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月底开启的这场牛市盛宴中,压抑已久的半导体行业,成了最先跑出来的赢家。
国庆期间,港股市场上,半导体板块自10月4日起便迎来全线大涨,当日涨幅达到30.18%,相比于其他板块遥遥领先。截至10月8日收盘,超过200家概念股涨幅超过10%,120家出现超「20cm」涨停。
其中,国产芯片代工「双雄」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表现尤为亮眼。截至10月8日,在港股市场上,前者股价大涨超过60%,后者也实现了近56%的涨幅。
长假结束后的10月9日,随着A股开市,半导体板块也全线飘红,强势领涨,中芯国际、华虹公司(在A股名称)在科创板开盘即涨停。至10月14日的5个交易日内,中芯国际的市值就上涨了超过1200亿元。
而自今年5月开始,华虹公司也走出了明显的趋势行情。在A股上,自9月中旬至10月10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公司股价涨幅达到69%,市值增加了310亿元。
晶圆制造作为半导体生产的重要环节,两大龙头的业绩,可以说终于迎来了一场估值回归。
在第二季度,两家公司的销售收入、毛利率均实现了环比增长。据华虹透露,在晶圆厂商最为重要的产能利用率方面,更已接近「全方位满产」。
这无疑是个良好信号。华虹等巨头所处的领域,是未来芯片业决胜的前沿阵地。此前,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下行,晶圆厂的价格战硝烟四起,连三星和英特尔的代工业务都盈利承压。
而现在,中国晶圆厂巨头们逐渐「拨云见日」。接下来,它们又能否抓住机遇,实现弯道超车?
01、SIM卡、IC卡「芯片自由」的功臣
一年前,华虹公司登陆科创板时,曾吸引过众多关注的目光——它以超过212亿元募资金额,创下了这一年A股募资金额的纪录;上市第一天收盘,公司市值就达到了910亿元,直逼千亿大关。
在很多投资者看来,这仿佛是2020年中芯国际「回A」的荣光再现:这家号称国内「芯片之光」的龙头上市时,总募资额超过530亿元,开盘大涨246%,市值突破6000亿元。这一幕在科创板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中国芯片晶圆代工领域,如果说中芯国际是「龙头大哥」,华虹就是它身后紧跟的「老二」。它们并称芯片「双雄」,携手在国际市场上开疆拓土,是「中国芯」成长过程中的骨干力量。
今年9月,全球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发布了第二季度的晶圆代工市场营收榜单,台积电、三星、中芯国际、联电与格罗方德名列TOP 5,排在第六位的就是华虹半导体。
虽然华虹的名声还不及「老大」,但它在产业中的分量,是举足轻重的。
一位业内相关人士向【财经天下】透露,国内的芯片设计厂商,要想拿到华虹的代工并不容易。起步较早的华虹,培养和对外输送了大量人才。
▲2024年中国国际半导体设备材料制造展上的华虹公司展台
华虹半导体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成立的华虹NEC。
这家由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和存储器龙头日本NEC成立的合资公司,是当时中国集成电路「909工程」核心项目的承担主体。华虹NEC将中低端芯片的生产线升级到了0.35微米,承接IC卡等研发需求;建成投产了DRAM(动态随机存取内存)芯片后,在实现量产的2000年,公司就实现了超过30亿元的营业收入。
2003年后,NEC退出,华虹实现了独立运营,并转向纯晶圆代工,国内第一条8英寸芯片代工生产线就诞生于此。2011年,华虹NEC和国内8英寸芯片生产商宏利半导体合并。2014年,华虹半导体有限公司在港股上市。当时,其代工业务的主体华虹宏力已跻身全球晶圆代工厂排名前十位。
华虹在国产化替代上的成功,用一个故事就足以说明:在华虹NEC成立前,国内移动通信的SIM卡芯片,曾全部依赖进口,采购价一度高达每片82元;正是基于华虹NEC的投产支持,SIM卡芯片才实现了由国内厂商自主设计开发,到2004年其平均价格已经被打到了每片8.1元,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
华虹选择的产品切入点,正是国产替代急需的特色IC芯片以及功率器件。
2004年,全国开启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更换工作,其中内置的IC卡芯片,就是由华虹代工生产的。在智能卡领域,国内众多代表性芯片供应商都是华虹宏力的客户。华虹开发的芯片,也已经广泛被社保卡、交通卡、银行卡所应用。从手机内部芯片结构中,除了处理器、基频、存储器外,其他外围芯片华虹也都有涉足。
但华虹半导体略显「低调」,主要原因还在于,和台积电等代工企业在先进制程上探索的路线相比,华虹的专注点此前一直以「成熟制程」为主。
关注芯片产业的投资者中,很多人对台积电已量产的3nm制程芯片、中芯国际突破的14nm制程芯片津津乐道。芯片制造以不同的制程节点来区分代际,一般来说,制程节点的数字越小,代表集成度越高、技术越先进。市场上普遍认可的概念是,28nm以上的为成熟制程,以下则为先进制程。晶圆厂商通过提高制程工艺,就能拥有头部优势、「赢者通吃」——这就是台积电的赚钱秘诀。
但华虹却选择了一条独特的发展路线。
2019年,中芯国际实现了14nm芯片的量产;而华虹尚处于55nm的成熟制程范围。根据华虹半导体的2022年财报,按工艺节点划分,55nm及65nm节点产品在营业收入上占比为14.3%。
华虹专注的智能卡芯片和功率器件,对先进制程的需求不高。但绕开了先进制程激烈竞争的战场,公司也获得了横向开拓市场的空间以及时间。
芯片的性能并不完全取决于制程的大小。成熟制程芯片尽管技术上不如先进芯片复杂,其重要性也不容忽视。成熟芯片工艺技术相对成熟,稳定性高,生产成本也较低,主要用于中小容量存储芯片、模拟芯片、MCU(微控制器)、电源管理等,已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家电、医疗、工业设备等领域。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成熟制程的多个细分领域内,华虹都已拿到了头部的位置。
目前,华虹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智能卡IC制造代工企业,在功率器件领域,也是全球产能排名第一的功率器件晶圆代工企业,也是唯一一家同时具备8英寸以及12英寸功率器件代工能力的企业。
人工智能浪潮汹涌而起时,先进制程芯片「一芯难求」时,成熟制程芯片更悄然成为了一块火热的阵地。
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行业近年来开始经历爆发式增长。尤其是后者,所需的芯片总数已远高于传统汽车,且绝大多数的车用MCU、电源管理IC、功率IC等,使用的都是成熟制程。
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目前在全球占比六成左右,96%以上使用的都是成熟制程芯片。
这也为本土晶圆厂商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订单。华虹接住了这个机会,实现了产能爬坡,公司营收也一路增长。从2020年至「回A」前的2022年,华虹半导体营收从67.4亿元增长到了167.9亿元,毛利率从17.60%提高至35.59%,逐年稳步上升。
2022年,华虹工业及汽车领域的收入达到37.3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了74%。现在的华虹,也是国内最大的汽车MCU制造代工企业。
02、突围「价格战」
海外芯片厂商在成熟制程方面的缺失,让华虹为代表的国产厂商们的实力和巨大潜力,逐渐得以展现。但竞争,也随之日趋激烈。
「回A」上市后的2023年,华虹的业绩出现了「转折」。去年公司实现营收162.32亿元,同比下滑3.3%;实现归母净利润19.36亿元,同比下滑35.64%。
如果单从营收和净利润的数据来看,华虹上半年的业绩还没有实现逆转。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67.32亿元,同比减少23.88%;归母净利润约2.65亿元,同比减少83.33%。
但在整体成熟芯片领域的价格战下,这个数据并不令人意外。
前述业内相关人士直言,现在的成熟制程市场竞争已经相当激烈了,尤其是在价格上,全行业仍在开「卷」。
竞争的硝烟从2022年底起,就在全球晶圆厂中蔓延开来。半导体产业下行、产能过剩,TrendForce集邦咨询给出的数据显示,从2022年第四季度开始,全球几乎所有代工厂的产能利用率都开始下滑,无法达到满载。与此同时,一场「生熟」制程大战在全球展开,包括美国、印度等市场都在积极布局成熟制程。
海内外的晶圆厂商,不得不开始「以价换量」。包括美国格芯、韩国三星等海外晶圆厂,也都加入了降价队伍。根据荣鼎咨询(Rhodium Group)发布的报告,2023年末,成熟制程芯片领域价格竞争趋于白热化,海外晶圆厂降价幅度都已达到10%—30%。华虹等也必然要以优势的价格,从竞争对手的手中争夺客户。
但价格承压,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影响了产能利用率的有效提升。有报道称,三星晶圆代工业务预计在2024年将面临数万亿韩元的亏损;英特尔的芯片代工也在18个月内合计亏损了123.3亿美元。
这在华虹的财报中,也可以窥见一二。2024年第二季度,华虹半导体折合8英寸晶圆出货量为110.60万片,同比增长2.98%,环比增长7.80%,晶圆出货量的持续增加,带动了公司的收入增长。但晶圆平均销售价格为410美元,同比下降了26.74%。
但业界真正关注的,却是另外两个关键指标——营收环比变化和产能利用率。
第一季度是半导体行业的传统淡季期间,但今年,华虹却「逆势」迎来了拐点。
今年前两个季度,华虹半导体都迎来了营收的环比正增长,并在第二季度实现了4.79亿美元的销售收入,环比增长4%,部分产品销售收入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整体毛利率达到10.5%,超过了上季度6.4%的数据,优于业绩指引。
在产能利用率上,华虹半导体表示,第二季度公司8英寸产能利用率超过100%,12英寸产能利用率也已「接近满产」。
可以比较的是,「双雄」中的中芯国际在第二季度实现了19亿美元营收,同比增长22%,环比增长9%;单季度净利润达到1.65亿美元,环比大增了129.2%;产能利用率从2023年75%的低点,已攀升至第二季度的85.2%。
上半年晶圆厂巨头们的战报,映射出了行业复苏的曙光。
更值得关注的是,华虹的公司管理层也透露,随着产能的提升,华虹半导体已经准备通过调整定价策略,来修复业绩。
今年2月,华虹半导体接受了5家机构的调研。公司的管理层表示,在2023年第四季度基本已触及最低代工价格。并同时提出,在产能利用率回到90%至95%时,「公司有机会对8英寸和12英寸各平台的代工价格进行上调,同时调整产品组合结构,以改善公司毛利水平」。
接下来,华虹也准备告别「价格战」了。毕竟,比起降价,产业增长的最优解,最终还是要放在技术和工艺的比拼上。
一位行业人士也认为,尽管更多的厂商已在投入成熟制程,但芯片形成有效产能时间,是比较长的。这对华虹的影响,也仍然有待观察。
华虹半导体总裁兼执行董事唐均君在公司接受调研时表示,在经历了数个季度的持续疲软后,市场在部分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带动下,已出现了企稳复苏信号。去年年底,公司折合8英寸月产能增加到了39.1万片;同时,公司的第二条12英寸生产线建设也在按计划推进中,预计将于年底前建成投片。接下来,公司还将聚焦于汽车、光伏、消费产品升级等新成长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
03、最难的时刻过去了
如果说先进制程是巨头们「掰手腕」的舞台,那么成熟制程芯片领域,则是更加巨大的「财富池」。智能手机、物联网、汽车电子等领域,大量的芯片需求都可以由成熟制程满足。
其中,中国晶圆厂商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半导体研究机构Knometa Research曾预计,到2026年,中国的IC晶圆厂产能将增长至全球第一。
华虹在财报中引用SEMI(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发布的【世界晶圆厂预测报告】数据称,为跟上芯片需求持续增长的步伐,全球半导体制造产能预计将在2024年增长6%,并在2025年实现7%的增长。中国芯片制造商也在继续积极投资扩产,预计在2024年增长15%,2025年将增长14%。
在国产替代进程中,这也意味着,当中国厂商成熟制程生产能力提高,包括很多新能源、智能产品在内的消费品,都将可以实现全面国产化。
日趋成熟的国产供应链,也是国内晶圆厂商们最大的底气。
在晶圆大厂们实现环比营收增长的背后,消费电子需求端逐渐恢复,半导体产业也逐步走出了前几年「芯片荒」和供需失衡带来的影响。
华泰证券提出,在本地化生产及中国消费电子需求修复背景下,第二季度中国晶圆代工企业处于较为满载状态;预计第三季度,在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需求旺季驱动下,晶圆厂的产能利用率仍有望保持提升趋势。
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浪潮涌动,对半导体市场的带动,也有望从GPU、高端算力等领域,向消费电子终端扩展。目前,多家品牌的AI 手机、AI PC等产品陆续发布。今年10月,苹果iOS 18.1发布有望带动起AI的应用热潮;在第四季度,包括小米、华为等品牌也会发布搭载AI功能的智能手机新品。
随着今年「十一」期间港股的爆发,半导体板块的行情,迅速成为了市场上关注的重点。
投资机构也对半导体领域燃起了热情。「近期多项政策利好公布,带动了市场情绪的回升。」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告诉【财经天下】,尽管前期过快上涨也会产生回调,市场会出现波动,但是半导体板块整体景气度依然向好,「中长期的走势仍值得期待」。
在杨德龙看来,半导体行业可能会迎来一次「估值提升」的机会。
未来的成熟制程技术,在半导体行业中仍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对于华虹国际而言,接下来的路还很长,但最难的时刻,已经过去。
作者 | 阳一
编辑 | 李不清
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