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动物

都市里隐藏的动物世界:北京已监测到608种陆生脊椎动物

2024-04-02动物

冬去春来,窝了一冬的动物们也随之醒转过来,让都市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数据显示,目前, 全市已监测到608种陆生脊椎动物,其中128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这个数字令人震撼,但跟我们的实际感受似乎差距不小。事实上,我们真正亲眼见过的野生动物并不太多,平时,哪怕在小区里发现一只戴胜或刺猬,大家也会感觉新鲜得很,纷纷凑上去围观。

600多种动物究竟躲在哪儿了?其实,鸟兽奔跑、鸢飞鱼跃的「动物世界」很隐蔽。要么在人迹罕至的自然保护地,要么在闹中取静的城市森林,甚至是在不起眼的灌木丛和小水塘里。这些地方远离人群的喧嚣,甚至连野保工作者也要借助智能监测设备,才「看到」或「听到」了这些生灵。

生物保护高招多

上百处自然带公园山林营建保护区

公园辟出小荒山:闹中取静保持自然

在回天地区,东小口城市休闲公园非常热闹。这里的缤纷花田超级「出圈」,2023年总共迎来了超110万人次游客。

可就在这样一个人来人往的公园里,却镶嵌着一片很荒芜的地方。最近,记者来到了这片荒芜的小矮山,还未走近,就听见里头一片喧闹,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此起彼伏。想要上山几乎不可能,因为进山的小路都被树枝和荆棘封死了。

「人不进去,小动物们才能过得安心踏实。」公园负责人解释说,就连园林绿化工人也只在防火季,才偶尔进山稍微打理一下。「这里已经封闭了几年时间。现在究竟有多少动物,谁也不知道。不过我好几次看到有漂亮的山鸡,扑棱着翅膀跑出来。」

这片荒芜的小矮山有个专业术语——自然带。在自然带里,野草不拔除,落叶不清理,树木不修剪,树洞不填补,只要不暴发病虫灾害,也不会打药。

林地还原「野味儿」:动物食宿精心安排

营建自然带,并非简单地撒手不管,而是要精心规划,才能还原「野味儿」。

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营建自然带时要构建近自然的垂直结构植物群落。具体而言,要栽种丰富的草本和灌木,如黄芩、甘菊、糯米条、荆条等,它们的花蜜是昆虫的食物,枝叶还能为小动物提供温暖的巢穴。高大的乔木由旱柳、栾树等多种乡土树构成,还要适当保留林窗,让幼苗有足够空间落地生根。如今,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自然带中,已监测到东北刺猬、蒙古兔、白眉鸭、熊蜂、低斑蜻、黄鼬等多种野生动物。

答疑▶为什么要开辟「自然带」?

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市的自然保护地分布在京郊山区,庇护着全市九成以上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但在平原区和建成区,却缺乏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空间。因此,本市近年来在公园、生态林、湿地等区域划定了一些自然带,这些地方好似城市中的荒野,动植物在这里重新成为自然的主人。

目前,全市已建成上百处自然带,这些都市中的「荒野」与山区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互相补充,构成了北京全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空间格局,繁华的大都市也才拥有了如此的勃勃生机。

鸟类保护科技多

AI「鸟口调查员」为鸟类监测帮了大忙

北京的608种野生动物中,鸟类足足有515种。但过去很多年,鸟类监测工作高度依赖人力,成本高,效率低,准确度相对差,对监测员的专业要求也非常高。若是到了候鸟迁徙季,壮观的鸟浪铺天盖地而来,哪怕是最熟练的监测员,恐怕也难以做到精确监测鸟儿的种类和数量。

近几年,AI(人工智能)「鸟口调查员」——智慧鸟类监测系统在本市上岗,为鸟类监测的工作帮了大忙。这套系统可以捕捉鸟类的叫声和视频,进行智能分析,从而精准判断鸟的种类。

声纹传感:顺风耳辨识900多种鸟叫

春意渐浓,浩浩荡荡的候鸟正飞越京城上空。本市东北部的「绿肺」温榆河公园,就是候鸟迁徙途中的一片歇脚地,中科院动物所在那里安装了三套智慧鸟类监测系统,可长期全天候开展监测。

温榆河公园示范区的湿地旁,一根普通的「电线杆」上顶着一只白色盒子,那就是声纹传感器。「这个小盒子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目前能辨识900多种动物的叫声,绝大多数是鸟类,此外还有一些蝉、蟋蟀、青蛙之类。」中科院动物所的工程师林聪田说。团队开发的算法有效过滤了噪音,因此,游客的交谈声不会影响到设备的准确率。

林聪田常年和各种野生动物打交道,能辨识很多鸟儿的叫声。「你听,前面肯定有一只棕头鸦雀。」他带记者前行十多米,果然在芦苇丛中发现了一只棕粉色的小鸟,它欢唱的声音急促而清脆。

揭秘▶鸟语「方言」也能精准辨别

然而,即便身为专家,林聪田「听声辨鸟」的功夫仍不可与声纹设备同日而语。因为我国的鸟类太多了,每种鸟鸣叫的节奏、曲目、音节都略有差异。即便是同一种鸟,也会因为老家不同而自带「方言」。

比如,同样是白头鹎,南方的家族可能比较活泼话多,北方的就有可能略微文静些,而这些细微的差别,只有智能监测设备才能精准辨别。

智能视频:千里眼遍布郊野拍到丹顶鹤

AI「鸟口调查员」不但能通过鸣叫声来辨别鸟类,还能捕捉鸟类的影像,分析其形态和行为特征,从而判断种类。

林聪田打开手机中的监测平台,记者看到,这仿佛一个千里眼,能够帮助监测人员看到京郊的实时影像。「这是密云小槽村的农田。」他给记者展示的实时画面中,一片苍黄的农田里,几只鸟儿正蹦跳着觅食,背后是如黛远山。摄像头还能拉近、旋转,自动识别画面中的鸟类。今年初春,这个摄像头还拍到了本市难得一见的丹顶鹤。

目前,中科院动物所已在全市布设了100多处AI「鸟口调查员」智能监测站点,分布在顺义、延庆、昌平、海淀、朝阳、密云等多个区,涵盖翠湖、麋鹿苑、怀柔水库、百望山、十渡等地。

这些监测点覆盖了很多的生境类型,比如密云小槽村是典型的农田生境,延庆野鸭湖是湿地生境,温榆河公园则是郊野公园。

揭秘▶宝贵大数据助力监测

AI「鸟口调查员」之所以如此神奇,是因为中科院动物所拥有我国最大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野生动物的影像、叫声,都分门别类存储着。基于这些宝贵的大数据,团队不断训练人工智能大模型,使其学习生态学知识。该系统由视频、声纹传感器、人工智能识别模型和监测数据平台组成。

2022年8月以来,AI「鸟口调查员」仅在温榆河公园就已收录超过61万条监测记录,识别到182个物种。其中,包括国家级保护物种27种,北京市保护物种91种,甚至连世界「极危」物种黄胸鹀,也曾经在这里留下了记录。

野外监测故事多

红外相机揭秘记录野生动物逸闻趣事

24小时监测:「演员出镜」自动拍摄

在隐秘的森林里,野生动物们上演着许多逸闻趣事,这些并不为人所知的故事,被红外相机记录了下来。

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距中心城区近百公里,深藏在延庆海陀山南麓。保护区东部是大片的油松林,西部则是由白蜡、榆、椴树、核桃、蒙古栎组成的阔叶林。高达1400多米的海拔落差,使得很多野生动物在这里安了家。

2010年前后,松山自然保护区开始用红外相机进行野外监测,如今已安装了260余台,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测。一旦动物们出现在镜头中,便会触发相机的拍摄按钮,隐秘的动物世界就生动呈现在了观众眼前。

讲述▶相机安装大多挨着水源地

「红外相机分两种,物联网相机可以实时传输画面,普通红外相机则有内存卡,能存储5000张照片,我们每个季度进山回收一次。」松山监测保护科副科长张经纬介绍,相机安装的位置也很有讲究。它们大多挨着水源地,比如小溪、水塘,野生动物都会来这里喝水或洗澡,被拍下的几率会很大。爪印密、粪便多的地方,意味着有豹猫、野猪、獾等兽类出没,也会安装红外相机。

镜头里的动物:野猪干架狍子玩雪

「我们在书里看到的野猪是灰色的,可是在红外相机里,我们看到的小野猪却很萌,身上有花纹。一群小野猪簇拥着冲镜头跑过来,一言不合就干架,在地上滚作一团。」说起相机里的动物世界,张经纬的故事多着呢。比如,冬日雪后,傻狍子们互相嬉戏玩儿雪;貉长得很机灵,毛茸茸的长尾巴悠闲地甩来甩去;岩松鼠很灵活,一个劲儿翻开落叶刨坑……

中华斑羚、鸳鸯、勺鸡、豹猫等重点保护动物,都是松山这个大剧场的演员。红外相机还曾拍下了共生的野猪和乌鸦:野猪趴着喝水的时候,乌鸦会站在猪身上,它们之间显得特别和谐。

讲述▶摸清鸟兽分布记录新物种

在自然保护区架设红外相机,为的是摸清鸟兽的分布范围、出现频度、习性,同时也记录新物种。比如去年,松山的防火摄像头就拍摄下了一只黑鹳,画面中,一只红脚黑羽的大鸟侧立着,又长又尖的喙几乎戳到了镜头上。那是松山时隔三十多年之后,再次记录下黑鹳的宝贵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