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股票

闲来札记:亏钱的主要原因、向巴菲特学什么、不变的「道」

2024-08-21股票

【亏钱的根本原因】 在我前篇札记中,我提到了「股价思维」先生与「股权思维」先生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股价思维」先生的思维是锚定在股价上的,他们计算收益率的方式就是股价的差价,比如,50元买入,然后100元抛出,于是赚50元;「股权思维」先生呢,他的思维是锚定在股权上,「要想富、攒股数」是他们的主要目的(现金只是手段,股权才是目的),即他们希望通过赚取更多的股权资产进而达到让自己慢慢变富的目的。

两位先生仅仅一字之差,但其差别何其大也!

股市中,更多的是「股价思维」先生。

据我观察,机构投资者大多数是「股价思维」先生,他们自以为掌握了资金的生杀予夺大权,便可以在股市里呼风唤雨,但是结果很不幸,不少已经折戟沉沙。

据有关数据统计, 2020年、2021年,这两年百亿「爆款」基金集中发行,当时共有42只发行规模超100亿元的主动权益「爆款」基金。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42只百亿「爆款」基金已全军覆没,目前没有一只规模超100亿元。 其中,7只基金规模已缩水至10亿元~20亿元之间,降幅达8~9成。 经过3~4年市场洗礼,42只百亿「爆款」基金由总发行规模6252.97亿元,缩水至2024年一季度末的1619.47亿元,总规模缩水74%。 并且,成立于这一轮高点的百亿「爆款」基金,近3年全部负收益。

我见有的 机构投资者曾公开言称,「仅仅依靠企业的盈利很难创造出巨大的复合收益率」,言下之意,是必然要拥有交易思维、博弈思维,想更多地去赚市场的钱,赚取股价波动的钱。这可能代表了很多机构投资者的普遍的思维方式,也即「股价思维」先生的思维方式。

说穿了,实际上这是一种博傻游戏,我敢断言说前几年所谓的「茅指数」、「宁指数」这两个大泡泡就是他们吹出来的!

至于那些喜欢跟风的广大散户呢?

不用说,多数的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们只要稍稍留意,网上很多「韭菜」们悲观的言论,就不难感知到了。

所以, 在股市大多数人赔钱的主要原因也就不难找到了,即他们压根儿就是「股价思维」先生,而他们之间博弈的结果,必然是零和游戏,甚至抛除交易等费用,必然是负和游戏。而且,我大A股上市公司的股价在大多数情况下定价偏高,也是一个客观原因。

相比较于「股价思维」先生,真正能够在股市里稳定长期赚钱的,就是少数的「股权思维」先生,而在坚定的「股权思维」先生中间,据我观察,更是以个人投资者居多。我自己崇拜的一些投资大佬级人物,也多是个人投资者,所以,我一向主张,投资要向这些优秀的个人投资大佬学习。

「股权思维「先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怕股市长期低迷,更不惧怕大跌,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以利用后续资金或者利用分红再投资,积攒更多的优质股权。实际上,真正的「股权思维」先生在买入之时,他们也不会追风买高。

这里强调一下, 不少机构投资者和大多数喜欢跟风的「韭菜」们,是没有「收息、攒股」这个概念的,更不要说落实我提出的投资「八字诀」

仍茅台为例,近几日它的股价似乎暂时企稳了,实际上如果它的股价掉至1200元、1000元、800元以下,哪怕是它在这个价格上「固定」几年不动,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情,相反,对于真正的「股权思维」先生来讲,还是好事,因为这样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分红积攒更多的股数,时间越久,积攒下的股数会越多,但若是股价涨上去,那后续的分红资金,就要考虑另处配置了。

从这个角度考虑, 优质股权资产的价格上涨太高,只能让我们长期收益最大小化;相反,优质股权资产的价格下跌或者价格长期低迷,只能让我们长期收益最大化 。而这个简单的常识一般的道理,并不是多数人都懂得的。

当然,可能有人会问:难道账面上的1000万跌至500万,或者从100万跌至50万,你不感觉「肉疼」吗?

如实说,只有「股价思维」先生才会感觉到「肉终」,但是「股权思维」先生并不这样看,因为他知道, 价值只会迟到,而不会缺席;投资于一家公司的长期收益率,将无限接近于其长期ROE,这也是股市中的一条公理,而公理性的东西是不证自明的东西 。在股市里,为什么我们说「理性」是稀缺品呢?因为多数人并不会这样想。

当然,这一点,「股价思维」先生是永远不会懂得的,也是没有办法与「股权思维」先生交流的。

所以,在「股权思维」先生看来,一定时期的股价波动、市值波动都是「精确的错误」,完完全全是一片假象,股价波动真正有明确意义的时候,只是决定买或卖的时候,其他时间均可以视为无效波动。

股市中人,除了上述两种先生以外,还有一种先生,姑且称之为「现金思维」先生。比如,拿100万存在银行,或者买国债好不好?当然,这是「现金思维」先生的机会成本了。

但究竟是「现金为王」,还是「股权资产为王」呢?

中外股市均已经证明,从长期而言,优质股权资产才是最值得配置的资产,所以,这就推导出我以前反复重复的一个结论:个人家庭不断地将现金资产转换为优质股权资产,是一次革命,一次彻底的革命!

这里不妨说得再「量化」一点,比如,你存100万在银行,每年仅得一两点的可怜的利息,但是存在优质股权资产身上呢?

虽然它其间会有较大的波动,但最终可能得到年化10%,或者更高的投资回报,就长期「金融消费者」来讲,如何选择,也就不言而喻了。

说到底,这又是一种机会成本的选择。

【向巴菲特学什么】 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老问题」:我们向巴菲特学习,究竟学习他什么呢?至少有两点是需要学习的:一要学习他对商业世界的思考方式。如学习他的经济特许权思想,学习他的护城河思想,学习他60多年始终抓住商业中那些「不变」的东西,等等,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二要学习他对股票市场、股价波动的态度。巴菲特说,他买入股票(公司),股市第二天关门了,对他也不会有什么影响;他还说,如果股市一年交易一次,人们会变得更加理性。巴菲特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一点,我自己是悟了多年,才感觉更明白了似的。而且我认为,股市中人多注意学习了他的第一点,而对第二点往往忽视。

巴菲特评估股权投资业绩的体系是什么呢?

就是他完全是按照收购企业的视角来评估投资业绩的,即以他的伯克希尔持有股份占比来计算一年的收入、净利润与分红收入的,就此他还曾经提出过「透视盈余」这一概念。相比较之下,我们股市中一些所谓的「巴粉」是如何计算投资业绩的呢?他们还是按照「股价思维」先生的标准来讲计算的,这种计算业绩的方法,显然就与巴菲特的做法相去甚远。

所以,我觉得这一点,尤其值得学习。而且我认为,凡是不以此来衡量自己投资业绩的,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可以称他们为假的「巴粉」,至少不是真正价投的思维方式。——以后,自己这个「空头董事长」,要完全彻底地按照巴菲特的这一套去计算自己的投资业绩。

【不变的「道」】 我前期札记中谈到,股市中究竟有没有不变的「道」呢?根据我多年的投资经验,是有的,我将之命名为「估值与人性」(当然,未必恰当,好用即可)。

以消费、医药为例,前几年以所谓的「茅指数」为代表,如这「茅」那「茅」的,它们多被炒至一百几十倍以上的市盈率估值,可谓被捧上了天堂,然而近几年的熊市下来,他们又多被打压至十多倍、二十多倍估值,可谓又被打压至了地狱。

难道中国人以后不消费、不看病、不养生了吗?难道其中就没有优秀成长企业了吗?

常识告诉自己,显然不是。从估值与人性这个不变的「道」来考量,大家都跑向东边去了,有时我们就应该向东边去看看。什么叫逆向思维呢?我认为这就是。经常有人怪罪说,股市中投资的大机会不多,实际上,这种大机会隔几年就会来一次,关键是自己是否具备这种慧眼与决断力。

此外,历览我大A股二十多年的股市生态,市场在一定时期内多是喜欢创造一些伟大的话题或故事,诸如周期为王、成长致胜、神小创新兴、蓝筹起舞、茅宁时代,等等,可以说,隔几年就会吹一个大泡泡,然后就是一地鸡毛。——当然,在这其间真正优秀成长的企业会「春风吹又生」。

现在明眼人应该看得出来,当下市场的存量资金又多跑向高股息、央企股了,这个泡泡何时被吹大,何时破灭呢?不得而知,但是根据经验,我相信,终归有一天会被他们吹爆的。

对于我大A股这一调性,做价投的应该熟悉,并且懂得如何利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