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声识鸟,是众多观鸟爱好者在日复一日寻找鸟儿身影中练就的本领,能对鸟类情况进行基础判定。
就在这周,成都观鸟会会员余欢,带着一批观鸟志愿者在崇州市文井江镇大坪村进行户外培训时,一群背白颈黑的鸟儿绕山盘旋,由远及近。鸟儿在飞翔时移动较快,难以精准捕捉其外形特征。
但余欢当即从它们发出的声音判断出:这是鹤鸣。
「一共39只迁徙路过的黑颈鹤。」余欢表示,这是迄今为止成都地区有影像资料的最大规模黑颈鹤迁徙记录。
为猛禽保护提供依据
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生长和繁殖在高原的鹤类,全球数量仅1.7万只左右。每年冬天,它们通常会去往云南大包山或贵州草海过冬。
3月中至4月初,沿着青衣江大渡河流域,黑颈鹤北归飞回「老家」四川若尔盖湿地开始繁殖。
关于成都是不是它们飞行之旅的「中转站」,不少鸟友各执一词——或认为是偶有掉队的鸟儿路过,或认为只是缺乏有效监测。
因为在此之前,成都关于黑颈鹤的记录很零星。
最早的记录见于2020年起成都观鸟会进行的鸟类监测数据。当年成都共新增3个鸟种记录,黑颈鹤就是其中之一。
接下来几年,多名观鸟志愿者分别在大邑县日月坪、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兴隆湖等地捕捉到这个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身影。但数量都是「一只手就数得过来」。
「这次记录,证明岷江流域-成都平原也是黑颈鹤迁徙区域之一。」在成都观鸟会会长沈尤看来,该记录为研究黑颈鹤的迁飞区提供了重要资料,对于研究黑颈鹤分布和活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更重要的是,这对位于迁飞区域的城市如何有效保护黑颈鹤,提供了实践依据。「在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就需要更多考虑是否会对鸟类迁徙产生影响。」沈尤说。
均衡「生态」「经济」两本账
此次对黑颈鹤种群迁徙的记录,并非偶然,而是随着迁徙猛禽保护力度加强的必然。
就在3月16日,龙门山迁徙猛禽保护项目在崇州市文井江镇大坪村启动,这也是余欢要带志愿者在此开展实践的原因之一。
但猛禽保护并不只是爬山寻鸟,而是在于均衡「生态」与「经济」的天平。通过志愿者培育、植树造林、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式夯实生态本底;通过加速打造文旅项目、开展保护宣传工作等方式让乡村拥有新的经济增长点,让盗猎活动减少至消失。
「我们主要负责志愿者招募与培训。」余欢介绍,龙门山迁徙猛禽监测志愿者可分为两类,一是以单日形式参与的市民志愿者,二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或技能的志愿者,可以参与到观鸟驻点等监测活动,为成都鸟类名录、越冬鸟名单等信息统计提供素材。
为激励市民广泛参与,成都观鸟会还定制推出了一批「观鸟周边」。余欢向记者展示起身上穿着的印有猛禽图案的短袖。「质量很好的,大家只要参与5次志愿活动,就能领取一件这样的T恤。」
这次黑颈鹤数量的「破纪录」,让余欢对猛禽监测前景很有信心。「能偶遇这么多黑颈鹤,说明成都这边的地形、气候、植被等生境满足其迁徙条件。」余欢说,还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扩大了观测范围。
公园城市提供多种生境
鸟在天上飞,人在地上追。
对于像沈尤和余欢这样的鸟类专家和许多观鸟爱好者来说,成都是「观鸟胜地」。
成都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海拔垂直高差近5000米。辖区内植被类型垂直地带性分化非常明显,加之成都境内河网稠密,多样化的生境成为不同种属鸟类生存的家园。
公园城市的建设,让公众拥有了更多休憩的公园和绿地,也让鸟类有了栖息的家园。沈尤介绍,呈南北走向的龙门山脉和龙泉山脉,是许多候鸟春秋两季迁徙飞跃四川盆地的必经之路,这使得成都在春秋天成为观赏迁徙鸟类的好去处。
随着天气回暖,不少鸟儿选择在成都「定居」。「现在我们会每年整理成都的繁殖鸟,望江楼公园、青龙湖湿地、浣花溪公园和龙泉山等都是观鸟的好去处。」沈尤介绍,冬季也将统计越冬鸟类数量,为细化保护鸟类工作提供依据。
「当然,这些数据的统计离不开广大的‘鸟友’。」沈尤介绍,就在今年即将发布的【成都鸟类名录4.0】中,不少新增的鸟类数据就是由观鸟爱好者提供。在他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观鸟」,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鸟类保护。
春末夏至,迁徙季即将结束。五湖四海的鸟儿,秋天再见。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李菲菲 供图 余欢 责任编辑 常莉娟 编辑 王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