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論文出現ChatGPT提示語,生成式AI會助長學術不端嗎?

2024-03-26科技
02:29

央視網訊息(記者/杜安琪):近期,幾起借助生成式AI寫學術論文的事件引發關註:教授姓名標示的論文中出現ChatGPT常用提示語,醫生用AI制作論文插圖疑似違反常識……網友評價「抄答案連名字都抄上了」「用AI之後不會檢查一下嗎」「醫生自己不覺得圖片離譜嗎」,更有網友懷疑這屬於造假、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

「據了解,目前已經有學生在用AI,特別是生成式AI去寫論文和課程作業了。不一定用的是ChatGPT,可能是一些其他中低端的生成式AI產品。」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少向【新聞+】記者表示。作為省部級和國家級學術不端治理研究計畫的主持人,王少已經在ChatGPT與學術不端領域撰寫多篇論文。「照目前的發展情況看,將AI作為輔助研究工具,很有可能會成為一個流行的趨勢。」

用AI做學術,利弊並存

某高校法學院研究生張立清是AI的「輕度使用者」。「我一般用它來做檢索,AI比網頁檢索更方便、快捷,而且更有效率。」張同學向記者表示,「當你想要去涉及一個新領域,比如了解從來沒有研究過的東西,或者是你從來沒聽過的概念,可以讓AI用簡單的話講給你。」

在嘗試過AI的各種用法之後,張立清認為效果最好的是用AI做潤色。「在寫英文論文的時候,把文字輸進去,讓它幫你改成更加標準的英語,這個體驗是非常好的。因為AI檢索英文能力比較強,如果我的論文涉及國外的判例法等資訊,我就會使用AI。目前,我認為AI的正面作用大於負面作用。」

不過,也有研究者並不看好生成式AI的功能。一年後即將從某高校博士畢業的楊佑宜表示,生成式AI對於要求較高的博士論文用途不大。「AI生成的內容比較淺顯且準確率不高,會編造不存在的論文,或者把相同意思的內容反復去說。我2023年用過一次之後就沒有再用過了」。

另一所高校在讀本科生鄔小涵也認為,用AI寫論文有點大材小用了。「平時的作業主要是相對基礎的思考和研究,比如一些思考題、主觀題和1000字的小論文。自己查查資料、看看書就可以完成。」鄔小涵說,「做學術的比較專業的人,或者未來在工作上可能會用得到。目前本科裏面很少有同學用AI,我個人就沒有用過。」

「生成式AI對於學術研究的影響,我覺得是利弊並存的。」王少表示,「對於推動創意完善,實作重復內容的大規模創造,生成式AI都具有極大的價值。這些工具在加深人與人工智慧互動的同時,也會給學術研究等各種知識生產工作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我們的學術研究人員,包括教師、學生,都可以從一些重復性的閱讀和材料整理工作當中解放出來,從而將更多的時間放到創新之上。所以有利之處也是比較多的。」

但是,生成式AI的弊端同樣很明顯,比如它對學術不端治理造成了很大的沖擊。王少介紹,學術不端通常是指違背學術倫理、科研誠信的行為,或者是侵害著作權、誤導科研界的行為。從外延的角度看,經典的學術不端行為主要是「FFP」,也就是捏造、篡改和剽竊,此外,還有不當姓名標示、重復發表、侵占他人研究成果、數據管理不善、未披露利益沖突等一些表現形式。

生成式AI會助長學術不端嗎?

「在ChatGPT等生成式AI興起之前,AI在學術研究中的主要功能是輔助,像輔助繪圖、輔助整理文獻等等。雖然也可能涉及學術不端,但總的來說風險不大。但是生成式AI,無論是ChatGPT還是GPT-4,都是以內容生產為核心功能,它直接指向論文撰寫,這樣就使得學術不端的風險增大了。」王少介紹。

王少認為,理論上,使用AI可能發生全部型別的學術不端行為,其中最可能的是剽竊和捏造。首先,AI產出的文本並不是他人未曾表達或未充分表達的觀點,而是對於他人的觀點做了一些統合梳理、歸納總結,然後以改頭換面的方式表達出來而已,這就直接指向了剽竊。此外,現在的生成式AI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基於人類反饋的學習。AI透過反饋學習獲得使用者的思想內容,再向其他使用者進行二次創作的時候,就有可能涉嫌剽竊先前使用者的思想。

「從捏造的角度來看,生成式AI在數據收集、處理和輸出過程當中,存在一個幻覺效應。它生成的文本往往會出現編造錯誤的文獻、出現錯誤的引註等問題。如果我們不加分辨地使用生成的內容,肯定會影響學術論文的真實性,降低學術論文的價值,產生一種捏造行為。」王少介紹。

生成式AI:只能是輔助工具

既然AI增加了學術不端的風險,是否應該在寫論文時使用AI呢?王少表示:「一般來說,我們不應當直接使用AI寫學術論文,這是不被接受的。因為在現有的技術條件和學術不端治理的政策框架之下,直接使用AI去撰寫論文無法規避學術不端風險。」

王少介紹,目前對於AI所導致的學術不端,相關規範仍然不太健全。國際上通常是一些研究機構或期刊做出規定,比如【Science】雜誌還有中國的一些期刊,都明確拒絕接受生成式AI撰寫的論文。「有研究表明,人們很難辨別論文是否由AI撰寫。美國北密西根大學一位教授就曾讀到一篇他認為‘全班最好的論文’,而這篇論文卻是學生用ChatGPT生成的。」王少表示。

2023年7月,國家網信辦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七部門釋出的【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對提供和使用生成式AI服務進行了規定。這是目前中國規制生成式人工智慧的主要規範。不過,王少指出,這些政策基本都沒有提到生成式AI參與的學術不端問題。「當技術發展得更為完善之後,比如能夠更準確地去分析文獻資訊數據的真偽,具有學術不端預警和追蹤功能,可以獲取所使用作品的部份著作權的時候,才可以有限地用於撰寫學術論文。」王少表示。

王少表示:「目前我們只能將AI作為研究輔助工具,而不應該直接用於撰寫論文。」他認為,學術論文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原創性和獨創性。對於學術工作者來說,特別是一些年輕的學者和學生,論文寫作是學術研究能力最核心的一環。如果把這一環交由AI去做,對於個人的學術的發展,對於整個學術事業的發展都是有害的。

不過,完全禁止使用AI也是一種因噎廢食的做法。「我覺得面對這樣一個新興技術,我們既不能夠憂懼、恐慌,也不能不假思索地敞開懷抱。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去面對它,另一方面也要主動去防範它。在大學裏可以開設一些相關的課程,不僅要教學生怎麽去使用生成式AI,還要教會學生怎麽用才是合理的、規範的,才是合乎學術倫理的。我覺得後面這一點可能更重要。」

張立清也支持在學術研究中合理地使用AI。「我覺得寫論文並不是一件事情,它是一個過程。第一步肯定要先檢索,先要去了解一下這個概念和背景知識。第二步是需要知道最近有哪些文章、研究成果可以看。然後第三步再去看,再去整合。」張立清說,「我認為,使用AI可能在第三步、第四步的效果並不是很好,但是在第一步、第二步,在檢索階段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多參考,節省一些時間。」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張立清、楊佑宜、鄔小涵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