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抗战文物故事|戴安澜的「铁汉」印章

2024-02-26收藏

珍贵文物故事

戴安澜的「铁汉」印章

这是一枚玛瑙章,长约3.3厘米,章切面为边长1.6厘米的正方形,阳刻「铁汉」二字,篆体,布局端庄,笔划遒劲。这枚戴安澜将军镌刻的「铁汉」印章一直由他的儿子戴覆东保存着,于2005年5月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后被评定为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印章虽小,但它见证了中国人民坚持抗日的光辉历史,彰显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铮铮铁骨。

戴安澜(1904—1942),安徽省无为县人,名衍功。六岁时,在清晚期著名作家周绍封塾馆就读,取学名「炳阳」。他勤奋学习,成绩优异,周绍封老师说:「此子秉赋优异,后必有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年轻的戴安澜有志积极投身到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去。21岁时,他决心从军报国、振兴中华。1924年3月,他从广东粤军第四师任团长的叔祖父戴端甫的来信中,获悉国共两党合作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消息。在端公的召唤下,他与本乡的一批热血青年奔赴广州参加国民革命军,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队,更名「安澜」,自号「海鸥」,以表达自己要力挽狂澜,像不怕大海风暴的海鸥一样去勇敢搏击。1925年7月,正式成为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

在1928年5月的北伐中,戴安澜亲历日本制造的「济南惨案」,对日本帝国主义惨无人道的侵略行径极为愤慨,决心要与日军拼杀到底,直至将他们赶出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戴安澜深明大义,坚决抗日。早在1933年3月,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师一四五团团长的戴安澜,就奉命率团北上,血战古北口,荣获五等云麾勋章。七七事变后,根据全国抗日统一战线形势,他奉命立即率部奔赴华北抗日战场,亲历平汉线上的漳河之战,立下战功。其间,他还参加了保定、太行山、黄河诸战役。在战局失利情况下,为了表达抗日的决心,戴安澜率部在黄河以北潜伏下来,化名为「戈挥日」,「戈」乃「戴」之偏旁,保留戴姓之意,「挥日」二字则表达他对日作战的决心。

台儿庄战役期间,他为自己取名「铁汉」,并镌刻了此印章,以表达用钢铁般意志抵抗日本侵略的坚定信念。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戴安澜将军用实际行动践行和发扬了「铁汉精神」。1938年3月15日,他奉命率部参加鲁南台儿庄会战,担负阻击北面之敌的任务。作战中,他机智灵活、巧妙运用战略战术,取得了火攻陶墩、计取朱庄、激战郭里集等战果,并与兄弟部队合围,迫使台儿庄之敌后撤。同年夏天,他又率部投入保卫武汉的外围战,痛击从九江进犯的日军第九师团,使日军损失惨重。1939年11月,时任第五军第二〇〇师师长的戴安澜,挥师挺进桂南参加了昆仑关大战,三失三克昆仑关,击毙了日军前线指挥官第五师团第二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

「铁汉」威名远播四方。1942年3月,应英美等盟军要求,中国政府组建远征军赴缅甸远征作战,戴安澜将军率部先期入缅作战。在孤军深入作战的情况下,他誓与日军死战到底。他在给妻子王荷馨的遗书中写道:「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从3月18日至29日,在没有空军协同作战的情况下,戴安澜将军指挥二〇〇师坚守东瓜,同四倍于己、配备有步兵、特种兵和空军的日军苦战12天,完全是以步兵对抗日军的立体进攻,掩护了英军的安全撤退,并歼敌5000余人。对此,蒋介石曾电赞:中国军队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本军队的「武士道精神」。1942年5月18日,戴安澜将军率二〇〇师在撤退中第五次与日军遭遇,他亲临第一线指挥,身受重伤,于5月26日在缅甸茅邦村壮烈殉国,年仅38岁。

「铁汉精神」感召日月。戴安澜将军殉国后,当时缅甸境内无木棺,只能马革裹尸以还。1942年6月7日,戴将军遗骸经云南腾冲回国,一位70岁的老华侨被戴师长的精神感动,献出自己的楠木棺材,将戴师长的遗骸置于棺内。当时,昆明、广西、贵阳等地纷纷举行追悼大会,隆重哀悼这位民族抗日英雄,国共两党领导人都撰写挽联、挽诗、挽词。美国国会授权罗斯福总统颁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外同盟军将领之杰出勋章懋绩勋章(又称军团功勋勋章)给戴安澜将军,他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军人。

本文摘自【中国纪念馆珍贵文物故事】

作者:李文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