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阳津印
秦铜质官印。鼻纽,印面纵横各2.3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宜阳,战国时韩邑,后置县,秦沿置。津、渡口,「宜阳津印」是管理宜阳县渡口的官员所属之印。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大一统的封建制度建立,郡县制确立之后与之匹配的一整套官印制度也随之确立。各诸侯国迥异的文字也被小篆书体所代替,文字形体趋于规范。
秦印的印面施以「田」字格或「日」字格,以取得整齐、稳重的效果,这是秦印最大的特色,这种特色有法家治国的影子,亦有大一统帝国建立的规范有关。
回到此印,此印印面施「田」字格,印文文字的排列以对角对角释读,第一字为右上,第二字为左下,第三字为左上,第四字为右下。从用字来讲,四字的用字与秦诏版的文字更加接近,印文的用字印化特制不是十分明显,以此可见其印所代表的官职并不高。我们亦可以以此来大致推断。
「宜」字是框形结构,字势较平正,外框如同一间房屋,「屋顶」呈斜坡形,内部被横画分隔成上小下大的两层,两个同形部件分列上下。如果印文作印化处理,屋顶会更平直一些。「阳」字、「津」字处理手法相似,且用字更加隶化,字势左倾,左右两部分拉开一定距离左下的三斜笔与「印」字上部三斜笔、「阳」字右下角四斜笔分列印面三个方向,相互呼应,灵动活泼;「印」字是用字印化比较明确的,字形偏方,字整体偏于格子上部,字形上仰,下部有大块留红,仿佛在此处给印面开了一个「门户」,全印由此更加疏朗通透,底横折笔下垂,填补部分空间,不至于与整体失去协调。
总之,印文四字既严谨有序,又不乏天真稚拙之趣。印面虽带有「田」字格,但不被其所囿,宽博大气,具有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从后世学习的角度来讲,中平的边格,给与印章整体的平衡感,用字的非印化所带来的灵动活泼是可以借鉴的,但是与战国古玺类似,如果临刻或者以此风格来创作,是极其容易出现似是而非的作品的。
右马厩将
秦铜质官印。鼻纽,印面纵横各2.3厘米,收录在张修府所辑的【碧葭精舍印存】,藏者不详。「厩将」是管理军马的官职名,【史记·留侯世家】:刘邦「拜良为厩将」。传世的厩将印还有「左马厩将」、「章马厩将」等。
从秦印最有特色边格来看,依旧是「田」字框,但是内部的十字格,线条较粗,四边的口则偏细,且有断残。与「宜阳津印」的「田」字框相比较,中心更为聚拢,形成一种外紧内松的感觉,此种感觉是后世篆刻残破章法的取法来源之一。
印文的排列与「宜阳津印」相同,这也是秦印常见的一种排列。印文笔画比之「宜阳津印」更加的丰腴光洁,粗细匀称,凿刻工艺精美。以此来论其官员品级定然更高,但也非绝对,只可以作为参考。
印文用字的印化是十分明确的,字体更加方正,笔画转折处多以方代圆,我们也要看到笔画起始和转折处都是作了圆化处理的,从而可知匠人的技法显然更加的精妙,这种线条的方圆对照,是秦汉印最经典的处理方式,亦是秦汉印最秀美之处,看似方正的秦汉印,在细节多有圆的处理,这种类似秦小篆藏锋的处理,是极其值得学习的,藏锋亦是笔法。
另外,上海博物馆亦藏有一方「右马厩将」印章空间相对整饬,字法处理则与此印非常相似,如「右」字的左探之势,「将」字左右两部分的空间划分,「厩」字左右部件的错位嵌合等。现附于此,以供比较。
小厩南田
秦铜质官印。鼻纽,印面纵2.4厘米,横2.3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秦宫廷厩苑皆有名称,如大厩、中厩、小厩、宫厩等。「田」指田官。秦简中有「大田之官」。【吕氏春秋·勿躬】亦有「垦田大邑,辟土艺粟尽地力之利,臣不如宁遨,请置以为大田。」之句。可见此印系秦王朝管理官田的田官所用之印。
秦自商鞅变法后,国家加强对土地的控制,重农业和土地的分配,此印即是在此背景下设置的官取名。印文排列与前两印相同,从右上开始,对角释文。印文四字隶化是比较明显的,特别是「南」字,印化除「小」字外亦是十分明确的,字形更加方正,笔画的以方代圆都是很明显的。比之「右马厩将」印,笔画的处理就会粗糙一些,起收笔的圆润不足,转折处的处理更加的隶化,即弯转一笔分横竖两笔。
从后世的篆刻章法上讲,是一种疏密的章法,即笔画多则笔画之间的间距缩小,笔画少则笔画间距拉长,使得整体字的大小相似时,产生一种红白参差错落之感,以字本身的笔画多少决定红白的面积大小,与书法的自然章法中楷书所形成的视觉感受相一致。
四字的线条保留了极强的雕琢感,形成自然的晕染,类似书法提按的感觉,以刻作书,这是篆刻核心审美之一,此印极具代表性,虽然所展示的书法的水准有所不足,但是所展示的书法的韵味是很明确的。这种自然,或者说非刻意的形成的美,可以理解为追求自然书写状态,而不加巧饰,体现了印工崇尚自然的凿刻理念亦是秦印的主要特色。
修武库印
秦铜质官印。鼻纽,印面纵2.2厘米,横1.7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修武为地名。【汉书·地理志】:「河南郡下有修武县。」库为掌管武器及战车的机构,其主管官吏也称「库啬夫」,此印是管理修武县武器库的官员所属之印。
此印外形呈长方形,且依然带有「田」字边格,与之前几方官印的正方形是不同的,也不同于带「日」字界格的长方形「半通印」,说明当时低级官吏用印制度并不规范。秦代毕竟国祚很短,很多制度在上层更加规范,越向下则越有不足,从「秦诏版」与「秦刻石」间的差别可见一斑。
印文排列依然如之前几印。用字印化,且较为标准的印化,方折较为严谨。线条的处理更加的依靠匠人的手感,而非精细的设计。
章法上,此印最大的特点是有意识的疏密对比,密处使其更密,疏处使其更疏。疏密的章法是汉字在同样的大小方框内依据笔画的多少,导致了笔画的间隔的宽窄,形成一种汉字特有的疏密的感受,也是最自然的汉字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