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陶瓷人形壶​有什么用,为何受到文人的追捧?

2023-12-31收藏

执壶又称注子,是一种盛酒器。

执壶出现于唐代中期,到了晚期,壶的种类增多,有喇叭口壶、直口壶、侈口壶、长颈壶、短颈壶、筒颈壶等。

从考古资料可看出,初唐时期人形瓷壶开始盛行,五代、宋代都是其烧造的高峰期。

人形壶的缘起

人形壶早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中已经出现,如青海省乐都柳湾墓地出土有一件马家窑文化贴塑裸人陶壶,高33.4厘米;甘肃玉门市火烧沟也出土有四坝文化(约公元前2000年)彩陶人形壶。这些人形装饰的彩陶带着先民们浓重的神灵崇拜和原始宗教意味。

唐代胡人形陶瓷壶隐含的酒俗

在唐三彩中,有一类体量较小的胡人抱囊壶,在唐代「两京」长安和洛阳皆有出土,在海外也有所收藏。这种胡人抱囊壶以往多为单件出土。

以洛阳博物馆馆藏两件为例,如1957年洛阳市吕庙出土的一件唐三彩抱囊壶(图1),曾被定名为「女俑持荷叶造型灯座」,被认为是俑内盛油、在壶口位置另放灯盏的灯具。这种说法显然有误,笔者认为俑内盛酒的可能性大;

另一件胡人抱囊小壶为1976年河南孟津周寨出土,模印制作的唐三彩胡童也抱着鹅雁形囊,它与盛唐时期常见的七子盘一同出土,可知其原始用途可能也与唐代酒俗有关。

洛阳吕庙出土唐三彩人形壶

唐 邛窑人形壶唐三彩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套传1950年河北省唐县出土的唐(另一说为五代)邢窑白瓷茶具模型,有风炉、茶、茶臼、茶瓶(注子)、渣斗风炉共5件器具和一件人形瓷塑组成,茶瓶仅高9.8厘米,从尺寸可知这是一套观赏或陪葬用器。

其中有件道教人物装束的人形壶,人形雕塑头戴高冠,双手展读经卷,冠顶有开口,可以注入少量茶水。

1950年河北 唐县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唐邢窑茶具模型及瓷塑读经人物,1950年河北唐县出土,冠顶开口可以少许注水。

随着近年考古发掘的深入,这类五代到宋代的人形瓷壶已经出土多例,在南北方窑口都有烧造,主要有:

北京顺义县辽圣宗开泰二年(1013年)净光塔塔基曾出土一批白瓷,其中有一件北宋定窑白釉人形壶(图7)(被命名为「童子诵经壶」)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壶高27.9厘米,口径3.3厘米,底径10.5厘米。

胎骨致密,白釉微泛青。瓷人端坐,头戴莲花瓣式冠,冠顶有圆孔为壶口,身着交领袍,双手执书卷捧于胸前,书卷上端为壶流,身背后有一柄。

北宋定窑白釉童子颂经壶

高27.9厘米,首博藏品

河北张家口崇礼县出土有北宋定窑白釉童子抱鹅壶,造型活泼可爱。通高15厘米,注水圆孔在脑后,模制而成。现存该县文保所。

北宋定窑白釉童子抱鹅壶

安徽省先后出土两件北宋人形壶名品

一件为青白釉人形执壶,系1971年怀宁县雷埠乡一位村民挖出。通高23.9厘米,口径2.2厘米。

人呈站立式,面目端庄,有须;头束冠,冠顶为壶口,身披长袍,背部有曲柄;双手交于胸前捧一管状物,用作壶流。被定为一级文物。

关于其烧造地目前有观点认为是北宋景德镇窑产品,也有观点认为系安徽繁昌窑北宋产品,待考。

另一件是1994年在宿松县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墓中出土的人物青白釉褐彩仙人吹笙壶,通高19.3厘米。

北宋青白瓷人形注壶,1971年安徽怀宁县出土,高23.9厘米

北宋青白釉褐彩仙人吹笙壶,高19.3厘米,1994年安徽宿松县城东郊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墓出土, 宿松县文管所藏

耀州窑传世及出土人形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北宋耀州窑青釉人形执壶,通高29厘米。

壶体人物束冠,着长襟衣衫,肩部装饰翔鹤纹,双腿直立,微露双足。

体内中空,头顶有孔为壶口,双手于胸前捧方口壶流,后背中央附曲柄。人物面部雍容饱满。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绿,匀净滋润。

因衣纹线条折角处釉薄,从而呈现出胎色而具有立体效果。耀州窑大型瓷塑作品较少,此件人形壶无论是造型构思还是工艺水平都可谓上乘。

据介绍,这件藏品来源由清宫旧藏。

宋代耀州窑青釉人形执壶,高2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陶瓷人形壶在唐代以后经历了胡人献酒、陆羽茶神、道教人物、摩羯人物等造型,并传播到朝鲜半岛。

从元代开始,随着景德镇瓷器中绘画瓷比例加大,完全拟人造型的人形壶已极少烧造,其蕴涵的唐宋酒俗、茶俗行业也逐渐淡去。

清代,民国时期有寿星等拟人壶造型,或在桃形壶上绘制寿星、八仙人物,都带有吉祥献寿的美好寓意。

但是人形壶并未完全绝迹,在淄博窑、澄城窑等不少地方民窑壶具中仍延续这类拟人造型,显示了陶瓷人形壶造型的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