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時代,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時代。
我們享受著電商帶來的便利,動動手指就能買到全國各地的商品。 可電商的崛起,卻讓價格較高的實體店,越來越不好過。
而我們作為消費者,面對電商和實體店的價格和服務的差異,也實在左右為難。
那麽,對於「 電商專供 」、「 差別供貨 」這些專業詞匯,它們涉及的內幕大家是否了解呢?
這背後又究竟有什麽貓膩?
本文信源來自官方媒體【看看新聞】【新華網】。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電商崛起的"催化劑"
回溯電商崛起之路,2003年可謂一個關鍵的轉折點。
2003年,非典疫情的爆發成為了電商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疫情期間,人們為了減少外出、避免接觸,開始嘗試透過網路購買商品。
在這個特殊時期,淘寶、京東、亞馬遜等電商平台抓住機遇,迅速崛起。
"電商版"商品它們透過不斷完善的服務體系、豐富的商品選擇以及便捷的購物體驗,快速吸引了大量使用者。
隨著使用者規模的擴大,更多商家也開始入駐電商平台,形成了良性迴圈。再加上寬頻網路的普及、網上支付體系的完善,讓資金流動更加安全便捷。
非典疫情雖然給社會經濟帶來了沖擊,但卻意外地成為了電商發展的"催化劑"。
然而,電商的崛起並非一帆風順。 線上線下商品差異現象,其實涉及到了一些商家的"貓膩"。
他們利用線上線下型號的細微差別,實作差異化定價,從而獲取更大利潤。
比如,同一品牌的電視機,線上型號可能是"ABC-1",線下型號則是"ABC-2"。
雖然只有一個字母之差,價格卻可能相差幾百甚至上千元。
更讓消費者感到不滿的是,一些線上銷售的商品,雖然外觀與實體店的別無二致,但在材質和做工上卻明顯較差。
而一些廠商為了降低成本,可能會在電商專供產品上使用更便宜的元器件,導致產品品質下降。
這種線上線下差異化的策略,雖然在短期內可能為商家帶來利益,但從長遠來看卻可能適得其反。
消費者一旦覺察到這種"貓膩",對品牌和商家的信任度必然會下降,甚至可能導致客戶流失。
實際上,實體店和電商價格差異的原因,與渠道和貨源息息相關。
"電商專供"背後的秘密
實體店受限於傳統的多級銷售模式,從生產商到經銷商,再到零售商,每一級都要留有一定的利潤空間,這才導致價格節節攀升。
相比之下,電商則能透過直接對接廠家,減少中間環節,實作更低的價格。
實體店還面臨著高昂的營運成本,店面租金、人員薪資、水電費等,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反觀電商則不需要實體店面,倉儲和物流也可以透過第三方完成,營運成本自然大大降低。
而"電商專供"商品的出現,更加劇了價格和品質的差異。 一些商家為了在電商平台獲得價格優勢,會要求廠家生產專門的"電商版"商品。
那麽,"電商版"商品有什麽特別呢?
這些產品雖然價格更低,但在材料、工藝等方面卻有所下降。更有甚者,同一品牌的產品,由於 生產批次不同 ,品質也可能參差不齊。
消費者面對網上五花八門的商品,以及實體店令人咋舌的價格,難免會感到困惑和不安。
那麽,如何在價格和品質之間找到平衡,就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而說到這,就不得不提" 電商專供 "產品。
"電商專供"產品的品質問題,其實已經引起了廣泛關註。
一些商家為了迎合電商的低價競爭,在產品的材料、工藝等方面做出妥協,導致產品品質難以保證。
消費者雖然享受到了低價,但卻可能面臨產品使用壽命短、售後服務不完善等問題。
家電行業的" 差別供貨 "策略,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電商巨頭的新野心
一些品牌廠商會根據銷售渠道的不同,提供不同型號、配置的產品。雖然產品外觀相似,但內在品質卻可能有所差異。
面對電商的沖擊,實體店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 但電商巨頭們卻開始逆向布局,進軍線下市場。
阿裏的天貓、京東等紛紛在縣城鄉鎮開設實體店,或是直接收購線下零售企業。
更重要的是,透過線下布局, 電商巨頭們可以建立線下價格基準,從而更好地控制線上定價 。
這種策略可以避免過度的價格戰,維護電商平台的利潤空間。透過線上線下的價格聯動,還能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減少盲目追低價的現象。
這樣一來,線下實體店不僅可以作為商品展示、體驗的場所,還可以提供售後服務、退換貨等功能,解決消費者的後顧之憂。
當然,電商巨頭們的線下之路並非坦途。 如何與當地零售商合作共贏、如何適應線下營運的特點、如何整合線上線下資源,都是他們面臨的問題。
對比下來,實體店購物確實有其獨特的魅力,但痛點也不少。
實體店購物,尤其是在電腦城等場所,價格不透明、砍價文化盛行的問題一直備受詬病。
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需要透過反復討價還價來爭取優惠。
更令人不安的是,一些銷售人員為了達成交易,不惜采取各種 "坑騙"手段 。他們可能誇大產品效能,隱瞞潛在缺陷,甚至使用"贈品"、"禮品"等噱頭誘導消費。
這些行為嚴重損害了消費者權益,也破壞了行業誠信。 售後服務,更是實體店的一大痛點。
不少消費者反映,在實體店購買的產品出現品質問題後,維修、退換貨等服務往往難以保障。
有些商家推諉扯皮,有些服務人員態度敷衍,讓消費者感到無助和憤怒 。相比之下,網購憑借價格優勢和便捷性,贏得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
實體店雖然可以提供直觀的商品體驗和當場提貨的便利,但高昂的租金成本,卻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 動輒上萬元的月租金,迫使實體店不得不壓縮商品種類,限制消費者的選擇空間。
在網購和實體店的賽局中,消費者的權益時常受到傷害。 那麽,面對網購和實體店的利弊,消費者該如何抉擇? 理性是關鍵。
消費者該如何抉擇?
在網購時,消費者要提高警惕,不要輕易被低價所誘惑。
一些不良商家可能利用低價作為"幌子",銷售品質低劣、甚至假冒偽劣的產品。
因此,在追求價格優惠的同時,更要全面考慮商品的品質和來源。 透過檢視商家的資質、評價,了解品牌的口碑,可以有效降低購物風險。
對於實體店,消費者也要理性看待。
實體店提供了直觀的商品體驗和面對面的服務,這是網購難以替代的優勢。
在選擇購物渠道時,消費者要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來權衡。
對於一些大件商品,如家具、大型電器等,實體店的體驗優勢更為明顯。
而對於標準化程度高、差異化較小的商品,網購則可能是更經濟便捷的選擇。
總之,在網購和實體店之間進行選擇,需要消費者全面權衡,避免極端思維。面對電商的沖擊,實體店要突破困境,就必須順應時代潮流。
實體店要加強場景化建設,為消費者營造更加舒適、愉悅的購物環境。 最重要的是,實體店要強化服務意識,提供更加貼心、專業的服務。
而資訊時代,實體店也應該學著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對消費者的需求進行分析和預測,從而提供更加精準、個人化的服務。
所以,新零售模式 ,正是實體店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這種模式強調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透過數位化技術重塑零售流程,最佳化供應鏈管理,提升營運效率。
在新零售模式下,實體店不再是簡單的商品銷售場所, 而是集體驗、服務、物流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平台。
當然,實體店的轉型之路並非一蹴而就。
結語
它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最佳化。
但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新零售模式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實體店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和增長空間。
電商的崛起,並非實體店的終結。 它們之間,從來就不是對立的關系。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提高辨識能力,理性看待兩者的優劣,才是正道。
螢幕前的你有什麽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參考資料
[1] 【看看新聞】——【「電商專供」貓膩多!一分價錢一分貨 線上線下版本品質大不同!】
[2] 【中工網】——【「電商特供」價廉也要物美】
[3] 【新華網】——【新華網評:大數據「殺熟」,「殺」掉的是信任】
[4] 【光明網】——【網店和實體店同款售價差很遠?揭開「電商專供」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