旧印新刻

在古铜印的辨伪中,还发现有真中参假,假中存真的,如有一方仿造的「军司马」印,印面极小,仅1.5×1.5厘米,比通常所见的「军司马」印小得多,印文排列也明显地不合常规,印面文字是近人在磨去原印文字后草率地刻上去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刀刻铜印,尽管刀具锋利,一刀下去就会留下用刀的痕迹,但一道笔划不可能只用一刀就刻成功,第一刀与第二刀也绝不会完全重合。这样,刀与刀的交合处必然有比较明显的刀痕。然而,古铜印绝大部分是用陶范铸成的,伪造的古铜印与刻印迥然不同。即使古铜印中有刻印,由 于铜印长期埋在土里,印面包括字迹凹口里会产生氧化层,这与伪刻印章的字口不同。伪印即便也有氧化,字口上的氧化覆盖层与古印也不一样。但是,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而去观察其材质或形制,就上当受骗了,因为这方伪印的印钮形制表现为汉代私印中常见的一种钮式,再细察其印章质地,印体亦非假,确是汉物。这方印章实际属于旧印新刻。

(五)真中掺假

也称之为「雨中夹雪」,指铜质子母印中,母印是真,子印是伪。人们在鉴定时,往往注意力集中干母印,发现母印是真,就忽略了对子印的审视;另指带钩印中的带钩是真,而下部的钮印是伪(或是伪刻,或是焊接上去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六)看铜质

战国前后的铜印,均系青铜质(铜、锡、铅合金),其中锡的成分较多,所以呈很淡的灰色色泽,材质也纯净,无砂粒。宋代铜印由于青铜里加入了少量的锌,因而色泽泛红。明代铜印色泽黄中泛白,清代铜印黄中透黄,是铜印中锡的成分减少,或铅、锌成分增加了的缘故。

战国、秦、汉铜印的重量与宋以后乃至新仿铜印相比较,后者的重量超过前者,伪品的重量超过真品。因为赝品(不管是什么时期的)埋入土中的时间总不如真品那么久远;这个年代上的差异至少是一千年以上,这样由于受外界腐蚀的程度大不相同,再加上合金成分不一样,重量差别也就比较明显了。

战国、秦、汉铜印在泥土中埋藏了几千年,有一股泥土气味,刚出土的气味更浓烈,而赝品无此气味,却有汗腥味;至于用化学方法制作的伪印,则有一股酸味。

以上就是古铜印鉴赏常用的几个鉴定点,能帮助我们很好地解决一般的造假品。也有很高水平的仿制品,这就需要我们更加仔细谨慎的针对实物进行逐一特征的分析,才能保持鉴定准确性,不被仿品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