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老人捐出史上最长老犀角雕,有多大?你拿不动

2024-05-23收藏

「苏州博物馆」来了一位名叫「王季常」的老人,据说是来捐献文物的,但当时却两手空空;工作人员禁不住奇怪地问「文物呢?」

此人竟然回答说「没带,我拿不动」;这话一出,连博物馆的专家也吓了一跳。一般来讲,民间收藏多是些古玩、字画等小件物事;如今这位献宝人竟然说「拿不动」,这件文物得有多大?难道是和「司母戊鼎」一样大的青铜器吗?

为了弄清楚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东西,博物馆专门派了一名工作人员随「王季常」回去鉴定;路上,这名工作人员又问「究竟是什么文物?」

王季常回答说「一只犀角杯。」这话一出,工作人员有点泄气;这不是开玩笑嘛,历史上并不缺少犀角制品,这类东西只能说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古董」,但能称得上「文物」得并不多。

而且,就一个「杯子」而已,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犀角杯多为不实用的工艺品,最大、最重的也没超过1公斤的,怎么就「拿不动」了?看来「王季常」不是诚心捐献文物的。

再说「王季常」,眼见博物馆的人脸色郁闷,知道他心里有疑问,于是赶忙上前说「没骗您,我真拿不动,您到家看看就知道了。」

就这样,「王季常」半拉半拽地将这位博物馆工作人员带回了家。真见到那件「犀角杯」,这名工作人员也吓了一跳,脸马上变了颜色;这里说明一下,王家的这件「犀角杯」长86厘米,深7.2厘米,角根处宽18.5厘米,重达6公斤多;当然,「6公斤」称不上巨大,一个成年人不可能「拿不动」。

但是,这件「犀角杯」太珍贵了,如果站在保护文物的角度去看,还真不是一、两个人抱起来就走那么简单;就见这件「犀角杯」由一整支特大犀角雕琢而成,其通体光润,经脉、纹理清晰,根部大且中空,略加雕饰成杯形,蔚为壮观。

来的这位工作人员虽然不是「专家」,但对文物收藏也有一定研究,一看眼前的「犀角杯」就不是普通之物;最后只能结巴着说「我得回去打报告,估计要用专车来运送」。

没多久,博物馆的一众考古、文物专家再次来到王家,顺带还开来了一辆运送珍贵文物的「专车」;专家见到「犀角杯」也是惊叹不已,连忙拉着「王季常」的手,询问这件文物的来历,由此引出了一段经典的历史故事。

这还要追溯到600年前的大明王朝,尤其是明永乐年间,随着郑和下西洋,华夏「天朝」的威名远海外,华夏再次迎来了「万邦来朝」的鼎盛时期;此时,有一海外番邦,也有意向天朝皇帝「进贡」。

但是,华夏地大物博,各种奇珍异宝应有尽有。

那人接着出主意「明朝虽然有犀,但没有大犀,咱们可以送一只超大号的犀角」;这主意不错,送一只「超大号」的犀角,既寓意明朝的「大」,也不会伤了财政根基,而且还能引起明朝皇帝的重视。

就这样,该国君命人搜查出一个最大的犀角。并经能工巧匠制成「犀角杯」送给当时的明武宗;明武宗一见这只巨大的「犀角杯」,果然喜不自胜。

但要说明一点,这只「犀角杯」虽说是一种酒具,但因为有「6公斤」重,日常饮宴的都是文人,真用这只杯子喝酒,那还不成了「锻炼肌肉」,因此并不实用。

此后,明武宗就将这只「犀角杯」当成了一种象征。当时有战事发生,出征将士多会被皇帝亲自敬酒;武宗就拿这只「6公斤」的巨大犀角杯向马上的武将敬酒,一则彰显「天恩浩荡」,二则显示马上的武将及其明军豪迈、雄壮,也因如此,这只犀角杯又被称为「马上杯」。

然而,明武宗时期四海升平,可谓国泰民安,哪有那么多战事,这件「马上杯」又没了用武之地;时有宰相王鏊,被誉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武宗为了嘉奖此人,便将「马上杯」赏赐给了他。

此后,这只「马上杯」便在王家后人中传承,直到500多年后1960年,由「王季常」捐献给苏州博物馆;当专家听完这段话后表示,暂且不说这件「犀角杯」的本身价值,仅这段历史就足以称得上是「国宝」。

如今老料犀角雕已经非常罕见了,杯子存量全国估计也就几千个。笔者漠草也收藏了一些角雕藏品,分享出来给大家欣赏一下。

本文由漠草原创 角雕图片由作者漠草所有,关于老角雕更多秘密,欢迎到评论区与作者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