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一个文人的漆器偶摭——拍卖鉴赏(三)

2024-02-08收藏

明 剔彩观瀑图香盒

年代明

尺寸7.5cm*7.5cm*2.8cm

来源 香港佳士得,2007年11月27日,Lot1866 ┌明 剔红观瀑图香盒┘,圆形,通体剔红工艺装饰。盖底装饰蝙蝠、灵芝、洞石与竹叶,寓意┌福寿长青┘。盖面以表示天、水、地的锦纹作地,雕观瀑图,垂柳壮硕,蜿蜒向上,分出枝杈,楼阁耸立,飞檐翘角,楼阁之内,可见一高士抬手观瀑。又有一高士,持杖远眺,神态怡然脱俗,衣带飘逸,远处瀑布飞流直下,一片萧然洒脱的情景,人物线条爽劲洒脱,表情刻画到位,潺潺溪水让画面更深远开阔。

明 剔红春回东篱四层盖盒

年代明

尺寸6.2cm*6cm*8cm

┌明 剔红春回东篱四层盖盒┘,圆形,四层,通体髹朱漆。顶盖画面剔饰春回东篱图,凭栏内洞石、牡丹剔刻细腻,生动自然,布局饱满,工精别致。盒外壁以缠枝牡丹入画,环绕排布,四层相叠,尤为灵动。┌东篱┘常与菊花搭配,而本品搭配盛放牡丹,故有┌春回东篱┘之意韵,搭配四层盒式,更添生气。 故宫博物院藏┌明中期 剔红荔枝纹二层盒┘(图1)(注释1),与本品形制相类,外壁皆以缠枝花果为饰,相较成趣。 注释1:朱家溍、夏更起主编、中国漆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漆器全集5·明】(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95),页78,图七八。 楔子的跋语 这是我前几天为我的新文集写的八百字〈楔子〉。书名叫【故事】,还是归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每一篇小品配一幅彩图,故事从而多了几分颜色的敷陈。活了这许多春秋的老头了,邂逅的人和事说不上多也说不上不多,闲时回想恍如一出出戏,有的缤纷,有的苍凉,更多的是幕起幕落之间的那一阵微茫。毕竟跟文字结了四十几年的深缘,书斋里一盒一盒的旧信件旧日志旧笔记藏着太多的人和太多的事,抗拒抚今,情愿追昔,寻寻觅觅总会寻出一番前尘,半帘梦影,有些可以写得细致,有些不便依帖描红,比较稳练的做法往往是背临碑字似的摹绘淼茫的轮廓留住无尽的念想,为流逝的岁月,为往昔的际会。 今年二月我到城市大学参加一次文学讲座,台下一位先生问我散文可不可以虚构?我听了联想蹁跹:我写散文常常希望可以像小说家写小说那样遨游在虚构的时空里操控虚构的哀乐,可惜我终究硬不起这颗心肠。为了照顾我笔下的人与事的隐与私,我顶多只能以虚笔烘托实情,以实笔敷设虚境:苏二小姐也许并不姓苏,她婆家的堂名也许也不叫双芝堂;人是真人,事是真事,深写浅写浓写淡写是我不可不照应的分寸和礼数。坦白说,我也深深企盼我写的怀旧小品全是虚构:苦的不是那么苦,甜的并不那么甜,只恨平顺的人生实在难求!一位爱尔兰女士谈起爱尔兰小说家George Moore的时候说了一番很俏皮的话:「Some men kiss and tell. Other men kiss and don’t tell. George Moore doesn’t kiss and tells」。怪不得穆尔的自传体小说Hail and Farewell三部曲写得像苏二小姐那么动人! 苏家巷口那天一别我没有再碰见过二小姐,沈茵劝她留着自己玩的那件明代剔红四层圆盒反倒一直悬在我心上,那样别致的漆盒太稀罕,日本德川美术馆有两件。十多年过去了,我竟然有缘碰到同一款式同一年代的剔红,索价虽然昂贵我不但毅然捧走而且满怀感念,连沈茵都叹为太像虚构的巧合了。(注释2) 注释2:董桥,〈楔子的跋语〉,【今朝风日好】(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页258-260。

明 剔红月下美人小香盒

年代明

尺寸3.6cm*3.6cm*2.3cm

著录 董桥,【今朝风日好】(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页155。(图1) ┌明 剔红月下美人小香盒┘,圆饼形,呈蔗段式,尺寸极为小巧,子母口。外髹红漆,器内髹黑漆。器盖满铺绦环纹,浮雕一美人回首望月,面带微笑,似有会心,画面构图和谐,人物刻画生动传神。盖立面雕回纹。刀工圆润,构图简朴雅致,层次分明,实属明代香盒之精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类似形制剔红香盒(图2)(注释1),可资比较。 注释1:台北故宫博物院编,【和光剔彩—故宫藏漆】(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2008),页91,图81

明 剔红布袋和尚倭角香盒

年代明

尺寸6cm*6cm*2cm

著录 董桥,〈南洋梦忆〉,【故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页226。(图1) ┌明 剔红布袋和尚倭角香盒┘,精工细作,韵味十足,值得细品。盒盖构思巧妙,器盖满铺绦环纹,丝毫入微,密而不乱。主体饰布袋僧,布袋僧宽袍广袖,袒胸露腹,右手握杖搭于肩上,身负包袱,笑盈满面,神情逼真,意态动人。整体纹饰立体饱满,跃然盒上。盒外壁周饰回字纹。全器极尽精微之美,严谨细致之外,妙显轻松神韵,甚为难得。 布袋和尚为五代后梁时期之僧人契此,明州奉化人。因常背负一只布袋,又称布袋和尚。据传他圆寂前留一偈语:┌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因此契此和尚即为弥勒菩萨化身的说法便广为流传。后世也多以其为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因其┌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开怀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乐观态度而备受喜爱,成为古代工艺品中最喜闻乐见的题材之一。 南洋梦忆 反正你来了真好。灵堂上和尚诵经的呢喃声中瞥见你浅浅的笑窝我瞥见的是读初中那几年我们青涩的无忧和红火的无畏。花开花谢,年深岁久,今宵相见,我们恐怕也只能相互叮咛珍重脸上的皱纹,珍重心底的风霜,珍重满怀的伤逝。浮生如果亦梅先生信上说的若梦若幻,坐在我母亲的灵柩前跟你一起追念五十年前同班同学的境遇,我们惦挂的已然不是名利场中过客匆匆的脚印:我们惦挂的是雪夜归人推门一看还看得到灯火阑珊处的那份安宁和幽静! 那天,一位年长的弔客说起皮影戏的神秘色彩,说是中国的皮影戏起源于汉武帝请来齐人少翁招回爱妃的幽魂,而印尼的皮影戏最初也把皮影当作逝者的化身,操控皮影的巫师更是阴间与阳间沟通的媒体。我母亲一生礼佛,在南洋住了几十年她也许还没有看过一场皮影戏。我小时候老家厅堂上供着一尊彩瓷弥勒佛,我发现我父亲很喜欢弥勒佛,母亲也喜欢。他们六十年代来过两次香港,每回逛国货公司都不忘看看瓷器部的弥勒佛。父亲说我书橱里那件吴之璠竹雕笔筒上的布袋和尚也是弥勒佛的化身,说是身矮皤腹,负一布囊,中置百物,在人多的地方倾斜于地化缘说:┌看,看!┘这回一连守灵三天,我好几次记起老家的那尊笑佛,好几次猜想父亲母亲藏在心里的一些偏爱。我忽然觉得我其实也很喜欢布袋和尚,家里这些年藏了各种各样的弥勒佛(图1),等你来香港我全找出来给你看看逗你开心,真的。(注释1) 注释1:董桥,〈南洋梦忆〉,【故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页229-230。

图片来源于网络、嘉德拍卖行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