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比鸡缸杯还珍贵,目前存世仅有两件的成化斗彩三秋杯

2024-04-22收藏

2014年4月8日,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只明朝成化斗彩鸡缸杯引起了买家的关注,最终被上海收藏家刘益谦以2.8124亿港元的价格纳入囊中,创造了中国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

一夜之间「鸡缸杯」变得家喻户晓,甚至成为了成化斗彩的代名词。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很多人不为所知的比鸡缸杯更为名贵的成化斗彩三秋杯。

斗彩是明清彩瓷中的名品,「斗彩」以制瓷工艺而得名,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组合,形成釉上、釉下争奇斗艳的艺术彩绘效果。它始烧于明宣德时期,在这之后,出现过两个高峰时期,一个是成化年间,一个是雍正到乾隆年间。三秋杯是便是成化年间的一件无法复刻的佳作。

为什么叫三秋杯?因为器物壁外描绘的是秋天庭院中的景色,而秋季一般历时三个月,也有人认为春夏秋冬中秋天正好位于第三位,因此这种瓷杯被赋予了「三秋杯」的雅称,这与它温文尔雅的造型和纹样相得益彰。

它的制作工艺非常高超,可以看到此杯胎体轻薄,画意清新。特别是飞舞于花草间的彩蝶,欲落还飞,栩栩如生,体现出画工高超的画技和艺术修养。

此杯最为珍贵的就是蝶翅上所施紫彩即著名的姹紫彩,是釉上彩新颜色的突破,为成化斗彩所仅有,后世难以仿造。

为什么后世仿品望尘莫及?可以看到姹紫彩颜色艳丽表面却干涩无光,而这也恰恰是成化斗彩独一无二的特征,极难仿效。孙瀛洲先生在评价这种紫彩时认为是「烧造时差异的色疵」,说白了就是当时的工匠对紫色的配料与烧造还没有完全掌握才偶然烧成这样,后来的工艺水平提高了,反而摸不清当年的「差紫」,是怎么「差」出来的了。这是古代烧制瓷器的时候烧制的紫色不完全,看起来有点像黑色和红色,因此也叫「差紫」。

而这样的国宝级文物竟然是1956年一位老先生无偿捐献给故宫博物院的,这位老先生便是著名的古陶瓷收藏家、鉴定家——孙瀛洲先生。

1956年他将自己家藏的三千余件文物无偿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其中仅陶瓷一项就占了两千余件,这些文物中国家一级文物达到25件,其中就包括一对明成化斗彩三秋杯。而这对斗彩三秋杯是1940孙瀛洲老先生变卖家产花了40根金条买来的!

后来国家聘请孙瀛洲到故宫博物院从事古陶瓷的鉴定和研究工作,后来还与其他研究人员一起研究总结,他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陶瓷工作者,为瓷器的鉴定和研究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优秀的相关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