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动物

专家称螳螂「杀夫」不是写在基因,与个体饥饿程度关联大

2023-12-19动物

当你发现自己「前任」不仅「绿了你」,还把你生吞活剥吃得干干净净,你会有什么感觉?对于雄螳螂来说,这就是它们生命的最后结局。

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母螳螂会在交配后吃掉雄螳螂是一种刻在基因里的天性所致。但是,昆虫学专家王教授最新研究发现,这种行为的产生与个体饥饿程度高度相关,并非出于本能。

「我们设计了严谨的对照实验,结果发现当雌螳螂食物充足时,并不会‘杀夫’。」王教授说。他表示,这种行为更像是一种环境适应,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形成的策略。

那么,在螳螂的世界,又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离婚炮」的形成?

一、交配过后,体型悬殊导致雄螳螂难逃一劫

螳螂学专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来自于螳螂雌雄个体间巨大的体型差异。

「雄螳螂的体型通常只有雌螳螂的一半大小,无论是在力量还是速度上都远远地不如对方。」昆虫学家李博士表示。他解释道,这导致在交配结束后,雄螳螂根本无法躲过雌螳螂的追击。

交配对螳螂来说是一项极度消耗体力的活动。李博士指出,整个过程往往长达2-5个小时之久。「这期间双方都无暇觅食充电。一旦开‘战斗模式’,雄螳螂显然败下阵来。」

但为何不在交配前逃之夭夭呢?专家表示,雄螳螂往往会在见到雌螳螂的第一时间发起求爱攻势。「这是本能。等真要后悔的时候,就已经天人永隔了。」

二、实验证明「杀夫」的产生与饥饿程度高度相关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归结为刻在基因里的本能。」王教授表示。他和研究团队通过设计三组严谨的对照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第一组里,我们放入一只饥饿的雌螳螂和一只雄螳螂进行交配。结果它直接无视求偶,将雄螳螂生吞活剥。」

相比之下,第二组里事先喂食过的雌螳螂并没有在交配第一时间选择攻击。「它直到交配结束后才终于忍不住对雄螳螂发难。」王教授解释道,「可见,饥饿程度是关键影响这一行为的因素。」

最终,在第三组饱腹状态下的雌螳螂面前,幸运的雄螳螂总算逃过一劫,和「前妻」愉快分食起了剩余食物。

「这说明饥饿状态足以让本来可以和平分手的母螳螂突然翻脸。」王教授小结道。

三、不能用人类道德评判 动物界适者生存法则依旧残酷

「我们不应该用人类社会的伦理规则要求动物。」李博士指出,这其实就是自然界「优胜劣汰」的体现。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下,成功适应的个体总有手段获得额外养分,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螳螂等物种的传承。

「这种看似残酷的关系,也仅仅停留在物种内部的基因传承。」李博士强调。并不存在类似人类社会的「配偶伴侣」这层关系。

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下,仅凭一时满足的食欲就可以置另一只性命于不顾,这无疑给人们带来了深刻警示。「当我们也面临类似两难选择时,希望大家能保有人性的底线。」李博士说。

拥有理性和道德自觉的人类,是否也隐藏着类似的「天性」?母螳螂的选择究竟只是本能,还是一种可怕的生存智慧?这其中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欢迎读者踊跃留言讨论。

当你发现自己「前任」不仅「绿了你」,还把你生吞活剥吃得干干净净,你会有什么感觉?对于雄螳螂来说,这就是它们生命的最后结局。

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母螳螂会在交配后吃掉雄螳螂是一种刻在基因里的天性所致。但是,昆虫学专家王教授最新研究发现,这种行为的产生与个体饥饿程度高度相关,并非出于本能。

「我们设计了严谨的对照实验,结果发现当雌螳螂食物充足时,并不会‘杀夫’。」王教授说。他表示,这种行为更像是一种环境适应,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形成的策略。

那么,在螳螂的世界,又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离婚炮」的形成?

一、交配过后,体型悬殊导致雄螳螂难逃一劫

螳螂学专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来自于螳螂雌雄个体间巨大的体型差异。

「雄螳螂的体型通常只有雌螳螂的一半大小,无论是在力量还是速度上都远远地不如对方。」昆虫学家李博士表示。他解释道,这导致在交配结束后,雄螳螂根本无法躲过雌螳螂的追击。

交配对螳螂来说是一项极度消耗体力的活动。李博士指出,整个过程往往长达2-5个小时之久。「这期间双方都无暇觅食充电。一旦开‘战斗模式’,雄螳螂显然败下阵来。」

但为何不在交配前逃之夭夭呢?专家表示,雄螳螂往往会在见到雌螳螂的第一时间发起求爱攻势。「这是本能。等真要后悔的时候,就已经天人永隔了。」

二、实验证明「杀夫」的产生与饥饿程度高度相关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归结为刻在基因里的本能。」王教授表示。他和研究团队通过设计三组严谨的对照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第一组里,我们放入一只饥饿的雌螳螂和一只雄螳螂进行交配。结果它直接无视求偶,将雄螳螂生吞活剥。」

相比之下,第二组里事先喂食过的雌螳螂并没有在交配第一时间选择攻击。「它直到交配结束后才终于忍不住对雄螳螂发难。」王教授解释道,「可见,饥饿程度是关键影响这一行为的因素。」

最终,在第三组饱腹状态下的雌螳螂面前,幸运的雄螳螂总算逃过一劫,和「前妻」愉快分食起了剩余食物。

「这说明饥饿状态足以让本来可以和平分手的母螳螂突然翻脸。」王教授小结道。

三、不能用人类道德评判 动物界适者生存法则依旧残酷

「我们不应该用人类社会的伦理规则要求动物。」李博士指出,这其实就是自然界「优胜劣汰」的体现。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下,成功适应的个体总有手段获得额外养分,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螳螂等物种的传承。

「这种看似残酷的关系,也仅仅停留在物种内部的基因传承。」李博士强调。并不存在类似人类社会的「配偶伴侣」这层关系。

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下,仅凭一时满足的食欲就可以置另一只性命于不顾,这无疑给人们带来了深刻警示。「当我们也面临类似两难选择时,希望大家能保有人性的底线。」李博士说。

拥有理性和道德自觉的人类,是否也隐藏着类似的「天性」?母螳螂的选择究竟只是本能,还是一种可怕的生存智慧?这其中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欢迎读者踊跃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