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四川雅安巴蜀古印章不是"谨封"二字!

2024-08-17收藏

这枚四川雅安巴蜀古印章被我破译为:

有人认为这枚印章应倒着看:

并以发现的唐、宋印章为依据,认为其上就是"谨封"二字。

(1)青海省档案馆从持宝人手里获得的所谓"唐代古印章",上面有所谓的"谨封"二字。

关于这枚印章的来历还有一篇介绍文章:

珍品档案丨一方来自千年前的铜印

Roit 兰台之家 2015年08月12日 10:11

上世纪80年代的一天,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牧民角巴将自己随身佩戴近三十年的一块羊脂玉牌,送给了汉族朋友程起骏。与这块火柴盒大小的玉石相连的,还有一方印章。朋友深情厚谊,令程起骏十分感动,但出于「君子不夺人所好」的理念,敦厚的程起骏只收下了这封铜印。程起骏只收下了那方不起眼的印章,将那块温润的玉牌还给了角巴。那时候的角巴和程起骏都没有想到,这方小小的铜印,不仅见证了他们的友谊,更印证了丝绸之路青海道曾经的繁荣和沧桑。

这枚印章,紫铜铸造,长宽只有3厘米、厚仅0.3厘米,印的背面还有一个蛇形环钮,印面上的篆文浑厚,刀法纯熟,古风犹见。 角巴告诉程起骏,这块玉石和铜印都是他从村庄附近的一座塌墓中捡得的 ,因为看着玉石和铜印品相不错,便视为吉祥物随身佩戴。

此后的日子,每逢闲暇,程起骏都拿出这封铜印,仔细研究,他通过查阅资料,确定铜印上的两个阳文篆字为「谨封」二字时,不禁激动了起来。「"谨封"铜印作为军队出师时颁发的印信,担负着记录、传递重要军情的功能,一旦上封,任何人不能启封,只能由皇帝亲自启封,作为重要公文的封章,只有朝廷重臣才能掌握。 这枚铜印出土在都兰的吐谷浑大墓 ,谁是它的主人引起了我的好奇。叱咤一时的草原王国吐谷浑曾以都兰为王城,我猜测,这方铜印与哪位吐谷浑王有关系。」

 史料记载,吐谷浑在管理国家的行政系统、官职设置时,大量仿效中原王朝,设有王、公、仆射、尚书、郎中、将军等。既设官还要颁印,谨封印即为其中之一 。在程起骏看来,这方古印无论从历史渊源,还是从功能、形制、制造工艺及印文书写等各方面看,都是一件汉文化的产物,它出土于吐谷浑的墓群中,不仅印证了各类史书中有关吐谷浑「倾慕华风」的记述,还可以从中看出吐谷浑吸收汉文化的广度和尝试。

「听说我有这枚铜印后,文物贩子便找上门,要以高价收购,我都予以回绝。随着对铜印认识的逐渐增多,我认为此类档案实物,只有交给国家档案部门,才能永久不没,发挥它应有的作用。」1989年11月,程起骏将此印捐赠给青海省档案馆,自此,这方铜印便作为镇馆之宝,静静地躺在为它量身打造的装具里。

虽然都知道这枚印章价值连城,但它的真实身份却一直是个谜。2002年,青海省档案局将这方铜印的彩色照片及实钤印迹,寄到启功先生处,请先生鉴定。「启功先生见到了铜印实物,他以严谨的专业素养,纠正了第一次我们寄过去的照片及所附印迹所讲述的有关铜印的描述,并发出"如此大小的铜封印,较为罕见"的感叹,这足可说明当时使用者具有较高的身份。这方唐代古印为今人提供了当时的封印实物,而此种封印出土甚少,加之此印保存良好。所以弥足珍贵,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程起骏说。

一方来自千年前的铜印,见证了千年前青海的繁华和吐谷浑的强盛,对研究唐代行文制度及传邮方式,以及唐朝与当时生活在柴达木地区的吐谷浑、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在青海省档案馆出版的 【青海档案馆指南】一书中,铜印被归入唐朝全宗号001卷「谨封铜印」中,铜印的介绍词是这样写的:此类印戳在青海属首次发现。此印在国内也仅此一件,堪称孤品!

微信ID:bjroit-zx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按这篇文章的说法,是一位汉族持宝人从一位藏牧民朋友手里获赠而得,持宝人说那位牧民自述这枚印章是从一座村边倒塌的古墓里捡得。注意,这么重要的考古信息,当时竟然没有引起当地考古部门的重视,也丝毫没有进行抢救式挖掘的任何后续信息,直到1999年才对都兰大墓进行了抢救式挖掘,但那已是10年后的事了。

有意思的是,这枚从持宝人手中获得的印章其发现时间是"80年代的一天",而四川雅安巴蜀印章正好发现于1980年。

1980年荥经县严道镇同心村(现为严道街道同心村)大型墓群考古发掘中,出土了神秘的「巴蜀图语」。

这个时间实在是太过于巧合了。

那么目前考古发掘的大量隋唐时期古印章到底使用什么字体呢?

可以看出,隋唐古印章上使用的是李斯小篆!

但青海省档案馆从持宝人手里获得的这枚"古墓印章",其上既有大篆,也有小篆,还有自创字体,而且还是大篆倒体,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杂篆体"!

这枚青海印章上有两个大篆"帀",而且还是倒写,注意,这并不是"土"字。"土"字系列字形如下:

这也不是"圭"字。

这两个叠加的倒写"帀",其写法是简体汉字"圭"上下两个"土"的叠加写法。

但两个倒写的大篆"帀"加上小篆"寸",这是何字?这是"封"吗?

这根本就不是"封"字,甚至这都不是字。

"封"字小篆体是如下写法:

"封"字小篆并非是两个倒"帀"叠加,而是上面是倒"帀",下部是"土",并且是上下连在一起的。这两个倒"帀"叠加写法纯属抄袭巴蜀印章,又将其视为简体汉字的"圭"字来硬套。造此印章的人要么是根本不懂大篆、小篆、简体汉字的字体区别,要么就是古文字白痴,楞把两个倒"帀"认成了"双土"。

再看青海印章左部两个字符,一个是小篆"言",另一个是好似"堇"字的自造未知字。

"谨"字甲骨文金文系列字体如下:

可以看出其与"堇"字小篆字体的各种字形都不一样,青海印章上的字体字形是"独一无二"的自创体。

对比青海印章与巴蜀古印章,可以清晰地得出青海印章仿制了巴蜀古印章的结论。尤其是两个倒写的"帀",完全是仿制了巴蜀古印章的字体写法。

最后结论是,这枚青海印章并非考古挖掘所得,来历不明,所属古墓信息未经考古部门核查证实,印章上字体混杂,"古为今用,今为古用",疑点多多,是不可以作为辨识巴蜀古印章字体的依据的。

(2)民藏所谓宋代"谨封"印章

对比巴蜀古印章,同样可以看出此枚所谓的宋代"谨封"印章也是高仿巴蜀古印章的"杰作"。

其改动了巴蜀古印章中的"缅甸四川地形与尼罗河地形"图符,只留下了"尼罗河地形",并将其改成了小篆"寸";原巴蜀印章的"A"图符改成了"三角",其余图符原封不动保留。

可笑的是,这位制造人不知道宋代印章是使用小篆或宋体。这枚印章上的大篆根本就不可能出现在宋代。而且,印章最右边那个字是大篆"系"改造成的小篆"系",这个"系"怎么可能是"堇"呢?即使倒过来也不可能是"堇"。

考古发现的【唐憂縣印】,其上就有这个「系"。

最后结论是,这枚来历不明所谓的宋代"谨封"印章字体混杂,字不是字,图不是图,明显是仿制了巴蜀古印章,它不可作为辨识巴蜀古印章的依据。

(3)存世的宋"谨封"印章

这是网友提供的自称宋代的"谨封"印章图片。

这枚小篆叠体"谨封"方印字体正确,如果来历明确可考,不失一枚可珍藏的古印章。

这几枚宋代"谨封"印章是陈振濂先生文章里的图片。可以看出字体也是小篆方印。

上述这些"谨封"印章很好诠释了"谨封"印章中的"谨封"二字,完全是规规矩矩的小篆体。哪有前面列举的所谓唐宋印章中的"杂交"字体。

一个朝代使用什么字体是带有普遍性规律的。

自从秦始皇焚书坑儒,秦之前的金文大篆体被李斯小篆取代,后续汉、唐、宋等朝代印章都是小篆体。怎么可能有大篆体印章?

古籍文献记载也证实了"谨封"印章就是始于宋代。

在隋观阳县印上也有着与雅安古巴蜀印章上一样的"系"字符。

这个"系"字符也出现在民藏所谓的宋代"谨封"印章上。

甲骨文金文系列"系"字形:

那么,既然这就是"系",那它怎么可能又是"堇"?

很明显,把雅安古印章上的"系"字符释读为"堇"是错误的。雅安巴蜀古印章上的"系"是倒写,这也是提示那是图符不是字。

那么石经文中的"言"与巴蜀印章上的图符是否相同呢?

二者比较后可以发现巴蜀印章上的是"A"字符,而石经文则为倒三角,这是两个不同的字符,代表的意思也不同。而且,石经文上部两个字符相连实为一个字符,为"辛"字,表达的是莲花,指的是商王小辛。

而巴蜀印章为两个独立的图符,很显然石经文"言"与巴蜀印章上的图符仅是相似而已。

综上所述,四川雅安巴蜀古印章上的图符为商代叙事图符,并非字,其印章是为了纪念商王廪辛从古埃及来到亚洲四川而刻,深埋地下目的就是档案遗存。而宋元以来的"谨封"印章为官宦人家私印,其上字体为小篆(叠篆),这与【三国演义、水浒】等小说、文献记载相符。如果雅安巴蜀印章上的是"谨封"二字,那么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这些朝代都应有印章遗存,可事实是根本没有,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巴蜀古印章上的不可能是"谨封"二字。

目前我已破解了十余枚巴蜀古印章,几乎全部都是图符叙事,并没有所谓的家书私信用章。把这枚古印章故意释为"谨封"二字,从而掩盖一些鬼魅魑魉的黑暗东西,这是需要警惕的。

作者:段斧正

日期:2024年8月12日

版权所有,抄袭必究,欢迎转发。

https://shimo.im/sheets/9030MQr67btGMoqw/ 【甲骨卜辞贞人王名表:】,可复制链接后用石墨文档 App 打开

https://shimo.im/sheets/WlArzZZ9GNf28eA2/ 【华夏古埃及王名表(作者:段斧正)】,可复制链接后用石墨文档 App 打开

https://shimo.im/docs/473QyWd45zIJn03w/ 【【山海经全集】图文破解收藏版】,可复制链接后用石墨文档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