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專訪北京具身智慧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熊友軍:用於訓練具身智慧大模型的運算元據很稀缺 數據集建設非常重要

2024-08-26科技

熊友軍,現任北京具身智慧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曾負責多項科技部創新基金計畫、國家863計劃計畫。

從事機器人相關技術研究近二十年的熊友軍,領導開發了多款明星機器人產品。他還曾作為中國機器人代表團團長多次帶隊參加全球機器人大賽,獲得8個世界冠軍、6個亞軍。

參與創立北京具身智慧機器人創新中心(曾用名: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是他的「二次創業」。

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於8月21日至25日在北京舉辦,大會期間,熊友軍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采訪。

熊友軍在主論壇發表演講 每經記者 張蕊 攝

人形機器人未來將成為人類勞動力的重要補充

NBD:您覺得人形機器人在哪些場景會有比較大的優勢?能否舉例談一談。

熊友軍:我認為人形機器人作為一個通用的、多功能的機器人,在很多地方都具有優勢。

拋開價格不談,首先,人形機器人未來將會成為人類勞動力的重要補充。從理論上來說,需要人的地方未來都可以用人形機器人。我看到有預測顯示,到2030年,中國的勞動力將會大量減少,即使我們目前已經套用了大量的工業機械臂、專用機器人,仍然彌補不了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其次,很多工作對人是有傷害的,容易造成工傷。比如化工領域、醫藥領域有大量有毒有害的瓦斯,有很多檢測崗位需要用X射線去檢測。我曾經到汽車廠看過檢測過程,汽車裝配好之後需要工人仰著脖子去檢查裝配點,一天要工作8個小時。還有很多裝配要用大拇指去按壓,時間長了就可能造成工傷。

另外,很多工種都存在較大的危險,也不適宜人類從事。比如石油化工領域、生產鞭炮的企業等,都有易燃易爆物,這些領域存在大量的人形機器人市場需求。還有特高壓變電站、地下煤礦等,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這些工作都可以用人形機器人來代替人類。

這些領域恰恰也應該是人形機器人優先發展的領域,只是目前的技術還無法支撐人形機器人在這些領域的大量套用,一旦技術實作突破並逐漸成熟,我覺得量很快就能上去。所以馬斯克預計未來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進入成熟階段以後,機器人數量和人類人口的比例至少是1:1,很可能達到2:1,機器人的數量將超過人的數量。這並不是說說而已,其背後有整套邏輯,也有大量的前期調研。

為什麽很多國外知名公司都在投資機器人公司,國內很多公司也開始投資,這都不是短視的決定,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市場調研的結果,企業會考慮到長遠發展。

當然,今天在論壇上我們其實也談了很多關於倫理道德的問題,我認為未來也要考慮到這方面對社會的影響,產業向前推進一定是以人為本的,絕不能不考慮人的社會需求,這樣是沒有生命力的。

熊友軍接受采訪 每經記者 張蕊 攝

人形機器人發展尚處早期 諸多底層核心問題亟待解決

NBD:您覺得當前人形機器人最亟需突破的技術是什麽?

熊友軍:其實非常多,我覺得很難用一兩句話去概括,因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即使到現在也還處於相對比較早期的階段。

例如人形機器人的運動控制技術,雖然我們已經看到現在有很多人形機器人可以翻跟頭、快速跑,但是真正走入千變萬化的日常生活或者工作場景中,還有很多穩定性、可靠性、套用性的問題需要解決。

再例如人形機器人的「大腦」,現在人形機器人雖然有大模型、具身智慧的加持,但是還不夠智慧。機器人跟人的自然互動能力、決策能力、任務規劃能力等,確實還需要很長時間發展。

當然,還有很多底層的核心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在具身智慧方面,數據集的建設非常重要。傳統的人工智慧技術大量借用了行動網際網路的數據,有非常多的文字、圖片投餵給它去學習,從而使得人工智慧技術飛速前進。

具身智慧也是一樣的,需要大量的數據,但這些數據不再僅僅是文字、圖片,還需要大量的運算元據。因為具身智慧更多的是跟物理世界的互動,它需要去給你拿杯水,跟你去安裝、裝配、搬運,這都涉及大量的操作,需要很多行為上的數據,而這些數據是稀缺的。只有把這些數據建好之後,才能很好地訓練具身智慧大模型,真正讓機器人有個聰明的「大腦」。

現在國家引導像我們這樣的創新中心把底層基礎夯實,讓企業做好套用和落地。大家透過分工和合作,共同促進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NBD:在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技術融合的趨勢下,人形機器人是不是能借助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實作更高級別的智慧互動?

熊友軍:當然,這是必須的,因為具身智慧的發展離不開傳統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尤其在人機互動、任務規劃方面,傳統人工智慧有非常大的優勢。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