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海兽葡萄镜

2024-08-31收藏

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有四千多年,先后经历了五个时期:早期(以齐家文化、商周铜镜为代表),流行期(以春秋战国铜镜为代表),鼎盛期(以汉代铜镜为代表),中衰期(以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为代表),繁荣期(以隋唐铜镜为代表),衰落期(以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为代表)。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最最辉煌的时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而海兽葡萄镜是唐代铜镜最引人注目的镜类,它的纹饰图案充满了神秘色彩,被许多专家学者称之为「多谜之镜」 。

此海兽葡萄镜目前市场价值约60万以上

「海兽葡萄镜」之名出自清代梁诗正等奉敕纂修的【西清古鉴】,这个叫法为现代学者所广泛接受。其是因为典型的海兽葡萄镜的形制以高突棱为界分内外两区。内区为主纹饰区,以高浮雕工艺塑制大伏兽钮,配置数目不等的海兽(狻猊),围兽钮而布局,或匍匐,或卧下,或跳跃,或嬉戏,地张均饰葡萄藤蔓纹。外区多为禽鸟、瑞兽穿绕葡萄藤蔓花枝图案。随着铜镜出土资料的日益丰富,各种纹饰类型的海兽葡萄镜陆续被发现,异彩纷呈,大大丰富了唐代海兽葡萄镜的文化内涵。

圆形,伏兽钮。双弦纹凸棱将镜背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仅以六穗葡萄在凸棱边缘上做点缀,留出空间用以雕塑六只海兽,或匍匐、或卧、或奔腾跳跃,或嬉戏玩耍,尤其是左上方那只海兽,仰首躺卧在地,露出脖子,右爪撑地,左爪上扬,以右腿弓起挠痒,左腿伸长舒展,将海兽的生活细节表现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外圈纹饰以戴胜、猎豹、锦鸡、羚羊、喜鹊、幼狮、鹦鹉等珍禽瑞兽环绕一圈相互奔逐。动物之间间隔以硕大的葡萄串和葡萄枝蔓,镜缘最外区为连续团花纹饰,保存完好,品相极精美。

细观此镜如在夏日的午后走入大原野中,眼见一群海兽、羚羊和各色禽鸟在眼前奔逐飞翔,似以乎都能看到瑞兽身上的毛在阳光下随风轻扬映着金光。而这一切被大师级的工匠瞬间采集,浇铸于铜镜之上,凝固千年。

海兽葡萄镜主要流行于唐代,尤其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据考古资料显示,海兽葡萄镜的使用范围广泛,不仅在国内多地有出土,还远播至日本、韩国等国家。其早期形式在唐高宗时期开始流行,成熟的海兽葡萄镜则以武则天时期最为盛行。此后,虽然海兽葡萄镜的纹饰逐渐被其他图案取代,但仿制品在五代、宋、元、明等朝代仍有出现,体现了其深远的影响力和艺术价值。

海兽葡萄镜的纹饰布局通常分为内外两区,以凸弦纹或高棱为界。内区以高浮雕形式表现瑞兽(如狮子、海马等)与葡萄藤蔓相互缠绕的场景,瑞兽或俯或仰,憨态可掬,葡萄枝叶翻越跨梁蔓延至外区。外区则饰以不同形态的瑞兽、禽鸟(如孔雀、雁、喜鹊、鸳鸯等)以及葡萄蔓枝,形成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这种布局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称美,又融入了外来文化的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海兽葡萄镜采用了高浮雕的技法,使得纹饰高低错落,极具立体感。瑞兽和禽鸟等造型华丽饱满,生动写实,葡萄藤蔓则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这种技法不仅展示了唐代工匠高超的铸造技艺,也体现了唐代艺术追求写实与浪漫并重的审美风格。

海兽葡萄镜的纹饰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瑞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权威和神力,而葡萄则代表生命树和丰收。两者相结合,既体现了唐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追求,也反映了唐代文化的兼容并蓄和开放包容。此外,海兽葡萄镜还可能是摩尼教文化的见证物,因为在唐初波斯摩尼教传入中国后,海兽和葡萄在摩尼教中均被视作力量的象征。

海兽葡萄镜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需要经过设计、制模、翻砂、铸造、打磨、抛光等多个环节。其中,铸造环节尤为关键,需要控制好铜液的温度和流动性,以确保纹饰的清晰度和立体感。此外,为了增强镜子的美观度和耐用性,有的海兽葡萄镜还采用了鎏金、金背、银背等特殊工艺进行装饰。

海兽葡萄镜不仅是中国古代铜镜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研究唐代文化、艺术、宗教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其独特的纹饰布局和技法表现展示了唐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创造力,同时也反映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开放。此外,海兽葡萄镜还见证了唐代与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等地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对于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海兽葡萄镜作为唐代铜镜艺术的瑰宝之一,不仅展示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创造力也反映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开放。它不仅是古代艺术的珍品更是研究唐代文化、艺术、宗教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在未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和挖掘海兽葡萄镜的价值和魅力将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可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