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千億芯片巨頭極速墜落,AI之王掀翻桌子!

2024-10-11科技

千億芯片巨頭極速墜落,AI之王掀翻桌子!

人工智慧和芯片半導體,在國慶期間出現一則趣聞:

輝達創始人黃仁勛,個人財富高達1090億美元,反超英特爾公司市值965億美元。

(來源:富比士 雅虎財經)

這一幕,極其具有戲劇性反諷的效果。

昔日巨頭英特爾的輝煌年代,一去不復返。

這位藍色巨人,早年間遵循莫耳定律一路狂飆突進,在行動網際網路時代來臨後,卻接連做錯三次重大戰略決策,迅速衰落。

隨之而來的是滾雪球式的裁員、市值暴跌、投資者用腳投票,形成一個急速下墜的惡性迴圈。

眾所周知在桌上型電腦和膝上型電腦為主的年代裏,英特爾是毫無疑問的霸主。

進入21世紀後,行動網際網路浪潮席卷全球,而英特爾的掌門人本來是有機會獲得一張頭等艙船票的。

06年,一位年輕的公司掌門人找到了英特爾CEO歐德寧。

他希望對方能為自家一款新產品供應芯片,在經過了一系列簡單成本評估與市場核算後,歐德寧拒絕了這個機會。

一年之後,這個喜歡穿三宅一生黑色高領T恤、李維斯牛仔褲、新百倫淺灰色運動鞋的年輕人,在新品釋出會上高聲喊出一個名字:

iPhone

自此新一波行動網際網路浪潮爆發,很多程式設計師的命運因此改變。

(第一代iPhone 來源:淘寶)

初代蘋果手機采用三星S5L8900芯片,三星芯片業務因此徹底起飛。

大型戰略決策失誤導致混亂與動蕩接踵而至,直到2021年2月,昔日技術長帕特·季辛吉出任英特爾第八代CEO。

這位工程師出身的CEO決心重整旗鼓,一上台就向員工展現了一副宏偉藍圖,包括但不限於:

重新開機代工業務

提出IDM 2.0模式

收購一家半導體公司

業務部門重組合並

裁員降本增效

作為技術極客出身的季辛吉,看著垂垂老矣的芯片巨頭,以及面目全非的工程師文化,開始了一波史詩級救亡圖存。

重新開機芯片代工業務既是美國芯片產業政治正確,也是形勢所迫。

在英特爾曾經引以為傲的芯片制造領域,一度成為過更小、更高效制程的領頭羊。

然而在工藝前進演化的路上,英特爾原本的制造工藝優勢逐漸落伍。

IDM 2.0模式正是季辛吉的解決方案。

過去英特爾堅持的IDM模式,就是從芯片設計再到制造、封裝、測試全都一手包攬的半導體垂直整合產業模型。

與IDM對應的則是台積電主導的專註晶圓代工Foundry模式,以及AMD公司主導的只專註IC設計的Fabless模式。

IDM 2.0的願景是:

英特爾自己生產芯片,也為別人代工芯片,同時把部份制程芯片交給其他代工廠,作為工藝補充。

與之配套的戰略是:

四年五制程

意思是說從2021到2025年,逐步攻關Intel 7、Intel 4、Intel 3、Intel 20A和Intel 18A五個制程節點,最終實作在工藝上小幅領先對手台積電。

以上所有的設想,想要實作的最大前提是:

花大錢

無論是技術投入還是建設晶圓代工廠,都是計量單位為10億美元的超級吞金怪獸。

一個優秀CEO,首先要思考如何平衡長短期利益。

投資人和管理層,總有一邊會不滿意。

顯然工程師出身的季辛吉更願意相信,市場能接受英特爾短期巨額投入,以此來換取未來那看不見、摸不著的潛在技術領先優勢。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殘酷的。

美國時間2024年8月1日,英特爾公布二季度財報,營收128億美元,同比下滑1%。凈收入暴跌85%,虧損16.1億美元。

這不禁讓人想到作家契科夫的一句話:

天氣好極了,錢幾乎沒有。

一個可對比的數位是:

英特爾2023全年歸母凈利潤為16.89億美。

相當於一家企業,在一個季度裏虧掉了去年一整年的利潤,這在資本市場上無論如何都令人恐慌。

那一夜,公司股價蒸發近3000億人民幣。

(來源:雪球)

同業績一起釋出的,還有一則艱難的決定:

未來裁員15%,1.5萬名員工將離開英特爾

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的總結是:

晶圓代工本質上是一個贏家通吃的行業,市場只會選擇最先進的裝置與工藝,落後一步意味著失去所有。

失去所有,或者贏下所有。

英特爾並不是芯片代工出身,強行轉行並擴張的結果就是貪多嚼不爛,代工業務在整體虧損中占比極大。

集邦咨詢數據顯示:

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業者營收排名中,英特爾的市場份額已經只余下1%,而第一名台積電的市場份額則高達58%。

到了2024年一季度,英特爾跌出前十,台積電成為冠軍。

投資人心裏也充滿了疑惑:

一項客戶匱乏、技術遜色、市場前景暗淡的晶圓代工業務,值得英特爾大費周章全球猛建工廠嗎?

目前來看,唯一對英特爾充滿信心的,是美國政府、美國總統和美國各類官方智庫。

英特爾歷史上最傳奇的CEO安迪·格魯夫在【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裏寫下:

戰略轉折點的‘點’字是誤用。它不是一個點,而是漫長的、艱辛的奮鬥。

(來源:豆瓣)

漫長艱辛奮鬥的背後,必須要有無數願意加班加點的工程師,以及擁有卓越遠見的高層管理團隊。

英特爾有嗎?

麥肯錫曾經做過一項統計,如果要完成美國【芯片法案】裏制定的產能目標,需要在本土新增16萬個工程師崗位,其中包括7.5萬個最關鍵的芯片產線技術員。

美國目前每年有1500名新晉工程師進入芯片相關行業,其中有大約1000名工程師成為新晉技術員加入產線。

台積電的工程師能在淩晨1點發現自家裝置損壞,然後在淩晨2點修好裝置恢復生產,緊接著在3點回到公司宿舍休息。

美國的工程師能做得到嗎?

這個問題,只能留給CEO帕特·季辛吉親自去回答了。

或許他也可以學習一下馬斯克,住在工廠裏給自家汽車擰螺絲。

唯一遺憾的是:

晶圓代工廠的自動化程度很高,不一定有留給CEO擰螺絲的崗位。

整體來看,英特爾的的衰落,本質上是專註代工的台積電模式,擊敗了英特爾主導的IDM工藝模式。

莫耳定律失效是註定的。

1994年台積電上市,市值突破1200億新台幣,一年之後黃仁勛創立的輝達,缺乏大量資金建設晶圓廠,於是求助台積電。

張忠謀親自回電話同意幫助黃仁勛代工,輝達的命運因此被改變。

(台積電 一路長虹 來源:雪球)

類似的故事發生在AMD身上。

AMD一度全面落後於英特爾,2009年剝離了晶圓廠,主打IC芯片設計。

尤其是2014年傳奇華裔女性CEO蘇姿豐博士,成為了AMD掌門人並且豪賭IC設計,全力研發Zen處理器架構,追趕英特爾。

蘇姿豐的戰略後來賭贏了,2017年2月AMD 銳龍高端桌面處理器誕生,堪稱公司劃時代產品:

價格是英特爾的一半,處理器速度反而更快。

蘇姿豐博士,後來被AMD使用者們親切地稱為:

蘇媽

蘇媽在AMD之後的釋出會上,最常喊的一句口號,也成了一個永不過時的梗:

AMD,Yes!

在大刀闊斧的改革下,抱著必死必勝決心的蘇姿豐,成功實作困境反轉,把公司從不到20億美元帶到超過2700億美元。

如今的AMD市值,相當於2.89個英特爾。

英特爾在節節敗退,另一邊的黃仁勛和輝達,可以說是春風得意馬蹄疾。

作為人工智慧產業背後最大推手,掌握著所有AI公司命脈的輝達,在2023年6月一度成為全球市值排名第一的公司。

盡管後來市值較歷史巔峰下降了一成,卻依舊能占據美股TOP5。

更有意思的一個小插曲是,億萬富豪榜上排名第一和第二的馬斯克與賴瑞·艾里森,都和黃仁勛吃過飯,目的只有一個:

問老黃買GPU芯片

頂級億萬富豪公司的命運前途,掌握在另一位一流富豪手中,這可能就是所謂的互相制衡吧。

網友們甚至喊話:

黃仁勛收購英特爾!

不知道老黃看到這類評論時,作何感想。

不知道他是否會想起,十年前蹭過的那一場手機釋出會。

2013年雷軍邀請黃仁勛為小米3背書,老黃當仁不讓親自上場發表演講,用略微帶有口音的普通話說:

我也是米粉。

我們公司做的GPU是世界最棒的,裏面的CPU是最快的。

十年之後,黃仁勛帶著輝達走向31300億美元市值,在人工智慧時代大殺四方。

小米集團在反復沈浮,一度陷入困境後,選擇了造車作為未來方向,把一度下跌到谷底的股價,拉回到了5900.8億港幣,約等於:

759億美元

市值多少,並不能完全展現一個公司的真正價值。

可是兩家公司命運的分野,可能在10年前,就已決定了。

十年之後,雷軍和黃仁勛,依舊是朋友。

卻已找不到,一同上台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