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我是不是买到赝品铜元了?!

2024-08-14收藏

有泉友说: 字体是一种书写方式。是文字符号的体式,由于书写工具和承载材料不同等原因,一种文字往往有多种不同的体式,既包括历时的不同体式,也包括共时的不同体式。

首先,这位泉友说的很对,但对分辨铜元真伪一点用处都没有,不仅没有用处,这种和稀泥的说法,是有害的。

举一例:用颜真卿的笔法写欧阳询的结构,出来的字好看么?不说颜的结构必须要用颜的笔法,至少是与颜风格接近的笔法。

书法、书法,法为技法、法度。书法又细分为笔法、结构、章法、墨法等,无一不是「法」,离开「法」纯粹自我创作,无据可依、无史可考、无实可证,或有违法度,谓之「不入古」。


昨日得一枚小湘九尾,5级或6级上。一对图谱又蒙圈了,不知道是图谱对,还是我吃了药?

周谱

【中国机制铜元目录】2015年版(文中部分图片源于此图谱),作者:周沁园。

我藏

版式简介

我不写版式,有不少泉友以为我说的是普通铜元。

湘九尾,6级起步,有两版,以字面分为大湘与小湘,小湘又名小才湘(撇长)。

小湘九尾的真实状态

不是任何版式都有三全品的,小湘九尾我至今未见过三全真品,龙鳞都有模糊。

大湘九尾是最常见的,好品比小湘九尾多,但大湘九尾的龙鳞在右胸依然有点黏连(币模本身问题)。 小湘九尾的龙鳞就是模糊一片。

前几年见过一枚小湘九尾,三全带小残光,也是要喂我中孔满穿一分大药的「大哥」,给我看的。后来又见了实物,入了国内盒在另一币商之手,开价大千,似乎是中千成交。我当时告诉了我们内部的几个人,各自笑得人仰马翻,真品怎么会有这种价格呢?!轻松上几个五位数的东西。



字面平整度

周谱「光绪年」三字字面呈水滴状,珠点暴起呈半球状,龙冠龙角亦呈水滴状。

我藏字面平整,珠点呈圆柱状截面。

字面发圆,最大的可能是浇铸,浇铸引发的字面呈水滴状即铜水从液体到固态的凝固的过程中,保留了液体的特征:表面张力形成的水滴状。

文字优劣

我说的不是文字差异,而是文字优劣。差异可以存在不同的版本,优劣是古今之别,是今匠人对书法理解不够,在扩模时造成的文字书法低劣。


我们从「大」字起说:


两种不同的书法风格

比对上面两个「大」字,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书法风格。

我藏的偏厚重,周谱的偏清秀。

一个书法家即使存在不同的雕刻师会不会风格差异如此之大?正常情况下可能性很低。

因为不同于阴雕,祖模是刀刻的阳雕,用透明纸覆盖打印,和书法家的字差距甚微。

从书法「大字」的角度看(铜元上的「大清铜币」相对大),此处「大」字宜厚重,不宜清秀。


临书或雕刻,要继承的首先是文字神韵,包括书法风格。

字要有粗细。不像不要紧,要学它的气势。(林散之【林散之笔谈书法】)

字虽有粗细之分,对于早期不熟练的临摹者或雕刻者来说,粗细上可以存在偏差,但文字的气势、神韵、风格不能改变。

这里就牵扯到了「形似」与「神似」的问题了,但 周谱与我藏的「大」字,可以说形神皆不似。


从笔法到结构

清代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 疏者丰之

「大」字笔画本就少,按理应该用粗笔。如果是单独的一个「大」字,粗细本无所谓,但要兼顾其他字。

「大」字粗细与「铜」字一般或类似,自然就出问题了:不协调。

周谱的「大」字是违背了结体的基本规律的。


局部笔法


林散之说: 「现代人有四病:尖、扁、轻、滑。」

周谱的「大」字,占了几病?

尖:周谱长横起笔过于锋利,没有力量感,不入纸。

轻:如果我藏的用「二分笔」,周谱「大」字只需「一分笔」。包括捺,亦类似。

滑:滑与涩相对,楷书讲究涩与留。我藏「大」字,撇画在过长横后,按笔加粗,涩行,而周谱撇画,一笔到底,没有变化,很是迅疾。


以上是从书法角度看的,如果加入工艺,即在先天书法不佳(今人修模不到位)的情况下, 后期凝固时「冷缩」造成笔画更细。


我们再说"铜」与「清」字:


笔画肥瘦与「孤露」

依然回到我们昨天的老问题:「铜」字可以在其他笔画粗细不变的情况下,竖笔明显细么?

笔画的粗细在书法中是提按,很重要。

清冯武讲「笔法十门」:

六曰孤露门,肥瘦、上下不等,名曰孤露,须得自在。(冯武注云:妙在形势束裹。)

「孤露」强调的是笔画之间的连贯性和整体的美感。 也就是说,某个笔画的粗细是由整个文字的结体、字势等等决定的( 妙在形势束裹 )。

有的泉友以为,一个书法上的字,某个笔画的粗细,任意写,都是可以成立的,这种理解方法是荒谬的。

看了我藏的「铜」字,再看周谱的「铜」字竖,怎么看都觉得不舒服:细而锋利。


笔锋与笔肚

「铜」字与「清」字局部,都是笔锋未到位形成的。

这点,我自己临书法时,也存在这个问题,昨晚偶然看到别人的图解(下图,网络借图),意识到了笔法不到位的原因。

(注意看图中文字,原图就有)


「幣」字上的问题,我就不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