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諾貝爾物理學獎,為什麽頒給了人工智慧?

2024-10-09科技

瑞典皇家科學院當地時間10月8日宣布,將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約翰·J·霍普菲爾德和傑佛瑞·E·辛頓,表彰他們在使用人工神經網路進行機器學習的基礎性發現和發明。兩位獲獎者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開展了與物理學相關的人工神經網路的重要工作。

這讓很多網友「滿頭問號」。諾貝爾物理學獎怎麽頒給了人工智慧領域的科學家?人工神經網路與物理學有什麽關系?記者采訪了領域內的專家,試圖解答這些疑惑。

機器學習和物理學有何關系?

廣東科普講師團成員、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電腦學院副院長何道敬說:「霍普菲爾德和辛頓兩位科學家的工作,為人工神經網路和機器學習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當今的科技發展和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實至名歸的。」

那麽,機器學習到底是什麽?

廣東省科普講師團成員,華南理工大學人工智慧未來創新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陳安解釋,通俗地說,機器學習就是讓機器在沒有人給指令的情況下,透過數據或者其他機制,自己學會某些能力。早期的機器學習比較簡單,比如讓機器辨識出手寫的數位,或者不同的顏色等。從這些簡單的任務開始,人工智慧逐漸發展成今天為人們所知的GPT等大模型。

而人工神經網路就是一種機器學習的形態,透過構造一些人工神經元,來模擬大腦裏面神經元的連線方式、形態,開展機器學習。

把物理學獎頒給人工智慧科學家,會不會有點奇怪?

「在我看來,物理學獎頒給人工智慧的科學家,是挺正常的一件事。」陳安表示,一方面,霍普菲爾德和辛頓兩位獲獎者在早期人工神經網路中做了許多工作,「比如以霍普菲爾德命名的霍普菲爾德神經網路,就是根據物理學原理設計的一種網路,每個單元由運算放大器和電容電阻這些元件組成,相當於一個神經元。輸入訊號以電壓形式加到各單元上,經過一段時間後,各部份的電流和電壓達到某個穩定狀態,它的輸出電壓就表示問題的解答。」

而辛頓發明的波茲曼機,也用到了很多統計物理學的工具。這種機器能夠透過學習來辨識某類數據中的特定元素特征。

另一方面,陳安認為,科學家們的職責就是回答關於世界的問題,比如宇宙起源、生命誕生等,而智慧如何產生也是一個關鍵的基本問題。「對人工智慧的研究有可能會給我們答案,至於是頒授物理學獎還是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其實沒那麽重要,分科只是一種形式,其背後的很多原理都是相通的。」

機器學習有什麽用?

無人駕駛、人臉辨識、「AI歌手」……如今,越來越多人工智慧套用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這背後,神經網路和機器學習是重要的技術推動力。

在中國人大網上,能找到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凝暉姓名標示的一份名為【人工智慧與智慧計算的發展】的報告講稿,其中闡釋了神經網路和深度學習的特點。

孫凝暉表示,以傑佛瑞·辛頓等為代表的連線智慧學派,以學習能力自動化為目標,發明了深度學習等新AI演算法。「透過深度神經元網路的自動學習,大幅提升了模型統計歸納的能力,在模式辨識等套用效果上取得了巨大突破,某些場景的辨識精度甚至超越了人類。」孫凝暉說。

以人臉辨識為例,整個神經網路的訓練過程相當於一個網路參數調整的過程,將大量的經過標註的人臉圖片數據輸入神經網路,然後進行網路間參數調整,讓神經網路輸出的結果的機率無限逼近真實結果。神經網路輸出真實情況的機率越大,參數就越大,從而將知識和規則編碼到網路參數中,這樣只要數據足夠多,就可以對各種大量的常識進行學習,通用性得到極大的提升。連線智慧的套用更加廣泛,包括語音辨識、人臉辨識、自動駕駛等。

「大模型的發展使得復雜的計算和數據處理變得更加精準和高效;大數據的積累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使得我們能夠從中挖掘出更多有價值的資訊;而大算力的提升則為這些技術提供了強大的支持,使得以前難以想象的套用場景如今得以實作。」何道敬認為,這些進步使得過去的技術在現代化環境中得以創新套用,並推動了各個領域的快速發展,「比如,哈工大(深圳)電腦學院深耕人工智慧與大模型,我們團隊去年獲批深圳市唯一‘大模型智慧與安全重點實驗室’,在推動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和套用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