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动物

在中国受到保护,在蒙古国却被赶尽杀绝!鱼鹰为何命运天差地别?

2024-04-04动物

人称鱼鹰的鸬鹚在我国已经旅居三千年之久,经过漫长时间的共居,两方早已探索出了和谐共生的「完美状态」。然而,与我国临近的蒙古却深受其害,被这些鸟类折磨的疲惫不堪。

神采飞扬的鸬鹚

在人类社会中,不仅有些威力巨大的鱼雷会被称之为「鱼鹰」,就连各式军机,也会因为具有优越的飞行性能而以鱼鹰代称。窥一斑而知全豹,可想而知鱼鹰在自然界中有多么的「威风凛凛」。

其实,现在很少有人知道,鱼鹰只是它的「乳名」而已,只是被我们从古时候一直叫到了现在。 其真正的学名乃是鸬鹚 , 是一种展翼之后全身呈流线型构造,下身扁平而脖颈柔长的鸟类。

并且鸬鹚在有些地方还会被称为水老鸦,而这一别名的由来,则是源于它奇特的羽色。从外观来看,水老鸦的虹膜透出来的是红色, 落地后可以看到其双脚非常强健。

并且双脚上的「涂装」还是少有的绿中带黑,如果再仔细观察一下鸬鹚的鸟喙,就会发现基本上也都是黑色的。整体下来,就像是一架全身涂黑,但是却又夹杂绿色与褐色的「隐形战机」一般,非常华丽。

不过,既然它能被称之为「鹰」, 其实也证明了它的水性不是一般的好 。总体而言,鸬鹚的主要栖息地就在各种岛屿、湖泊、河口附近。全球除了南美洲和南极洲,几乎各地都有着它们的身影。

可以说,如果要为鸬鹚家族做一个「族谱」,可能其页数分支要超过大部分其他物种了。那么为什么鸬鹚能够如此「枝繁叶茂」呢?其实,这也是因为它的繁殖能力算是鸟类之中非常强的了,一年下来,水老鸦最少也可以成功繁育一次后代,而他们一窝就能产下1-6枚鸟蛋。

所以在生存条件支持的情况下,水老鸦的族群数量将会成倍的增长。目前, 亚洲众多国家之中的蒙古与中国 ,就是鸬鹚生活的「天堂」。它们甚至还是受国家保护的重要「陆生野生动物」。

中国的鱼鹰意气风发

如果追溯我国最早记载「鱼鹰」的历史,那至少也已经是元代的时候了。当时,作为背包客的鄂多立克来到了中国一座叫做「白沙」的城市,在这里记录下了鱼鹰与人类共生的美好场景。

众所周知,「风俗习惯」存在的时间,只会比记录的那一刻更早。所以说,我国渔民早就开始使用伟大的智慧与充足的精力,去尝试驯服水老鸦了。而当其成为伙伴之后,带来的收获也是非常喜人的。

在闽浙地区,不说家家户户有「鱼鹰伙伴」其实也大差不差了。每到捕鱼时节,渔民们就会在船体的栖木位置拴上鸬鹚,然后用特制的绳圈让其捕鱼之后不会随意吞食。

紧接着,渔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船头船尾各放上一个背篓,随后要做的就是煮上一壶茶水, 惬意的「坐收渔获」就可以了 。不需要多久,等背篓即将满溢之后,人们便会放开特制线圈,这时候鸬鹚们就会自己下水捕鱼进食,根本不费半点力气。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为鸬鹚伙伴提供了一个不怕刮风下雨的避风港,它们则减轻了渔农们的捕鱼负担,和谐共生的关系在二者之间悄然而生。甚至在今天的一些临近湖泊的地方,都能看到人与鸬鹚相伴相生的美好画面。

不过,就在中国鸬鹚过的滋润又洒脱的时候, 远在蒙古的鱼鹰「旁支亲戚」们 却一点都不开心。总而言之,就是这边的鱼鹰有多快活,那边的水老鸦过的就有多「遭罪」。

蒙古难堪鱼鹰烦扰

说起北方众多的笑话范畴,「蒙古海军」一定是很大的分支。不过,虽然蒙古没「海」,可不代表没「湖」。要知道,「贝尔湖」近九成的水域其实都是属于蒙古管辖的。

而在这片湖泊上长年生存的鱼类里,就存在着今天的主角,「鱼鹰」。相比于我国众多的山川湖海, 蒙古的湖水从数量到面积其实都无法跟咱们相提并论 ,这也就导致围湖而生的人们非常重视周遭的生态变化。

在上世纪时,「贝尔湖」附近的渔民们不是没想过和鸬鹚和谐相处。但近年来由于鸬鹚种群发展迅猛,「傻吃猛长」之下,竟然已经开始影响湖泊的生态基础了。众所周知,狼多了食草动物就会减少,同样的, 鸬鹚多了,湖里的鱼种数量就会骤减。

与此同时,「贝尔湖」附近还生活着众多以捕鱼为生的渔民。这一下子二者就产生了根本上的矛盾,可谓是鸬鹚多吃一条鱼,人们就得少吃一条鱼从而饿肚子。此外, 附近的渔民也没有想过去「驯服」它们 ,因此两方也就很难达成「和解」了。

除了「鸟吃鱼」之外,鸟类每天在水中进行的新陈代谢的总量也是不能小觑的。而 随着鸬鹚粪便在水中堆积 ,湖泊就会逐渐富营养化形成水华,简单来说就是「赤潮」。

多重影响之下,也就让「贝尔湖」附近的渔民养成了每天「捕鱼睡觉勤打鸟」的生活习惯。但鱼鹰数量如此之多,仅靠人为消灭属实有点困难, 为此当地政府部门也参与到了管理之中。

治理鸟灾要多管齐下

人力终有穷尽时,为了治理「鸟灾」,蒙古方面如今可谓是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

首先,蒙古想到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鱼鹰」搬家,为此,相关部门还为它们建立了人工巢穴,目的就是为了让其到「别处产卵」,别来祸祸「贝尔湖」。其次,对于不想走的「钉子户」,政府则鼓励附近的渔民们进行「人工喂养」。

毕竟它们吃啥不是吃,只要吃饱了, 就不会再与渔民们夺「鱼」了 。最后,蒙古方面还让专门机构开始对鸬鹚的生活习惯展开监测,希望能够制定出一个妥善的管理方案,实现人与水老鸦的共生,不过可想而知,这需要长时间的投入与尝试,成效并不会很早出现。

对于如何治理「鸬鹚灾」, 其实我国是有很多法子的 ,例如在我国的太湖以及鄱阳湖等地区,就有着「鱼鹰捕鱼」的特色文化节目。 通过人为的驯服鸬鹚 ,不仅可以让渔民们捕鱼不累,还能发展出特色的旅游产业, 增加政府经济收入 ,可谓是一举两得。

所以说,中国鸬鹚能被驯化,难道蒙古水老鸦就「桀骜不驯」吗?他们大可以从中国学习「训鸟」技巧, 然后再将「秘籍」下放给所有渔民 ,经过经验与时间的累积,人人家中多出一个鱼鹰伙伴想必也不会是什么难事。

到时候,多出来的水老鸦被人工筑巢吸引到了其他湖泊水域之中,现存的鱼鹰也可以与人类实现共生,未来的鸬鹚生存状态还可以受到政府监测,怎么看其实都是一副「重焕新春」的景象。所以说,「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就看蒙古政府想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