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老物件,你能认识14样说明你已经五十岁了,全认识说明你真的老了

2024-02-05收藏

文 | 羊羊史记

编辑 | 羊羊史记

前言

三转一响的婚俗,见证了无数对新人的甜蜜约定,奶奶的蜡针线,编织出一双双暖心的袜子,老式收音机,伴我们度过了多少个关灯的夜晚......

你还记得童年那些已经淡出生活的老物件吗?

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这些老东西已 不再「时兴」 ,或许已 名存实亡 ,但每一样都饱含时代记忆,承载了无数个家庭的故事。

让我们翻开那本泛黄的记忆,一起回望那些充满岁月印记的老物件吧。

脸盆架

一种简单的铁丝架子,用于放置洗脸盆、毛巾、香皂等洗漱用品。

它极为实用,可以收纳多个物品,有的还带镜子, 其中木质的脸盆架同样常见。 这种老式生活器具,充满古朴韵味。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的脸盆架是爷爷做的,他精通木工活,从选材到加工都是自己动手完成。那个脸盆架已使用多年, 木头上的纹理被手指抚摸出光泽 ,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香气。每次洗脸,我都喜欢先抚摸脸盆架的边缘,感受手指下光滑的触感。

铡刀

一种大型的金属刀片,用于砍断草料喂养牲畜。

它刀片粗糙,不需要太锋利,能轻松斩断青草。 每家农户都有它,可说是过去养殖业的标配,经常会有人拿着铡刀去割草喂猪。

当年爷爷挥舞铡刀的姿态很娴熟,仿佛在表演舞刀弄枪。我时常跟在后面观看,被他娴静的动作深深吸引。

有一次,他让我试着拿起铡刀, 我双手握住沉重的刀柄,努力挥舞,却难以割下丝毫青草。 这让我更加佩服爷爷的力量和技巧。

壁梳

一种密齿的头发梳,除了梳理头发,还可用来除去头虱。

由于过去卫生条件差,头虱十分常见,只能用壁梳刮除。

妈妈说,她小时候就经常用壁梳给奶奶除虫。壁梳齿缝密集,需要仔细梳理每个发隙,确保将虱子梳除干净。

这是一个费时但必要的工作,也增强了人们的耐心与细致。

煤球火

过去北方地区的一种取暖烹饪工具。 它可以烧水、煮饭,也可直接取暖。

每到冬季,人们就挤在煤球火旁烤红薯、烤地瓜。这种老式取暖方式虽简陋但温馨,带来满满回忆。煤球噼啪作响的声音总让我感到特别安心。烤在煤球火上,红薯和地瓜的甜香四溢,我们吃得津津有味。

汤婆子

它是冬天里 取暖的好帮手 ,富裕家庭的小姐们用漂亮的汤婆子取暖已经见诸不少古装剧。普通家庭用的汤婆子比较简陋,但同样让人感受到温暖。

小时候,睡前往汤婆子里注满开水,然后慢慢地在被窝里滚动,整个被窝都暖和起来。第二天起床,汤婆子里的水还是温热的,可以用来洗脸。

当时的汤婆子多用布制成,要先在里面垫一层塑料袋,才不会漏水。 睡前把汤婆子放在被子里,要慢慢往里推,不能直接放在脚边,否则会烫到脚。

用汤婆子取暖已经有很长历史,它曾出现在多部古装剧中,见证了中国人的生活点滴。

墨斗

这是建房子时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拉出长直的参考线。

墨斗里面浸泡着墨水的棉线,使用时固定一端,慢慢拉出,在适当位置用手指弹一下 ,墨水就印在了墨线经过的位置,形成参考线。

这个小巧的工具帮助建造了无数民居,至今还在使用。

墨斗的线轮和棉线要配合得当,线的长度和弹力都要掌握,才能拉出笔直的墨线。用墨斗拉线要站在合适的位置,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否则线会打偏。拉出的墨线要及时固定,以免被风吹乱。

墨斗曾助力无数工人,它简陋但强大,小巧但功能强大。

煤油灯

曾经照亮了无数家庭,在电灯未普及时, 煤油灯就是人们最主要的光源。

但煤油不便宜,妈妈常在月光下做针线活,舍不得点燃煤油灯。煤油灯的光线也成就了一代人的童年,那些手影儿游戏至今仍记忆犹新。

现在,电灯已进入千家万户,煤油灯渐渐退出了生活舞台。但煤油灯温暖的光带来的回忆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鏊子

烙煎饼的好帮手 ,它的烹饪原理很早就被发明出来。

金属的鏊盘能够均匀地传热,现在虽多用电饼铛,但吃到的煎饼还是没有鏊子烙的香脆可口。 鏊子经烟火气处理 ,使用过程中还会继续积累味道。

新鲜的面糊放在鏊子上烙,边边角角都会泛起焦香,非常诱人。就算现在科技发达,自动控温的电饼铛也无法完全取代鏊子独特的烹调用法。

水烟袋

最早出现在清朝,它利 用水过滤烟草,不刺激咽喉 ,深受慈禧太后等人喜爱。

这种小物件见证了一段历史,也留下了人们生活点滴的印记。

水烟袋通过水的过滤,让烟草的刺激减轻许多。 不同的水烟袋的材质和制作工艺不一,使用感受也有差异。 有些水烟袋需要经常更换过滤水,而有些可以长时间使用。

水烟袋因为较为温和,也受到了一些老人的喜爱。

压水井

在自来水不普及的时代,压井几乎家家必备。

那奇形怪状的器具下面就是井, 轻轻一压长杆 ,甘甜的井水就会涌出,既省力又安全。

回首往事,它们或许就是我们童年最熟悉的景象。现在虽然条件好了,但儿时的记忆却深深地留在心中。

手摇脱粒机

看似简陋,其实是农民的智慧结晶。记得小时候,每到玉米大丰收时,各家各户都弥漫着一股玉米的香气。

祖父会把玉米逐个放入顶部的漏斗口中,转动手摇柄,玉米粒就从边上的口子里流出,完完整整脱离了玉米棒。

如果不用脱粒机,只能靠 人工逐粒剥离 ,那得花费数倍的体力。这简单的机械结构帮助农民节省了许多劳动时间。

簸箕

一些像簸箕这样的日用工具,往往跟随一个家庭几代人,由于制作考究, 使用寿命很长 。有人用它淘米洗菜,也有人用它扬晒粮食。

但工业时代的来临,让这些手工艺品逐渐失去市场。价格高了无人问洋,价格低了也难以维持这门手艺。我们曾经的日常用具,正在因时代变迁而离我们远去。

老式织布机

相对其他东西,老式织布机 给我们更大的距离感。

现今我们能轻松在网上购买各式服饰, 但过去妈妈和妻子们需要亲手织布、缝制衣物。

一件新衣往往攒足了母亲的心血,她会精心织布、染色,只为孩子有一件合心意的新衣。当这种母亲们的爱意被机器生产取代时,我们也失去了一份珍贵的情感。

列举了这么多,考考大家下面这个又是做啥子用的?

笔者认为

这些老式生活用具,或许已成为历史,但它们承载的回忆永远定格在那个年代。每件物品都饱含人们的生活印记,让我们追忆起曾经的点点滴滴,这就是它们的可贵之处。

这些朴实的器具见证了我们祖辈的成长历程,留下了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印记。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回忆,并且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