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第一批用AI做廣告的,被罵了

2024-03-31科技

最近,很多網友都不約而同被一件事逼瘋了。

無論男女,都對這件事深有共鳴,實在看不過去,被逼到集體上網吐槽。

引起這場龐大群體吐槽的罪魁禍首,還是AI廣告。

似乎是一夜之間,我們的生活已經被AI包圍了,以廣告為主,地鐵、電梯間、公交站,走到哪都能看到AI的身影。

然而,AI廣告的出現,不僅沒有獲得很多人的叫好,反倒引起了生理不適。

很多網友吐槽,別讓這些AI廣告侮辱我的眼睛了,質疑這是時代審美的大倒退。

甚至還有人自發組成鑒別AI小組,出門就變身偵探,專挑AI的痕跡讓其他人避雷。

老板們本想整點創新,為何被罵慘了?

第一批用AI做廣告的,被罵慘了

過去的AI,更多還是停留在想象力。

要麽是行業高深莫測的術語,大模型、GPT,要麽是跟詐騙有關,一秒騙走300萬,但無論哪種,都跟普通人的生活離得很遠。

然而從這兩年開始,AI越來越高調的滲透,無論大城市還是小縣城,在生活中的存在感是越來越強。

不過這種滲透,一開始並沒有向好的方面發展,第一批用AI試水的,已經提前被罵慘了。

被罵得最輕的初級AI玩家,是太過空洞,乍一看沒啥問題,但細看全是問題。

比如某火鍋店廣告,上來就是一堆人集體瞪眼尬笑,色調也是灰蒙蒙的,跟大紅背景形成明顯反差。網友吐槽,再細一看,簡直可以拿去做恐怖電影道具。

某些電商平台廣告,所有人整齊統一的五官,連笑容弧度都一樣,滿滿的塑膠質感,完全不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喜慶風,更像是什麽中式恐怖電影的截圖。

而被吐槽的中級選手,則是因為細節處理不自然,造成畫風太過詭異。

比如一眼望去的恐怖谷娃娃,眼睛大到可怕,乍一看哪裏都對,但越看越覺得頭皮發麻。

有的,是嘴巴發生恐怖畸變,看一眼就會做噩夢的程度。

還有的面條廣告,面條不像是小孩在吃的,更像是從嘴裏長出來的。

更為瘆人的要數一些品牌最愛用的AI全家福,乍一看全是人,但細看每個人臉都像是恐怖片,五官模糊,跟品牌宣傳的正面情緒極其不搭。

而吐槽鄙視鏈上的終極玩家,則是一眼假,主打一個哪裏出錯就畫哪個。

孕婦只有4個手指,身後的丈夫,手的位置也相當讓人迷惑。

深圳某個地鐵廣告,自由車沒有坐墊,小男孩屁股不會痛嗎?

還有的人,憑空長出3只手、6個手指。

如此明顯又荒謬的錯誤,很難不讓人懷疑,是剛用AI做完,連看都沒看就掛出來了。

踩中兩個雷,AI廣告被罵不冤

被辣眼的AI廣告紮心太深,如今在網上甚至又倒逼出了一個新組織:專門尋找AI派。

不管是商場、地鐵還是電梯裏,都有人專門拍下並分享,類似的貼文在小紅書上更是成了最新的流量密碼,動輒就是成百上千的贊和分享。

別怪人們這麽反感AI廣告,實在是因為它紮紮實實踩在了人們的雷點上。

AI廣告踩的第一個雷,是太套路。

為什麽熱門總能一眼看出AI,就是現有的AI影像半真半假的油膩感,總能呈現出恐怖谷的感覺。

恐怖谷是什麽?形象越接近人類時越讓人感到親切,但是到達八九成相像,卻又能讓人察覺到其虛假的地方,就會讓人感到格外恐怖。

想一下,當人們獨自等公交車,坐電梯的時候,突然看到巨大的燈箱上一個個笑容滿面的「假人」,五官沒有細節,皮膚一層油光,會不會毛骨悚然?

尤其是一些大公司的廣告,仔細看下去每個人物表情僵硬,把精力用在挑錯上,誰還有心情關註品牌?

而且,AI廣告一旦被人們察覺出有山寨的嫌疑,就避免不了一場輿論。

比如某個飲品廣告,就被網友指出和日本某飲料品牌的廣告很像,從畫風到姿勢,引發網上一片質疑:都用AI做了,為啥還不把手補齊?

其實AI本身還在探索階段,出錯在所難免,人們看不慣AI廣告的真正原因,是它踩了第二個雷:太敷衍。

既然是出現在公眾場合,宣傳物料就應該經過多層稽核,而不是給一個像臨時緊急趕出的圖片。細節經不起推敲,甚至可笑可怖,只會讓人覺得充滿了不真誠。

畢竟,一些非常明顯而且低階的錯誤,AI可以犯,但人不可以。

就算AI弄錯了手指、搞錯了身體,正如網友說的,品牌可以請一個專門檢查細節的美工,AI畫完後再最佳化改正,而不是看都不看就放出來折磨網友。

無視人性化細節的根源還在於想節省成本。有從業者坦言,做AI 廣告,老板只顧著省錢,會省去傳統廣告的很多人力環節,糟心的只有使用者。

類似的塑膠質感廣告多了,只會打壓人們對AI廣告的信任,久而久之,一看到AI廣告,就會生理性地反感,甚至連帶覺得品牌的產品low。

就像一些植發、醫美AI廣告,已經出現了這種反噬。

把AI用在刀刃上

人們也未必反感廣告!

現在的AI,可以強大到什麽程度?

央視最近釋出了一個由AI制作的短劇,美術、分鏡、視訊、配音、配樂,全都是 AI 自己完成。

AI還可以當導演,不久前,洛杉磯還首映了一部「完全由AI制作的開創性長篇電影」——【終結者2】翻拍作品。

如今短劇在國外殺瘋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裏面也有不少AI的功勞,很多企業用AI換臉換聲,讓中國演員秒變老外,成本直接降低20%。

AI甚至可以自己創作歌曲,還可以研發零食。

AI帶來的顛覆肉眼可見,所有工業環節的重要程度的重構,成本的重構,對於AI廣告更是如此。根據第三方數據,2019年全球AI+行銷,市場規模就達到1000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將超過3000億美元。

不難想象,在AI廣告吸金千億的誘惑下,老板們蠢蠢欲動是情理之中,廣告數量也跟坐火箭一樣狂飆。

然而從現實來看,老板們是省錢了,卻讓使用者糟心,是AI真就做不好廣告嗎?

刀哥覺得,人們其實並不反感AI廣告,也不是要將AI一棒子打死,關鍵是要人與AI要相互配合,而不是人做甩手掌櫃,把活全丟給AI。

比如一些創意出眾、且大眾喜歡的廣告,就是人與AI相互成就的。

比如麥當勞的AI廣告一推出,就備受好評。麥當勞和漢堡王讓AI回答,「誰是最大的漢堡?」等問題,AI的回答當然也是大家關註的,一張對話圖就能當廣告海報,很快在網上刷屏。

番茄醬品牌亨氏則想了一個創意,讓AI生成亨氏番茄醬包裝,沒想到還引發了網友自發參與,都想看看自己生成的包裝圖是什麽樣的。

可口可樂這幾年更是變成AI狂魔,把AI當作廣告心頭好,這幾年發了不下4條AI廣告,也沒人反感。

有人覺得,限於技術原因,現在AI生成圖片就會有種塑膠虛假感,誰用了AI都在所難免。

但現實證明,哪怕就是一張靜態圖片,如果人在背後的參與程度更大,廣告也可以做到讓使用者拍手叫好。

比如麥當勞曾經跟某個AIGC藝術家共創的AI海報,將青銅器、白瑪瑙、青花瓷等古代器物形態跟漢堡無縫融合,把AI的缺點變優勢,甚至還被麥門粉絲稱為「麥麥寶物」。

所以,用AI沒問題,AI依然可以是廣告主角,或者創作者,但最後使用者愛不愛看?會不會反感?說到底還是取決於人。

如今,萬物可AI,AI+短劇,AI+廣告,AI+汽車......有人看好,也有人不看好,但不得不承認的是,AI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讓人避無可避。

不過,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AI廣告大勢,刷存在感的聲量越大,市場和使用者對它的監督也就越多。

在使用者的強烈聲討下,不少AI廣告已經連夜撤下,有相關負責人也在整改。如果某些太過敷衍的AI廣告再屢教不改,使用者的耐心和容忍度也不多了。

在商業世界,AI是一把雙刃劍。想要讓它成為得力助手,而不是逼瘋人類,還得記住一點:

AI大勢下,最先淘汰的不是沒用AI的人,而是不專業不真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