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在賽博時代,走向「真實性」的坦途

2024-02-18科技
作者:韓貴東
「真相(永遠)只有一個。」這句出自日本動漫【名偵探柯南】中的經典台詞似乎已然不復存在。確切地說,從演算法推優的大數據橫行,到近來「元宇宙」「ChatGPT」「文心一言」「Disco Diffusion」「Pika1.0」等AIGC(AI 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慧內容生成的火爆,可以說,在日常生活中無遠弗屆的大數據演算法思維已經使得人類生活迎來了庫茲韋爾所言及的「奇異點時刻」。而面對這一必然化的發展趨勢,我們有必要思考在這種數據資訊充斥其中,真實與虛擬邊界日漸消亡的「後真相(post-truth)」時代,如何捍衛人之主體的尊嚴?換言之,我們是否還平等地享有自由、求真與公平對待的權利?之所以有這種思考,恰恰是因為人們所處的後真相時代已經充斥著濃厚的虛假感,謊話流言變為日常,「真實性」淪為了虛擬代償的「真實感」,以至於在虛無叢生的生活中,真相已經變得面目可疑,蹤跡難尋。因此,身處後真相時代之中的人們,亟需一種充滿當下問題聚焦與未來主義關懷的哲學發問,即如何在虛擬營造的賽博時代中,走向「真實性」的坦途。對此,金觀濤先生的「真實性哲學」建構甫一問世,便引起了學界與業界的廣泛關註。在一定意義上,【真實與虛擬:後真相時代的哲學】(以下簡稱【真實與虛擬】)一書,正是對當下人之諸多現實困厄反思與創造性建設的方法與進路。
【真實與虛擬:後真相時代的哲學】金觀濤 著 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真實之亡」:AI技術狂飆時代,無處安放的人類心靈
「今天的時代是一個加速的時代!」正如羅薩所言,現代社會的時間管理模式,已經將人們的生活導向了加速度的地帶,而這也促成了個體與社會在不同聯結關系中「新異化」的誕生。從現實來看,加速主義似乎也將「真實」導向為一種「超真實」,這便進一步造就了真實快速化的消亡。面對物質文明的高歌猛進與科技叠代的狂飆突進姿態,我們如何實作人之肉身與心靈的詩性安放,顯然是更為棘手的議題。某種程度上,人們內在精神世界的空乏疲憊早已成為哲學家們競相發聲的思考緣起,如德國哲學家韓炳哲【倦怠社會】中所批判的人類社會發展之必然。不過,縱然我們身處離亂涼薄之地、狼奔豕突之所,仍舊要全力地捍衛人之真實尊嚴而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由此,便進一步賦予了【真實與虛擬】一書意義追問與方法搭建的具象化目的。
實際上,【真實與虛擬】是金觀濤「真實性哲學」宏偉建構的第二篇章。其在回顧與追溯現代真實性問題的歷史癥結中,集中性地給出了科學真實、社會真實和個人真實如何成為人之主體與現代社會「真實心靈」重建的方法。相比第一卷【消失的真實:現代社會的思想困境】中兼具歷史性維度與科學真實反思的視野,第二卷可謂是對真實性哲學方法論的深入探賾,且在數學推演與現代科學的互動思辨中,將後真相時代的真實弊病一一指出。當然,在其看來,三種真實之間並非完全相交,其存在著不同的真實性結構。而此三種真實在其各自的領域之中,都具備著相應的經驗與符號。面對當下真實性的諸多問題,所需要做的正是將此三種真實性的結構進行勾連與搭建,尋找它們之間的聯系與交集。一言以蔽之,即跨河搭橋,實作三種真實的型別整合。
值得註意的是,三個真實性的領域分別擁有橫跨各自經驗與符號世界的「拱橋」,之所以是「拱橋」而非其他,恰因為拱橋透過兩邊的擠壓使得橋身可以擺脫橋墩的設定,從而擁有穩定性的結構。同樣,自然科學的發展與擴張正是作為純符號數學體系與以物理學代表的經驗科學體系互動與擴張的結果。正如其在書中所說:「一旦不同於科學真實的新的拱橋(如人文真實的拱橋)得以建立,我們就找到了終極關懷、價值和經驗真實性互相維系的結構。」由此,最為關鍵的現代社會之真實心靈的重建便尋得了一條自洽且可行性極高的路徑。不過,私以為金觀濤並非將真實性哲學的方法論解釋為閉環的結構,恰恰相反,真實性哲學對現代社會之真實心靈的重塑與維系,理應需要開放、包容、寬忍的審視態度,畢竟,基於「共同體之善」前提的「真實心靈」重鑄將會充滿更多美好的可能。
「真實之問」:虛擬世界是科學經驗真實的一部份
「意識到虛擬世界是科學經驗真實的一部份,或許是真實性哲學最大的發現。」金觀濤在書中擲地有聲地對元宇宙之賽博虛擬空間的發展提出質疑。可以說,【真實與虛擬】絕不僅僅是一本真實性哲學叩問的理論大部頭,而是遊走於當下科技發展實踐的核心地帶。諸如人工智慧是否可以跨越意識的鴻溝?元宇宙將走向何處?其多重技術的聯結能否實作人類自身生存的最優可能,並經由此為人類創造一個能夠解決現實困境的美好世界?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反復討論的話題。盡管,在科技助推意義上,元宇宙尚處在初級的發展階段,然而,對於依靠數位技術生成的賽博空間,必然面臨的問題是真實性去留的危機,其背後的原因則指向了人之主體對現代科學自主性的喪失。
瑞典哲學家尼克·博斯特羅姆與莫耳於2012年一同起草了【超人類主義宣言】,其開篇便首倡「人類在未來將受到科技的深刻影響,我們正在考慮拓寬人類潛能的可能性」。不難發現,在超人類主義的觀念中,人類或將與科技達成更為密切的效用關系。正是基於這些現實科技發展實踐,真實與虛擬、人與非人形象的叠出模糊了既定的邊界,人工智慧技術大跨步式的發展建立起一個看似真實、卻處處透露著非真實體驗的夢幻世界。進一步而言,現代科技的發展已經使得人之主體自由意誌遭到前所未有的擠壓與消磨,在無數人類增強技術的裹挾之下,人類能力的強化也必然伴隨著精神世界的消亡與多重束縛,科技發展的「客觀標準」也早已在真實與非真實之間搖擺不定。
誠然,正如金觀濤所言:科學真實之所以看起來不那麽真實,並束縛人類自由,是因為它的擴張並不涉及主體,其基礎是受控實驗和觀察的普遍可重復,如數學。所以,主體自由的前提是個人與社會的真實。人工智慧作為一種技術物件,自然只是被控制者,無論其未來走向何方,或許無法僭越人類本質或取代主體意識。值得關註的是,在書中作者對後真相時代真實與虛擬關系的陳述與定義,超越了以往的傳統認知,走出了此消彼長二元對立化的認識窠臼,將真實與虛擬演化為一種動態化上升的「互動關系」。針對虛擬世界中的真實與否問題,金觀濤認為,在以受控實驗普遍且可重復的基本特性作為真實標準的論證中,虛擬世界可以為真,但其與當下現實世界的唯一區分在於,虛擬世界中的「時空」仍然不真實,畢竟,其很難得到具體確證的量度。相比而言,真實世界的物件不僅能夠實作重復性的時空測量,且能夠構成真實存在的生產使用關系。可以說,這種嚴謹的理論推導串聯起真實與虛擬世界的通路,將虛擬世界作為現實世界認知擴充套件的某種思考,既重構了我們的經驗體系,且為元宇宙的認識提供了貫通性的認知視角。概言之,金觀濤真實性哲學的宏大建構,詳細闡明了主體自我、控制手段與關註物件之間的具體聯系。在量子力學、元宇宙以及人工智慧現實性發展實踐的客觀審視與邏輯思辨中,建立起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之間早已斷裂的認識論新框架。
「真實之解」:重建人文與科學的對話關系
毋庸諱言,橫亙於人類生活的現代性危機猶如暴風驟雨一般從未終了,反而伴隨著人文主義精神與科學發展的割裂與對立而愈加劇烈。正如金觀濤在書中言及:「不僅科學以人為中心,而且整個人文和價值甚至終極關懷都以人為中心。人有選擇符號(這裏的符號指語言和數學等學科)的自由,並用符號來表達自己和世界。受控實驗和擬受控實驗的基本結構都是主體給出的,這是主體判斷自己和物件真實性的根據。離開主體,外部真實的世界沒有意義;同樣,如果沒有真實的世界,主體亦無意義。真實性哲學中,真實性同時規定了主體及其面對的真實世界。」不難看出,人之主體對外部世界的認知過程應當始終保持對真實自我意義的問詢態度。而當下人們在面對基因編輯、腦機介面等人類增強技術與人工智慧發展甚囂塵上的現狀時,往往陷入無盡的焦慮與恐慌中,主體真實的追問仿佛遁入無限的黑夜。由此,【真實與虛擬】既承繼了前作【消失的真實】中對現實性危機與人文精神衰落的批評,又在充滿未來主義關懷的哲學語境中,為當下與未來之真實性的哲學追問提供可資借鑒的反思視窗。
在金觀濤看來,「大多數人不去思考或沒有能力思考。所謂後真相時代,正是源於人們失去了全面而整體的真實性判斷力」。這自然是本書從一而終秉持的追問意義。我們何以在後真相時代重回理性光輝的價值判斷,而不是成為被人工智慧擺布與推搡的工具?人類生活的當下與未來,應當有義務或必須首先思考人類心靈何以棲息與安放。書中基於歷史境遇、現實困厄與未來議題,給出了一種可能性的方案,即重建人文與科學的對話關系。因此,金觀濤具體論述了數學、理論物理學尤其是量子力學與人文科學的關聯,直面並審視了傳統人文學科對具體科學的逃避姿態,證明人類世界在數學層面上的真實性。如其所言,「建立真實性哲學以恢復中國哲學主體精神的第一步不是去從事社會價值和道德哲學研究,而是讓哲學接受現代科學的檢驗」,某種意義上,當下與未來的審視與反思應首先建立在科學與人文並未遠去的融洽和諧關系之中。因此,科學作為人類社會進步的手段,不應當將哲學、文化藝術等束之高閣,恰需要在人文社會、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的有效聯結中獲得共同性的發展,以此葆有人文主義的精神光輝。
「今天,我們有繁華的物質文明,但反觀人類的心靈,從來沒有像今日這般脆弱、害怕死亡、懦弱和怯於反抗。」我們該怎樣生活?這一問題不是階段性的自我對自我或他者產生的懷疑,而是從一而終的自我發問與意義創造。當然,走向良善生活的關鍵則是始終葆有自由意誌。對於自由意誌作為現代價值基礎的再論證,構成了金觀濤真實性哲學的第三卷,這種富有未來性視野的人類終極關懷價值追索,恰恰給予了真實性哲學一個更為通達、曉暢與自洽的認知理路。正因此,我們才可能在真實性的叩問中渡過漫長的黑夜,迎接自由的黎明。(韓貴東)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