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看不懂染色注胶翡翠?一招搞定

2024-08-11收藏

染色注胶翡翠,俗称B+C货,广泛流通于市场中,有不少消费者中招。

而更糟心的是,因为国家标准是基于建国后的矿产资源而制定的,所以并不能识别年代特征,所以很多高品质的明清翡翠被误打为B+C货。虽然国检的头牌NGTC已经明确表示不做「年代测定」,也退检老翡翠,但是还有很多地方上的国检傻傻分不清楚。

另一种可怕的声音就是「只要便宜就没好货,便宜一定就是B+C」,靠价格决定真伪,是鉴定文物最不理想的方法,即便是拍卖行也有假货混入,以几千万乃至上亿的价格出售。

谈染色注胶而色变,更多时候是卖家的噱头,为的是要获得一定的话语权,从而按他的意愿把对的翡翠高价卖给你。

所以说,擦亮自己的眼睛,是唯一靠谱的法门。本篇从物理学和化学的特征来告诉你,怎么避免踩入B+C货的大坑,这样你将不必依赖任何权威机构出具的证书,随时随地自由自在买到对的东西。

B+C货从头说

我们先说ABCD货各指什么,A货指纯天然的翡翠,B货指经过酸洗注胶的翡翠,C货指人工染色的翡翠,D货指以不是翡翠的材质冒充翡翠。

首先说,D货是最容易辨认的,有很多人戏称高品质翡翠为啤酒瓶底,其实玻璃的硬度只有5,而且它不是晶体,而种水好的翡翠一般硬度达到6-7,内部有纤维状的结构。仔细看肉眼就足以鉴别。别的一些冒充翡翠的东西比如石英岩类的,密度只有2.6,而翡翠达到了3.3,网搜一下排水法测密度就足以,上手偏轻是购买时的窍门,前提是您有一个对的差不多大小的翡翠做比照。

令一般消费者谈虎色变的是B+C货,即通过酸洗、注胶、染色,把本来种水不好的翡翠结构间隙中的杂质洗掉,然后注入工业里的环氧树脂类化合物,同时充入染色剂,就可达到高冰种阳绿翡翠的视觉效果。

上图手握的就是一条B+C货翡翠一年褪色后的效果,而另一条腕上的紫罗兰手镯则是一条佩戴多年的明清翡翠。

鉴别染色

小编接下来给大家说一个无论如何都不会错的鉴定染色翡翠法门,一招就够。这是依据染色的原理总结出来的。

正常情况下,翡翠是一种密度达到了3.3左右的石头,其致密度很高,如果直接推染色剂,是注不进去的,所以「酸洗」是「染色」的前提。也就是说,B+C货翡翠一定需要先用强酸浸泡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把结构中的杂质洗出,染色剂才能注进去。

那么,我们就有了被洗过结构松散的石头+顺着裂隙流淌进去的染色剂 。

而天然翡翠的颜色是怎么来的呢?有些熟悉翡翠的朋友已经很清楚,来自于色根。所以天然翡翠拥有结构致密的石头+顺着色根慢慢渲染开来的色彩。

关键的招数来了: 区别染色剂跟石头的关系是最靠谱的法则——色与石头油水分离的是染的,色与石头互相融合、渗透,色根雾化入石中,则是天然的。

在短短的时间(强酸王水浸泡一周)内,要想让染色剂跟石头互相渗透交融,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染色剂只是附着在空隙中。天然翡翠的颜色是在高温高压环境下,铬离子渗透而致色。它在纳米级别渗透到石头里去。

可是,怎么用肉眼鉴别呢?请您把翡翠拿到自然光下,首先找到一条色根,然后举起来对着光,把这枚翡翠旋转360度,仔细观察色根和周围颜色的关系。天然翡翠的色根会随着旋转角度的不同,而跟周围的颜色呈现出互相交融的特征,所以有些时候你看到色根好像慢慢化入了石头中,有些角度色根面积变小了甚至没了似的,你甚至可以说得出来从色根到周边颜色逐渐变化的规律。

染色翡翠这么拿起来转一圈,你会发现,那一坨疑似色根的染色剂还是一坨,周围石头里被侵入的颜色还是那些颜色,不存在互相融合的视觉效果。

辅助手段一放大

有些朋友会说,你说的这一招好抽象啊,我自己看不出来。

那我们还有第二招:放大镜下观察。这种200X左右的放大镜在某宝就能买到,只需100+元。

我们接下来说说染色翡翠和没染色翡翠放大镜下的区别:

染色翡翠:染色剂浮于石上,再顺着蛛网般的裂隙灌入石中。

天然翡翠:色在石下,表面有些地方有裂隙有些地方无裂隙,而表面没有染色剂。

所以,找到色与裂隙的因果关系 ,就可鉴别:第二招——找到一处颜色和裂隙不存在任何关系的,就是天然的。 比如某色效在A点,而裂隙(翡翠是集合体,由多种矿物成份组成,所以即便不经酸洗,也存在微小的毛细孔洞)在B点,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又或者A点的色好似一座孤岛,周边没有任何缝隙跟它连接,那就是天然的色。

明清翡翠因为年代久远,表面会出现一些龟裂纹,这些纹路重重叠叠,很容易被误判为酸蚀网纹。大家看到一大堆的网纹不用怕,只要没有明显的一片片的染色剂附着于纹上且向下渗透,那就是纯天然的。反之,有些局部染色的B+C货翡翠(甚至有染色无注胶,但是有酸洗),酸蚀网纹并不明显,但是染色剂和酸蚀裂隙的因果关系是绝对性的存在,染色剂必然沿着这些大缝隙往里钻。

上图是一枚染色翡翠的微观效果,染色剂遍布裂隙,且往里渗透。

下图是一张清代翡翠的微观图。

还有一些朋友因为看到老翡翠各种彩,色很多,就怀疑不对。这种怀疑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我们在新翡翠里从来没见过,那么夸张!

但是,留心看,色与色互相融合渗透,过渡自然。而且微观看去,没有任何染色剂的痕迹,表面就只有各种被划伤的横七竖八,所以人家是天然的。

在清代,缅甸阿瓦王朝盛产彩色翡翠,后来这个王朝覆灭,残余势力带了许多彩色翡翠流亡到中国的云南、西藏一片地区,带过去的多彩翡翠也就留在了那里,有些藏民边民手中都还有存货。

分辨色染还是不染,我们还是要靠科学原理,否则人家故意染得色彩单一,没那么绿或者没那么紫,岂不是又把我们骗了过去?

辅助二——排水法测密度

排水法测密度可以百度得到全步骤。简单说来,就是拿一根细绳子系住被测物,把被测物悬浮于水中,称一个质量;然后把被测物杯中沉底,称一个质量。用后者除以前者,就能得到密度。

天然翡翠的密度在每立方厘米 3.34 (+0.11, -0.09) 克,即翡翠密度的区间为3.25至3.45之间(参考【珠宝玉石 鉴定】2017国标)。 如果是整个染色注胶的翡翠,其密度往往不达标。但是有少量飘绿类的局部染色注胶的翡翠,其密度很可能刚刚达标3.3。所以这一条只能是辅助手段。

一个行业惯例:如果您是购买明清翡翠或者说是老翡翠,只要是标准圈口58/13的圆镯,单条质量达不到80+的,就有理由存疑。只有50-60的肯定不对。有些小圈口的或者细条的,比如54/11,或者扁镯,质量可以低到70+左右,甚至偶有65-68这样的存在(扁条/圈小/身细乃至雕花)。有一些大圈口的或者厚桩的,单条质量可达110-120克。

因此,同样品质的买重一点不会错啦!

硬度7

另外,高品质的老翡翠,硬度往往可以达到7-7.5,即宝石级的硬度,普通翡翠一般只有6.5。如果买到7及以上的翡翠,也就不必纠结染色注胶问题。石英岩的硬度只有5-6,B+C货翡翠的硬度更是绝对不到7。

不会买错的龙石种

现代翡翠理解龙石种,是指一种闪着幽幽绿色寒光的翡翠。但这并非「龙石种」这三个字的由来。龙石种翡翠在清朝乾隆年间被发现,是一种对光会变色的翡翠。起初老缅们发现了这个现象,称为「龙石」,后来进贡给大猪蹄的时候,为了避其名讳另起了个名字。大猪蹄子还是很开明的,当场同意就叫「龙石种」。因此,龙石种翡翠特指对着太阳光照会变色的翡翠。

明清翡翠如果买到龙石种,更不可能是B+C货啦,因为这是一种特殊的光学效应,在暗光源下呈现一种颜色,而在对光时局部会出现另一种颜色。

图上的一条白冰飘绿翡翠,对光时发出了黄色的光泽,而另一块白冰龙牌则呈现出了微微泛紫的光学效果。这些变色的部位在不对光的时候都是白色的。

但是绿色龙石种翡翠就不太好鉴别了,因为它对光也还是绿的,只不过有些略有点偏蓝的冷感,而另一些则是略偏黄的暖感(下图)。这或许也是当代龙石种之所以会钦点幽幽绿寒光翡翠的原因了。

已知龙石种翡翠曾经出现过的变色效应:黄翡-绿光;绿翠-黄光/蓝光;白翠-黄光/蓝光/紫光;紫翡-蓝光;蓝翡-黄光,红翡-黄光。

龙石种翡翠既有玻璃种的,也有冰种的,但它一定是种足够老才会出现。另外,由于有些绿翡翠变色效应不是太明显,也可以用天鹅绒质感的丝绢光泽来鉴别它。玻璃种翡翠起刚性,显得很硬,而龙石种翡翠则显得很柔和温润。

看不懂染色注胶翡翠?一招搞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