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半城逸事 | 文半城篇:世界上第一座「官方印钞厂」源在金牛

2024-10-12收藏

2024年是交子诞生一千年。这场由成都人开启的世界货币改革,在时光长河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天圣元年 十一月二十八日 (公元1024年1月12日),北宋在成都地区设置了世界上第一个「中央银行」 益州交子务, 1024年4月1日 , 全世界最早由政府发行的「法定」纸币——官交子横空出世, 从此进入了人们使用纸币的新纪元。

▲交子金融博物馆的「千斯仓」钞版复制品。这是现今最广为流传的交子纸币图样,学界对其真伪尚有争议,但我们可以通过它来略窥交子面貌 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摄

有史为证

金牛是官交子的制作和管理之地

「交子故里」正是因此得名

作为交子的故乡

金牛和交子的缘分

始于千年之前

01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诞生记

【宋史·食货志下三】载:「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

交子故里,自古繁盛。 北宋初年,蜀地使用铁钱,体重值小,流通很不方便。 太宗淳化二年(991年)赵安易使蜀,看见成都「市罗一匹,为(铁)钱二万」,以当十大钱算都重达154千克,简直非人力所能及。铁钱不仅笨重,使用中还有一系列差值问题。

▲蜀地铁钱 图源:交子金融博物馆

于是,成都16家富商大户联合起来,决定用一种名为交子的纸质票据代替铁钱, 开创了民间金融的先河。

最初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宋朝,成都出现了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叫交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由于铺户恪守信用,随到随取,交子逐渐赢得了很高的信誉。后来交子铺户在经营中发现,只动用部分存款,并不会危及交子信誉,于是他们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交子,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正是这一步步的发展,使得交子逐步完成了从支票到货币的转化,成为了真正的纸币。

▲写实主义巨幅油画【成都交子·汇通天下】 萧继东、陈登木作

而此时的交子由民间自发发行,缺少监管,效力如何全仰赖交子铺的信誉。久而久之,开始有交子铺在未收到现金的情况下印制、填写交子进入市场流通;也有交子铺将现金挪 作他用,购置田宅等;甚至还有私人伪造的交子也流入市场,破坏交易秩序,导致纠纷频发。

如此种种, 宋朝廷开始出手整顿交子市场,顺理成章将私人发明的交子收为官营,为了管理国家「法定」纸币,还成立了相当于现代中央银行的机构—— 益州交子务,主持官交子的印制、发行、兑换、防伪以及钞纸的生产。

▲益州交子务 图源:交子金融博物馆

02

世界首发

官交子竟然在寺庙制作?

元代成都人费著撰写的【楮币谱】记述了宋朝「大观元年五月,改交子务为钱引务」之后,在成都印制纸币之事。

【楮币谱】载:「所用之纸,初自置场,以交子务官兼领,后虑其有弊,以他官董其事。隆兴元年(1163年),使特置官一员莅之,移寓城西净众寺。绍熙五年(1194年),始创抄纸场于寺之旁,遣官治其中。抄匠六十一人,杂役三十人。」

这段文字史料十分珍贵。第一,其清楚地说明了制造交子的纸是 用 楮树 皮制作的 楮纸,楮树 皮 纤维韧性强,制纸、印币结实耐磨;第二,表明了官办集中制造交子的原因是为了严防官员徇私舞弊;第三,明确了集中制造交子的场所,先「移寓城西净众寺」,后「始创抄纸场于寺之旁」 ;最后,还谈到了交子制作场所的建制和人员。


▲净众寺复原场景图 图源:交子金融博物馆

根据【楮币谱】所载,官交子的制造地正是城西净众寺,净众寺在何处?如果我们打开现在的成都市地图寻找,那结果会是一无所获,要探寻净众寺的具体位置,还要将目光望得长远一些,比如,看回宋朝,或者更久远一点的南北朝。

03

交子故里

世界上第一座「官方印钞厂」所在地

金牛区通锦路以西、马家花园路以北有一条通锦路,以饮马河上的通锦桥而得名。这条街道在今天的成都少为人知,但它曾经是成都古代最著名的寺庙之一的万佛寺故址。

这个万佛寺不是其他,正是官交子的制造地—— 净众寺。

据【成都街巷志】,万佛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初名安浦寺、再兴寺。唐开元十六年(728年)新罗僧人无相重建,改称净众寺 ,又名竹林寺。

又有【成都城坊古迹考】载:「北巷子。南接石灰中街西口,北抵金仙桥。金仙桥北向里许旧有万福寺,唐代净众寺 ,宋末名净因寺。民国36年于其他建成都理学院,解放后理学院合并四川大学,校舍划归西南铁路工程局(中铁二院、中铁二局前身)。又西北约有十里有 ‘九里堤’……」

【新国学】中对净众寺历史沿革有更详尽的叙述:

  • 传说创于东汉延熹年间(158-167年) 。

  • 南朝时,名安浦寺。

  •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伊始,更名为净众寺 ;唐会昌法难(842—846年)时,寺被除毁;唐宜宗大中元年(847年)重建;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年)后,寺中增建杜悰祠堂。

  • 宋淳化五年(994年)、咸平三年(1000年)两遇兵乱。

  • 元泰定元年(1324年)起,改名竹林寺。

  •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后,改净因寺;明正德中(1506—1521年),寺燹于流贼,唯大殿幸存;万历(1573年)年初重建,至万历三十二年( 1604年)前后建成;天启元年( 1621年)前后,俗名万福寺。

  • 明崇祯十七年( 1644年)至清顺治三年( 1646年)间,张献忠部焚毁。

  • 清康熙初年( 1662年)、康熙五十三年( 1714年)间,先后两次重修,正式更名万佛寺 ;清乾隆五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