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股票

「制裁」风波再起,药明康德强调「不会对美造成国家安全风险」 | 钛媒体焦点

2024-02-20股票

来源于视觉中国

开年A股第一个交易日,药明康德(603259.SH)股价急速下挫,尽管澄清公告不断、有10亿回购护盘等,「药明系」盘面悲观情绪仍然浓厚。

2月18日下午,药明康德再度发布澄清公告称:「本公司坚信,药明康德在过去没有、现在和未来都不会对美国构成国家安全风险,即使美国政府再次对本公司进行审查亦将得出相同结论。」

但上述澄清公告未能阻挡公司股价下跌态势。截至2月19日收盘,药明康德报收50.05元/股,跌幅达5.78%;药明生物(02269.HK)报收16.6元/股,跌幅达3.94%。从药明康德近期融券卖出量等数据来看,融券融卖出量已回落至正常水平,2月6日-8日药明康德融券卖出量分别为9.14万股、5.85万股、1.18万股,对比此前暴增的融券融出规模来看,当前融券卖出量对公司股价走势影响有限。

药明康德近日融券卖出量,来源于东方财富数据

美国「制裁名单」风波再起

时间回溯至1月25日,在一项提交给美国众议院的【生物安全法案】草案版本中,药明康德等公司被提及。该法案旨在禁止美国政府及其资助的机构购买和使用部分生物技术公司的设备和服务,并禁止政府机构与这些公司签订、续签或者扩展合同。

该消息传出后,药明康德、药明生物等上市公司股价急速下挫,甚至波及整个CXO板块。

2月12日,「制裁名单」风波再起。据外媒报道,美参众两院有四名议员于12日致信美财政部、国防部以及商务部要员,敦促相关部门将药明康德、药明生物纳入相关制裁名单。

据外媒报道,在上述「美议员致函美商务部、财政部和国防部」的信件中,有四名议员在致信中称:「我们敦促贵部门考虑将药明康德及其子公司列入各自的控制名单。」「药明康德和药明生物通过与美国知名生物技术实体签署协议,迅速融入美国供应链。」

上述四名议员分别是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的众议员迈克·加拉格尔 (Mike Gallagher)和拉贾·克里希纳莫蒂(Raja Krishnamoorthi)、参议员加里·彼得斯(Gary Peters) 和比尔·哈格蒂(Bill Hagerty)。

值得注意的是,众议员迈克·加拉格尔、参议员加里·彼得斯分别为此前美国两院版本【生物安全法案】的提案人。换言之,这两人是针对「药明系」的「常客」了。

截至目前,上述法案仍处于草案阶段。市场多方认为,该法案的通过是小概率事件。药明生物相关负责人此前就表示:「这只是一个反华议员的提议,到变成法律是极小概率事件,而且需要几年时间。」行业人士等也多次发表类似观点,但仍难扭转「药明系」二级市场的颓势。

一位医药分析师对钛媒体APP表示:「还是医药外包行业对海外营收的依赖度很高,以及市场对医药行业的信心不足。」

以药明康德为例,2022年公司总营收近400亿元,主营业务境内占比只有19.04%,海外营收占比超过80%,其中美国业务占比超过65%。而博腾股份(300363.SZ)、凯莱英(002821.SZ)、康龙化成(300759.SZ)、九洲药业(603456.SH)等上市公司2022年的海外营收占比均在80%以上。

美国反对「制裁」声浪渐起

对此,药明康德于18日发布澄清公告表示,「有美国议员于2024年2月12日致函美国商务部、财政部和国防部,其内容有关本公司。本公司一向欢迎监督机构对我们所在行业的监管,我们公司过去也多次成功通过美国政府的审查。」

药明康德在公告中强调:「本公司强烈反对针对我们公司的误导性指称、不确实认定和未经正当程序的预判行动。本公司坚信,药明康德在过去没有、现在和未来都不会对美国构成国家安全风险,即使美国政府再次对本公司进行审查亦将得出相同结论。」

同时,药明康德在第二则【关于澄清事项的进一步公告】中表示,公司没有人类基因组学业务,现有各类业务不会收集人类基因组数据。公司提供基于合同的研究、开发和生产服务,通过赋能全球制药和生命科学行业,致力于推动新药研发并为患者带来挽救生命的新药。

钛媒体APP注意到,近期美国内部也有反对「制裁」的声音。公开资料显示,全世界最大的生物技术贸易协会「美国全球生物技术工业组织」(BIO)近期公开抨击美国反华生物技术法案。

BIO表示,「针对中国公司的法案如果通过会对美国生物技术产生负面影响,这项立法将对药物研发供应链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该组织批评了该法案将「生物技术领域基因组测序公司与CDMO公司混合」,声称这「代表了对生物技术市场和患者数据如何交叉的根本性误解」。

该行业协会还表示,「立法不应寻求惩罚特定的公司,它在一个静态的时间点上妖魔化了公司,既没有反映出科学的动态本质,也没有反映出公司的动态和变化本质。」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药明系」及CXO板块第一次受到海外「口头脱钩」的严重冲击。2018年以来,我国生物医药、医药外包板块「将/或将被制裁」的消息频频传来,一次又一次地「袭击」二级市场。

从2018年4月美国发布针对总额约500亿美元的拟征税中国商品出口清单,到2018年11月美国【外国投资风险评估现代法案(FIRRMA)】试点计划正式实施,再到2019年5月美国国会提议【2019年中国技术转移限制法案】,再到2022年2月药明生物被列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未经核实名单等,皆或大或小的影响了相关上市公司的二级市场走势。

但回溯来看,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未对国内CXO行业造成「致命性」的影响,也未对相关公司业绩产生严重冲击。2018年以来,「药明系」、凯莱英、康龙化成等医药外包上市公司的业绩整体呈增长态势。

可以预见的是,在美国大选的2024年,地缘因素扰动或将不断,类似的「制裁」提案或将反复。因此,国内医药行业需要市场给予更多的信心。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 作者 张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