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动物

自然生命的传奇,橙头地鸫

2024-08-26动物

橙头地鸫(英文名:Orange-headed Thrush,学名: Geokichla citrina ),是雀形目鸫科少斑地鸫属的鸟类。羽色鲜艳的地栖性鸟类。头部、胸部和腹部亮橙色,极具辨识度。常见于印度次大陆及东南亚的多荫森林地带,偏好湿润环境,如水沟和峡谷林地。在一些亚种中,脸颊两侧可见两条宽黑纹。其鸣唱优美,各段落间隔清晰,由颤音和哨声组成

体型介于20至23厘米,体重47至67克。雄鸟指名亚种的上半身呈暗淡灰褐色,有光泽和无光泽部分交替,翅膀和尾巴上有白色中翼覆羽和白色下腹至尾下覆羽。喙黑色,基部较浅,腿肉色。雌鸟相似,但上半身和背部为暗淡的绿褐色,翅膀和尾巴也是棕色。幼鸟从头部到背部呈暗橙棕色,带有模糊的斑点,脸部有深色条纹,翅膀上有双翼条纹,下部暗棕色带淡黄色斑点,尤其是胸部最为明显,下巴和喉咙为纯色;下部很快变成成年橙色,胸部颜色更深,喉咙颜色更黄。不同亚种间存在颜色和大小差异。鸣唱响亮、丰富、旋律优美,由一系列短小连贯的乐句组成,涉及滑音和丰富的颤音,有时模仿多种鸟类的声音,包括 普通鹰鹃 。叫声包括尖锐的‘tzzeet’、低沉的‘tjuck’以及在警戒时发出的尖锐尖叫‘kreeee’或‘teer-teer-teerrr’。与同属其他物种相比,橙头地鸫的头部和下体橙色鲜明,上体灰色或橄榄色,具有独特的色彩组合。不同亚种在颜色和面部条纹上有所不同,例如cyanota亚种脸部有宽阔的橄榄棕色垂直眼线下条纹和并行的宽阔耳后条纹,窄橙色颊纹,白色下巴至上胸部。偏好湿润的落叶林和常绿森林,以及混交的次生林和竹林,经常在靠近流水和低海拔峡谷的地区活动。在泰国,活动高度可达1500米。在中国的种群大多会迁徙,但具体模式尚不清楚。以昆虫(包括白蚁)、蚯蚓、蛞蝓、蜗牛、浆果、果实和草籽为主食,尤其在马来西亚半岛冬季偏好无花果。在浓密植被下的落叶层中安静地寻找食物,主要从地面拾取,积极翻动叶子;也会在土壤和石缝间的苔藓中探查。偶尔从高树上摘取果实。繁殖期在印度喜马拉雅山脉为4月至6月,其他地方可能延续至9月。筑巢于灌木、竹子或树木边缘1至5米高的位置,巢为浅而厚的杯状,由茎、软皮、根和绿色苔藓混合泥巴构成,内衬苔藓、蕨类根和纤维。每窝产卵3至4枚,极少数2或5枚,卵壳呈蓝白色、绿白色或奶油色,带淡红色斑点。孵化期13至14天,雏鸟期12天。偶尔受到 斑翅凤头鹃 的寄生。广泛分布于东洋界,包括印度次大陆(如孟加拉国、印度、斯里兰卡)、东南亚至爪哇和中国南部。在喜马拉雅山脉,活动高度可达2300米。在中国,包括海南岛,种群稀少。在泰国和马来西亚半岛,既是居民鸟也是冬候鸟。在北婆罗洲,数量稀少。在爪哇,由于笼鸟贸易的捕获,数量大幅下降。橙头地鸫在印尼西部的鸟类歌唱比赛中价格高昂,市场需求自1990年代以来导致大量幼鸟被捕获,特别是在巴厘岛,2008至2009年繁殖季节期间,约有16万只幼鸟被捕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