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元青花和明青花相同点

2024-04-25收藏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明宣德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元青花

青花凤穿花纹玉壶春瓶 元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两种: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两种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明青花

青花海水云龙纹扁瓶 明.永乐(公元1403年﹣1424年) 高45.8厘米,口径8.1厘米,底径14.8厘米

明朝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的时期,明 永乐 宣德 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这一时期的官窑瓷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

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

2、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

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

3、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而且从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

总的说来,此期器型主要还是瓶、罐、碗、杯、盘等几类。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苏青」。青花发色有的浓艳,与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与成化器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体较厚重。底足修削不细腻,有敦厚感;多见浅宽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现象,有的见火石红。正统时的瓶、罐器口为直颈形,与宣德器一致;天顺时的则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阔形,与成化时相近。瓶、罐的身体均是丰肩、圆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较宣德的修长。纹饰以一笔点划为主,有人物、花卉、龙凤、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画大片云气纹。瓶、罐边饰喜画海水纹或蕉叶纹,其蕉叶中梗留白,叶面较宽大,像小树一般。款识正统的是福字款;景泰开始款识从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还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顺有纪年款、梵文款等。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处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鱼藻的水草飘似海带;山石似钥匙状无凹凸感;边饰较简单,碗、盘、杯等口沿、圈足仅用弦纹装饰;龙多为夔龙,鼻子长长的像象鼻;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胎质细腻洁白,釉极细润有玉质感,但稍微发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盏托、盘、杯、碗等,炉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炉。款识除「天」字罐外,还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单、双行款;图记款主要有方胜、银锭等。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时间最长,故此朝的器物发色不尽相同,早期的与正德器相近,发色灰蓝。但此期独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纹饰除传统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纹饰大量增加,如云鹤、八仙、八卦、道家八宝等。花组字为独具特色的纹饰。此外还有婴戏、高士、鱼藻图等。婴戏图的娃娃头前额突出明显。胎、釉均是小器细、大器粗。大器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圆下方式葫芦瓶等异型器多见。朝珠盒为此朝独特器型。款识「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书「金录大醮坛用」为祭祀用器。还有东书堂、东萝馆等堂名款。

共同点

一、胎土相同

元代延佑时期,朝廷已成立了浮梁磁局,监管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将麻苍土设为官土,禁止一般民窑开挖使用。鹅湖的麻苍土从此成为只为官方制瓷的原材料,此管控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朝嘉万时期,此土基本耗尽为此。足以说明麻苍土是当时乃至当今无可超越的制瓷胎土。将它的成分与玉的成分比较,几乎一模一样。所以我们推测麻苍土也好,高岭土也罢,都是火岩矿中优质透明石材经过几亿年风化腐烂成泥的结果,而麻苍土就象新疆和田玉一样是最优的玉岩风化为泥,并陈腐时间最久的优质土。

元代和明代中早期景德镇官窑使用的都是这种土,土的质地没有任何区别,只要是元代或明中早期的瓷器,它们露胎处给人的感觉如娇似玉。触摸柔滑,似糯似糕,百抚不厌。正是因为有这种玉质胎,上釉后泛绿泛青,有人称为「卵白」,即象绿壳鸭蛋颜色釉一样,莹润至极,宝光含蓄。

二、装饰颜料——苏麻丽青

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 元(公元1206年-1368年)

苏麻丽青:苏麻离青,又称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 等。简称「苏料」。苏麻离青呈色青翠浓重,由于含铁量高,往往出现铁结晶斑点俗称「铁锈疤」。 这种矿物产在西亚与欧洲交界的波斯山脉,该地区为信奉伊斯兰教的居民,有尚蓝的喜好。

元代统治者为游牧民族,铁骑为有史以来最精壮,沿着古代丝绸之路与西亚国家贸易兴旺,中国的瓷器、丝绸和皮革源源不断出口到西亚及欧州,也从该地区带回了饰瓷蓝色钴料苏麻丽青。早在公元700-1020年就用其装饰陶器,元朝开始便将其带到景德镇成功用于瓷器装饰,开始了批量生产青花彩绘瓷器的先河。

明代永乐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也多次从波斯湾地区进口瓷绘钴料这倒有据可查。郑和下西洋当前,由于海路交通的拓展,促进了我国瓷器消费的开展。整合从西北亚地域带回的苏麻离青用在青花瓷的烧制上,其制品极爲美观精致,发色明艳,呈色波动,其晕散景象更是新颖别致,俨然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焦墨技法的奇特效果。

三、色料呈现效果

景德镇窑青花莲池鸳鸯纹图菱花口盘 元代

呈色靛蓝,绚丽淡雅,明晰而通透,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聚处有漆黑而浓厚的结晶斑,结晶斑呈浓黑的松烟墨色,浓厚处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化胎骨,迎光侧视或以手抚摸可觉得有凹凸不平状。另一种发色蓝中泛紫,甚至呈分明的发色浅淡,浅淡处呈星状点滴晕散;浓聚处结晶斑连点成片,呈黑青色,浓淡反差极端分明,晕散非常严重。

1.凡进口钴料绘画的瓷器烧制火候恰当呈色为蓝宝石一样纯正、艳丽。线条纹理中有随笔沉积色渣的现象,色料含钴的多少,烧制温度高低也影响着青花呈色。

2.晕散是苏麻离青的一个根本特征,不管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无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青是不存在的。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晕散状况尤爲分明。

3.结晶斑,是青料粗粝所致,如以强光照射可分明看出,结晶斑实际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块块呈颗料状的锈斑,缘由极有可能是因铁质高所致。

青料粗粝,也极有可能是形成晕散和结晶斑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