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廣州開發區:探索新型工業化新路徑 擁抱實體經濟數智時代

2024-07-18科技

「廣州開發區新質生產力一線觀察」系列報道

雲端運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數位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新質生產力的形成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深化新技術套用為重要特征。目前AI大模型作為現象級的人工智慧技術突破和套用,正成為廣州開發區、黃埔區新一輪數位技術競爭的新賽道和制高點。

當前,以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為本質特征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興起,將迸發新的數位經濟增長點。該區正積極探索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新路徑,緊抓數位化融合發展的契機,瞄準新一代資訊科技,透過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度挖掘數據價值,推動工業經濟提質增效。

【一線走訪】

瞄準套用端 「小」成本做出大模型

站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大門」前,數據已經像空氣一樣,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演算法則隨之叠代,改變人們的生活。

例如,地鐵站中基於視覺大模型的集中判圖能快速完成安檢,透過人臉辨識閘機信用支付、無感過閘;開啟「廣州交警」微信公眾號,與智慧客服對話,就能得到想要的答案。

「在許多看不見的地方,都有佳都知行交通大模型的服務。」佳都科技首席人工智慧科學家兼通用大模型研究中心主任王凱說:「比如說裝置狀態的監控,以及日常的運維,背後都有我們的時空決策大模型進行支撐。」王凱說的「大模型」,就是2023年6月佳都科技釋出的佳都知行交通大模型(以下簡稱「知行大模型」)。

佳都知行交通大模型套用於軌域交通站點(受訪單位供圖)

在軌域交通領域,佳都知行交通大模型融合AI大模型、區塊鏈、雲端運算等技術力量,賦能智慧客服、智慧運維和應急指揮;在城市交通領域,知行大模型被廣泛套用於交通流量管理,比如路況的監測、智慧導航、應急排程等,開啟了面向城市交通全場景的「智慧變革」。

「大模型參數的量級已經超過了千億。為了訓練這麽大規模參數的大模型,需要海量的數據,我們實驗室裏面已經儲備幾萬億的數據量。如果我們沒有做任何準備,沒有做任何的最佳化調配,直接來做這樣的訓練,成本一定會非常高昂。」王凱介紹,在訓練前,做了很多前置準備工作,如先訓練一個十億規模的小模型,透過成百上千次模型沙盒的實驗,偵錯每個環節的具體參數設定以及對數據進行配比,就能形成一系列模型訓練和最佳化方案。以此在相對低成本的算力和硬體支撐下,完成全套自主可控的模型沙盒,並使得機器學習模型具備「湧現能力」,展現出近似人類的智慧。

例如,過去的智慧客服是透過捕捉乘客的語音,辨識成文本,再透過文本辨識出其中的關鍵詞,透過關鍵詞在知識圖譜裏去找一對一的答案,所以只能回答簡單問題。大模型時代,智慧客服可以實作語意理解,深刻理解客戶意圖與動機。對於描述模糊的語言,它辨識出來以後能多輪追問,提供更精準的答案。

知行大模型提供了一個更加智慧、高效也更有預見性的運維環境,目前落地試點的「車管電子書」,是在大模型加持下打造的專業車駕管線上客服機器人,擁有最全的車駕管知識庫,市民想辦的車管業務、預約、資料、流程一查便知。電子書2.0版本同時上線了智慧客服,透過「廣州交警」微信公眾號,市民可以一鍵咨詢「車管四大業務」。

「在現實中,使用者的問題會千奇百怪,需要對提問有更深層次的語意理解,以前透過關鍵詞匹配要3輪到5輪才可能拿到答案,現在有了大模型之後,基本上透過一輪互動,就可以直接生成使用者心中最渴望的那個答案。」王凱說。

除了軌域交通外,佳都知行還可套用於城市交通,包括各類公路、綜合交通樞紐、停車場等,用到了道路的電警、卡口、雷達、號誌機數據等。在套用場景上,大模型服務於城市交通管理,比如交通流預測、異常交通事件檢測、應急指揮等。

像佳都科技這樣的創新型企業還有許多。由佳都科技重點打造的國家級科技創新產業社群——PCI未來社群落戶廣州科學城,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0億元,產業園區培育引進企業超500家,推動黃埔區人工智慧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王凱表示,黃埔區是AI、大數據、人工智慧以及大模型等產業的企業集聚區。作為廣東省首批戰略性產業集群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廣州市軌域交通和人工智慧產業鏈「雙鏈主」企業,佳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產業鏈創新能力建設為抓手,帶動產業鏈高品質發展。

數據做「杠桿」 傳統行業註入新動能

伴隨著大數據的推廣,數據化的思維正在建立,人們更多開始用「數據」的大腦來觀察和感知世界。這樣的變化過程也同樣出現在生產端。

位於科學城創意大廈的佰聆數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佰聆數據」),就是一家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幫助電力、制造等傳統行業造出「數位大腦」的大數據服務供應商。

該公司圍繞業務和行業專業理論,結合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能力,形成專業化、體系化的電力大數據演算法模型庫及套用方法體系,同時形成了「聆鑒」「聆析」兩大核心產品線。經過多年技術和套用的沈澱,佰聆數據提煉出了一套名為「DASO」的方法論,代表數位化營運的四個關鍵環節: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評估改進。

「首先是基於客戶的業務痛點、堵點來發現問題,接著是業務專家和大數據專家共同分析問題,透過分析找到解決方案,然後將解決問題的大數據模型嵌入到業務流程裏面,來解決客戶的業務痛點。」佰聆數據副總經理、技術長姜磊說,傳統行業在數位化轉型期間常常受到行業特性的制約,專業性強、行業壁壘高、數據安全的嚴密性等特點為數位化轉型提出了難題。「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業務專家和大數據分析的技術專家形成一個復合團隊。」

例如電力行業,就需要電力領域的各個子領域包括裝置、電費電量、計量、排程等方面的業務專家,同時配合大資料探勘建模、自然語言處理、影像辨識等方面的大數據分析專家,形成一個復合的團隊,才能更好地理解客戶地業務痛點,幫客戶解決專業問題。

以數據做杠桿,為傳統行業賦能已經成為行業的共識。從傳統行業起家轉型的廣東天舜資訊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天舜資訊」)既是一家懂數據的公司,又是一家懂傳統產業的公司。基於自身曾經遇到的痛點,他們把AI套用模型的研發方向瞄向了企業的MRO尋源采購領域,研發了一站式集中采購AI套用模型。

「MRO一站式集中采購的特點,往往臨時緊急、選型又非常復雜,還要對接多家供應商,采購價格紛繁復雜,大量數據對比起來耗費人力又花時間。」天舜資訊總經理劉利紅說,用AI為MRO賦能,提高效率就是為傳統行業提供新動能。

開啟這款垂域AI套用模型,企業只需匯入產品的需求清單,分秒之間就可以快速實作物料清單和分工的匹配工作。以某大型上市公司套用為例,90萬商品數據集,進行品類、品牌、型號、參數以及同義詞近義詞泛化後,數據量達到近600萬億次;如果待匹配物料清單為1000條,計算量就為60億次。

「這樣龐大的工作量,原來需要3-5天完成,而AI模型只需幾分鐘。」劉利紅說,「同樣一條物料清單放進國外最先進的人工智慧大模型GPT4,得出的結果評分是30分,而放到我們的垂域模型,得出的分數達到了85分,說明在細分領域,只有橫向打通的大模型才真正具有套用能力。」

【一線觀察】

「軟」「硬」協同 練好數位經濟基本功

在廣州開發區、黃埔區的「萬億制造」計劃中,新型顯示、積體電路位列八大支柱產業集群,已經成為該區的優勢產業。

近年來,該區全力打造國家積體電路產業第三極核心承載區。目前集聚積體電路企業超150家,企業數量占廣州市近九成,擁有集「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裝置材料零部件—終端套用」於一體的全產業鏈;現有新型顯示產業鏈企業135家,覆蓋超高畫質上遊顯示材料、裝備,中遊面板、模組制造以及下遊智慧生活視聽、商用顯示、車載視聽、近眼顯示和雷射顯示等。

新一代資訊科技產業鏈的集聚,離不開政策的吸引和扶持。2023年,該區出台了「促進經濟高品質發展30條」產業政策、積體電路和智慧傳感器專項扶持政策;今年,該區新出台促進人才高品質發展政策,更精準有效地引導促進區域積體電路產業加速發展。

數位經濟發展速度之快、放射線範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而在數位經濟領域內變化也很快,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智慧城市……新的名詞、新的風口似乎每天都在誕生,科幻作品中的想象在不知不覺中將成為現實。如何用新質生產力為數位經濟發展添活力,黃埔做足準備了嗎?

作為廣州實體經濟主戰場,黃埔區有著深厚的產業基礎,可以為人工智慧等技術的落地提供豐富的套用場景。今年以來,該區陸續出台關於支持大模型等數位技術和實體經濟融合,加快推進中小企業數位化轉型發展若幹措施、2024年首批人工智慧賦能新型工業化套用場景清單(下稱「清單」)等專項政策,加快推動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慧與大模型等數位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入選清單的「充電設施即時監控預警」計畫是針對飽受關註的電動自由車充電設施用電安全套用場景。該技術提供方光機電(廣州)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梓均說:「得益於黃埔區的產業基礎、科技創新能力、完善基礎設施,計畫試點建設工作正在順利推進。」

在黃埔區,政府和企業齊心促進產業發展,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的高品質發展,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註入,更為不同行業、不同企業提供了多種可能性,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數智類科技企業入駐。

今年4月,軟通智算科技(廣東)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軟通智算」)、廣州千方數位交通基礎設施科技有限公司先後落戶黃埔。

有了技術、數據,還需要算力。5月27日,黃埔區分別與慶陽市、鄂爾多斯高新區、克拉瑪依市雲端運算產業園區簽署算力一體化建設結對子合作備忘錄,旨在與三地探索算力跨域排程模式,建立跨區域算力資源排程機制,共同探索算力交易結算機制,實作「東數西算」,提升算力資源和需求的匹配效率。

算力的崛起也離不開電力的先行。位於黃埔區龍湖街道的聯通變電站,總投資近3億元,計畫投產後預計增加電網供電能力200兆伏安,滿足知識城新一代資訊科技產業園內的中國聯通互聯網套用創新基地等計畫用電需求。

黃埔的數位經濟版圖貫通南北,多線並進。琶洲實驗室(黃埔)位於知識城,今年釋出了「黃埔星」大模型,打造人工智慧演算法和人才高地;魚珠片區位列【廣州市數位經濟高品質發展規劃】之中,作為廣州人工智慧與數位經濟試驗區之一,將重點發展航運金融、智慧航運、跨境電商、數位貿易、智慧貿易等船舶特色產業,加快制造業數位化轉型升級。

【大咖策論】

探索新技術融入支柱產業和傳統產業的新路徑

——對話軟通動力執行副總裁兼技術長劉會福

黃埔融媒:請問應該怎麽理解新質生產力,新一代資訊科技和新質生產力的關系如何?

劉會福: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生產力,區別於傳統依賴大量資源投入的生產力發展方式,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三大特征。其中高科技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新一代資訊科技,這些技術具有創新性、引領性和顛覆性,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可以說新一代資訊科技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份,也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礎和重要推動力,兩者相輔相成。

黃埔融媒:人工智慧、大模型等技術如何賦能工業?

劉會福:人工智慧技術在工業領域已經有很多比較成熟的套用了,比如視覺缺陷檢測,透過人工智慧可以實作自動的缺陷分類,實作自主的學習、自主的最佳化;第二個是裝置預測性維護,可以預測裝置的故障;第三個就是復制工藝場景的關鍵因子分析,透過AI技術自動辨識影響品質的關鍵因子,快速定位品質問題。在大數據領域,透過大模型技術也可以簡化數據治理的復雜度,實作智慧數據監控,智慧數據治理,也可以實作數據指標的自動解讀。

在人工智慧和大模型技術的賦能下,未來企業開發和運維領域也即將發生顛覆性的變化。開發運維一體化平台(DevOps)現在已經發展到了第三代,第二代是AIOps, 第三代是LMOps,大模型全面賦能開發測試運維,比如研發領域可以自動生成或建議程式碼片段、自動分析使用者需求文件;測試領域可以自動生成有效的測試用例、預測潛在的軟體缺陷,運維領域可以大模型分析日誌,辨識異常模式。

黃埔融媒:目前國內的新一代資訊科技有哪些發展方向,有哪些機遇和挑戰?

劉會福:新一代資訊科技比較有代表性的是ABCDEF六大新技術,分別是AI(人工智慧)、BigData(大數據)、Cloud(雲端運算、雲原生)、Digital Twins(數位孿生)、Edge Computer(邊緣計算和物聯網)和Foundation Mode(大模型)。以上這些新一代資訊科技正在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發展,推動傳統產業體系智慧化變革,同時衍生出了工業互聯網平台等新型產業。

目前存在的挑戰表現為:一是關鍵核心技術掌控力不足。以雲端運算領域為例,中國在獨立設計制造核心雲基礎設施的掌控能力尚顯不足,底層技術存在較多空白點,受制於Intel、AMD等國外廠商;雲系統軟體對於開源系統存在嚴重依賴,缺乏核心自主可控,難以承受開源協定變動或中斷更新。

二是數位化轉型受傳統行業特性制約,不同的傳統行業數位化基礎不同,核心工藝技術尚未找到合適的融合發展方式,且新一代資訊科技的前期投入較高,收益難以量化,部份企業面對不明朗的盈利情況,擔心成為轉型的犧牲品。目前僅局限於少部份企業實作數位化轉型升級,大部份欠缺覆蓋全流程的數位化解決方案。

三是存在潛在的安全隱患。以人工智慧套用為例,其核心深度學習演算法目前在可解釋性、魯棒性(即系統的健壯性,它是在異常和危險情況下系統生存的能力)、偏見與歧視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對數據樣本量的依賴程度也偏高,演算法需要人為幹預,若直接在工業領域融合套用,可能會引發安全風險。

黃埔融媒:在培育新一代資訊科技產業方面,黃埔區的優勢在哪裏,怎樣才可以更有競爭力?

劉會福:黃埔區是廣州城市發展「東進」戰略的橋頭堡,在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樞紐地位。除了區位優勢,為企業提供一系列優越的營商環境和創新服務,這是黃埔區最突出的優勢之一。具體體現在政府政策和資金扶持方面的優勢、服務機制高效的優勢、產業聚集優勢、創新生態及套用優勢、產業峰會和活動支持等優勢。

黃埔區在聚焦優勢產業的同時,應當立足區域優勢和創新資源,深入開展產業研究,找準深耕細分賽道,加快推動新興產業發展提速,構築高品質發展的戰略優勢。與此同時,積極探索新技術融入支柱產業和傳統產業的新路徑,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優勢產業做大做強。

【數位看黃埔】

  • 截至2023年底,黃埔區集聚互聯網、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企業超380家,營收規模超540億元,其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實作增速超40%,高於全市平均增速26個百分點。
  • 黃埔區正在搶占布局人工智慧等「新賽道」「新風口」,目前集聚人工智慧企業超過700家,相關規上企業超過550家,產業規模超800億元。
  • 建成5G基站超8000座,加快集聚數位產業集群,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傳感器產業園、中國智慧網聯國家創新中心、中國軟體CBD等重大載體,匯聚近63家信創企業;打造一批「數位車間」「智慧工廠」,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金融等多類數位化場景中孕育了一批新業態新模式。
  • 通訊員:王嘉敏 編輯:曹夢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