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75年·75人」:他的發明讓廈門人打長途無需排長隊!專訪通訊工程師吳江洪→

2024-10-08科技
「全自動無線尋呼系統」機房。(受訪者 供圖)
吳江洪,高級工程師,1987年獲評廈門市勞動模範,1991年獲評全國郵電勞動模範,1992年獲評郵電部突出貢獻科學、技術、管理專家,1993年獲評廈門市突出貢獻科技人員一等獎,1994年獲評福建省「十大傑出青年」,2022年獲評特區建設三十周年通訊行業貢獻獎等。現任中國電子學會理事,廈門電子學會理事長,廈門互聯網協會監事長。
1988年6月11日的【廈門日報】,記載了一個「小年輕」透過技術創新為國家通訊事業貢獻力量的故事:「1987年,兩項屬全國創新的科研成果——F-150程控交換機長話線上計費系統和直撥長話立即計費營業網路服務系統在全國郵電部公開釋出,更令人贊嘆的是,這兩項成果竟是出自一個剛走出大學校門不久的小年輕之手……」
轉眼36年過去,這位「小年輕」已年過60歲,他就是全國郵電勞動模範、廈門市突出貢獻科技人員一等獎獲得者吳江洪。

從棄藝學工的果敢抉擇到引領通訊技術的創新突破,吳江洪在全國首創「全自動無線尋呼系統」,數十年來創新成果達到上百項,他用自己的人生軌跡見證了科技改變生活、推動社會進步的通訊發展歷程。

用一台舊電腦
提升廈門通訊後端管理效率
吳江洪出生在一個藝術氛圍濃厚的家庭,他自幼跟著身為畫家的父親學畫,展現出了非凡的藝術天賦。然而,1979年,因為父親的一句話,他毅然棄藝從工,踏上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父親說,藝術品只能滿足少數人的需求,但技術進步卻可能改變很多人的生活。這句話改變了吳江洪的人生。
1981年10月,廈門經濟特區破土動工。此時,吳江洪剛剛考取北京郵電學院電腦與通訊專業,成為恢復高考後率先選擇學習電腦與通訊技術的那批大學生。
1985年1月,廈門市從日本引進的萬門程控電話系統正式投入使用,成為國內第一個實作全數位化網路及程控電話的先進城市。同年8月,剛從北郵畢業的吳江洪來到廈門,進入廈門市郵電局長途交換機房。到崗半年後,他在交換機房中交出了人生第一份創新答卷——將電腦與程控交換機實作線上通訊。
當時,人們使用電話需要到郵電局透過接線員進行呼叫轉接。廈門先進的程控電話後端管理需要數據支持,所有數據處理依靠人工,耗費大量人力與時間。剛到崗的吳江洪想,如果讓電腦與交換機線上通訊來完成數據處理,效率一定更高!他將這個想法告訴了班長,班長很支持,可是電腦去哪裏找呢?他們在倉柯瑞找到了一套日本工程師留下的裝置,如獲至寶。
他們利用下班時間在機房裏嘗試電腦和交換機線上。對在網執行系統做實驗,要冒很大風險,卻得到時任廈門市郵電局局長李振群的肯定,讓他吃下定心丸——「當時,特區精神,就體現在許多小細節上,上下一心、敢闖敢試、敢為人先,沒有這樣的精神,就沒有以後的創造。」吳江洪說。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這個「天馬行空的想法」竟成了現實,原本全組人員參與約10天演算的交換數據統計工作,用電腦一個小時就搞定了。

首創一個新系統
被叫傳呼機可以自動來電顯示
老廈門人不會忘記,那個人人身上都別著傳呼機的時代。1985年10月12日,廈門市郵電局尋呼系統開通,開福建省尋呼系統之先河。
1989年,吳江洪帶領科研團隊用半年時間完成「126」萬門無線尋呼系統研制,系國內首創,系統容量從千量級提高到數萬級。
126人工服務系統讓無線尋呼業務發展迅速,吳江洪卻看到問題:人工服務難以滿足未來大規模的業務需求。1989年12月,吳江洪走創新之路,提出研制無話務員介入通訊過程的「全自動尋呼系統」:將信令模組、交換模組與電腦網路智慧控制三者融合,形成端到端的智慧化動態控制交換系統。
1990年初,吳江洪組織四人技術攻關小組,透過近20個月的攻關,「全自動無線尋呼系統」研制成功,人們呼叫傳呼機不再需要人工轉接,被叫傳呼機可以自動顯示呼叫者的電話號碼及姓氏碼。同年12月22日,該系統進入試執行,試驗服務號為「99」,僅一周時間,結束了呼叫傳呼機需要人工接機呼轉的歷史,這個計畫就是後來全國統一服務「127」業務。

那時候,廈門人向朋友介紹這個新業務時,常常自豪地說:這是我們廈門人發明的技術,港台地區、已開發國家都沒有。

研發一台新裝置
推動0.3元/分鐘的電話「話吧」遍地開花
1986年4月12日,我市第一部公眾投幣電話在位於新華路的廈門市郵電局新華支局試用。「當時全廈門可以提供直撥長途電話服務的只有新華路郵電支局,許多人為了打一個幾分鐘的直撥長途電話,有時要花幾個小時排隊。」吳江洪回憶。
為什麽不能在全市各個郵電支局所提供直撥長話服務?因為來自日本富士通的「直撥長話立即計費裝置」單價近萬美元,而且僅此一家供應商。吳江洪覺得應該做點什麽,改變這種局面。「當時廈門職工一個月薪資才五六十元,一台長話裝置要近萬美元,這是天文數位。」1987年,他研發出「營業型公用電話立即計費裝置」,單套成本只要三千元,一台裝置就可以滿足一個鄉鎮支局所的服務需要。
很快,全市各支局所都用上這種裝置了,許多企業、賓館也用上了,廈門結束了打個長途電話需要到新華路支局排長隊的歷史。
「方便點,再方便點,省一點,再省一點。」這是吳江洪的口頭禪。1991年,他又在國內首創「郵電支局全功能營業台」,讓使用者排隊時間減少三分之二,這個服務模式被省郵電管理局采納,用半年時間率先在廈門完成推廣。
吳江洪還積極參與推動「村村通」。20世紀末,吳江洪自籌資金在廈門大學實驗室開展通訊技術與套用裝置研發,世界上首台專門為進城農民工及偏遠農村提供普遍服務的無線IP電話接入裝置在實驗室誕生——從此,0.3元/分鐘的電話「話吧」遍及城市的工廠、社群、街巷,「無線公話」遍及偏遠山村的小賣部。

為了促進政企分開和通訊行業專業化發展,郵電系統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革,1994年7月,中國聯通成立,吳江洪成為中國聯通廈門分公司的第一任常務副總經理。他還參與推動資訊政務底座建設,見證廈門市資訊港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發展歷程,助力我市建立全數位110實驗系統、「119」災害應急中心計畫等。

特制一副新泳鏡
攻克水下無線通訊難關
一直以來,沒有訊號的區域就如同一個神秘而危險的「無聲之地」,既「聾」又「盲」又「啞」。一個偶然的事件,讓吳江洪下定決心攻克水下無線通訊難關——一個年僅12歲的孩子在泳池溺亡,聽聞這個訊息,吳江洪痛心不已。於是他精心構建水下通訊網路,巧妙連結水聲通訊和水下無線組網系統,經過不懈努力,和團隊研發「遊泳池智慧防溺水系統」,這個世界首創技術獲得發明專利,透過了工信部與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專家組評審。
吳江洪將特制的水下發信器安裝在泳鏡上,一旦這款泳鏡超長時間處於水下,意味著遊泳者可能遇到了危險,警報系統會立即啟動,鳴笛聲瞬間響起,引起救生員和周圍人的註意,為溺水者爭取更多黃金救援時間。「每年都有不少孩子因溺水而失去生命,希望這一技術的套用,可以少一些‘消失的他’。」吳江洪說。

如今,吳江洪依然關註通訊技術發明在應急領域的更多套用場景。他結合衛星通訊賦能應急救援,研發面向災害應急的「災備通訊系統」——縣鄉村三級聯動組織動員網;他還將通訊技術轉化為更多服務百姓日常應急的套用,面對「農村空巢老人」應急求助,他創新構建低成本農村應急網,同時與數位農業結合,建立農業生產求助聯動,提高農民的獲得感與安全感;針對城市小區電梯困人、居家求助等緊急事務,他研究小區聯動救助機制……吳江洪用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書寫一個又一個故事。

花絮
他撥打了廈門到台灣首通直撥電話
1985年,廈門成為大陸第一個全市納入數位化程控電話網的城市,開通了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國際直撥電話業務。但是海峽兩岸的電話還不能直通。1986年秋天的一個晚上,直撥台灣電話取得重大進展,作為開通偵錯人員之一,吳江洪隨機測試撥打了台北一戶普通人家的電話。

電話接通後,「你好,這裏是大陸廈門,從今天開始大陸可以與台灣直通電話了。」一陣沈默後,電話那頭的一位老人激動的聲音清晰傳來:「真的是廈門!我是廈門集美人,1949年我來到台灣,幾十年了,我的母親已經八十多歲了,我們幾十年沒有見面……」緊接著就用閩南話講述他的故事,濃濃的鄉愁溢於言表,在場班組同事輪流與他交談,這個電話談了近一個小時。

(廈門日報記者 沈彥彥 圖/本報記者 張奇輝(除姓名標示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