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被馬斯克稱作「魔鬼」,OpenAI終於露出了它的「獠牙」

2024-10-11科技

文 | 大模型之家

在國內都在享受國慶假期的同時,作為人工智慧領域關註的核心企業——OpenAI搞了不少事情。

當地時間10月3日, OpenAI推出了全新的協作平台Canvas,旨在與ChatGPT共同開展寫作和編碼計畫。 Canvas基於GPT-4o框架,提供獨立的協作空間,支持多樣化的需求,如文案創作、程式編寫和跨領域合作。目前,Canvas正處於測試階段,已向ChatGPT Plus和Team使用者開放,企業版和教育版使用者將在下周獲得存取許可權。OpenAI計劃在測試結束後向所有ChatGPT使用者開放Canvas。

同時, OpenAI還在近期成功完成了66億美元的融資 ,融資規模超過了其主要競爭對手xAI的60億美元和Anthropic的40億美元,重新整理了全球創業公司單輪融資規模的紀錄,使得公司的估值躍升至1570億美元,躋身全球第三大獨角獸之列。

據悉,本次融資吸引了微軟、輝達、軟銀等科技巨頭的投資,算得上體現了投資者對OpenAI未來發展前景的興趣。然而,作為OpenAI前聯合創始人、以及現任對手x.AI CEO的馬斯克,卻在X社交平台大聲斥責OpenAI是「Evil」(原意為「邪惡的」)。

起因是由於OpenAI在融資過程中,向投資者表示不要向包括Anthropic、埃隆·馬斯克的xAI在內的五家人工智慧初創公司提供資金。雖然OpenAI的這類「排他性」請求並不具備法律約束力,但仍然引起了這些公司的不滿。

與OpenAI「反目成仇」,馬斯克怒稱OpenAI是「魔鬼」

回溯OpenAI與馬斯克的淵源,還要追溯到2015年OpenAI成立之時。彼時,OpenAI只是一家致力於推動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非營利組織,由埃隆·馬斯克與一群誌同道合的創業者共同創立。

2018年,馬斯克開始對OpenAI的進展表示不滿,認為其落後於谷歌,並提議由自己全權掌管公司,然而遭到了OpenAI另一位創始人山姆·阿特曼在內一致的拒絕。

「奪權」失敗馬斯克,最終落得與OpenAI分道揚鑣的結局,而與他一起離開的,還有他曾承諾在幾年內為OpenAI提供的約10億美元的捐款。

馬斯克的離開導致OpenAI面臨資金壓力,無法支付該非營利組織無力支付與在超級電腦上訓練AI模型相關的天文數位費用。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OpenAI決定轉向營利性實體,以便籌集更多資金。2019年,OpenAI宣布建立營利性分支,並從微軟獲得了10億美元的投資,共同建造超級電腦來訓練模型,最終推出了ChatGPT和DALL-E等大型模型。

無論是對於自己曾參與的創業計畫也好,對於自己作為互聯網頂流的聲量也罷。馬斯克在離開後,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對OpenAI的轉變表示不滿,指責OpenAI背離了非營利性的初衷,淪為微軟等商業巨頭的利潤工具。 他指出,OpenAI違反了創立時的【成立協定】,該協定明確規定了OpenAI的非營利性質和公共利益導向。 此外,馬斯克還對OpenAI的封閉商業模式和缺乏透明度表示不滿,認為這與開源精神和公共利益相悖。他甚至還為此關閉了OpenAI對X數據的存取許可權。

2023年,馬斯克成立了自己的人工智慧公司xAI,明確表示將致力於打造一款盡可能良性的超級AI,與OpenAI正式進入競爭狀態。

如今,OpenAI在融資時提出的「排他性」要求,顯然再次觸動了馬斯克的「蛋糕」,進而引發了他在X平台上對於OpenAI的聲討。

「宮鬥」不止,OpenAI商業化探索之路荊棘滿地

馬斯克的出走,讓OpenAI開始探索營利的道路,也讓阿特曼嘗到了資本的「甜頭」,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市場需求的增長,OpenAI開始越來越多地探索商業化途徑,推出了多種商業化產品和服務,包括ChatGPT Plus訂閱服務、API介面呼叫收費模式,以及與微軟Azure雲服務的分成等,以確保其永續發展。

據外媒披露,ChatGPT的建立者OpenAI預計2024年的營收為37 億美元,虧損約50億美元。 OpenAI單個季度營收已經達到3億美元,預計明年營收為116億美元。

然而,認為阿特曼大張旗鼓探索商業化,背離最初「非營利組織」初心的,並非馬斯克一人。這也導致OpenAI的內部份歧,始終成為困擾其發展的阿基里斯之踵。

據了解,早在馬斯克2018年欲全權掌管公司時,OpenAI公司內部為此還掀起過一場權力鬥爭,雖然最後以馬斯克出走作為收場,但分歧與爭鬥的種子卻早已深植於公司內部。

2023年11月,OpenAI CEO阿特曼突然宣布離職的訊息,一度震驚了業界。據悉,阿特曼的離職源於與董事會之間的信任危機,董事會對其在溝通中的不坦誠表示不滿,進而對其領導能力失去信心。

阿特曼的離職引發了OpenAI內部的巨大反響,超過700名員工簽署聯名信要求恢復其職位,並威脅如果要求未得到滿足將選擇離職。 同時,微軟等投資者也對事態的發展表示憤怒,並向董事會施壓。

最終宣布重返OpenAI擔任CEO,並組建了新的董事會,然而,這一事件也暴露了OpenAI在內部治理和溝通方面存在的問題,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遺憾的是,正所謂「古來破鏡難重圓」,對於內部早已滿是裂痕的OpenAI,還是沒能制止分崩離析的命運。

今年9月末,OpenAI再次遭遇了高層人事的巨變。技術長Mira Murati、首席研究官Bob McGrew以及研究副總裁Barret Zoph相繼在社交媒體上宣布了離職的訊息。其中,Mira Murati自2018年加入OpenAI以來,Mira Murati在AI大模型的開發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並領導了ChatGPT和影像生成工具DALL-E等多個關鍵計畫。而Barret Zoph則負責公司的後訓練團隊,對模型進行評估和改進。據統計,OpenAI今年已有11位高管相繼離職。

據外媒報道,OpenAI正在謀劃對其核心業務進行重組,計劃轉變為一家營利性公益企業,以更好地適應公司的發展需求。 這一轉變可能意味著OpenAI將不再受其非營利性董事會的控制,而阿特曼也可能會獲得公司的股權。

夢想輸給現實,AGI和商業化難抵投資人裹

近一年來,OpenAI在商業化方面,一直處在OpenAI的商業化探索是一個從AI研究到市場套用的轉型過程。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公司推出了多種收費服務,包括ChatGPT Plus訂閱服務,以及針對企業客戶的API呼叫服務。這些服務不僅為OpenAI帶來了穩定的收入來源,也為其技術的持續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

OpenAI與微軟的合作是其商業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份。微軟不僅對OpenAI進行了大額投資,還將OpenAI的技術整合到自己的產品中,如Azure雲服務和Office全家桶。這種深度合作不僅擴大了OpenAI技術的市場影響力,也為雙方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共同發展創造了條件。

不過,去年在OpenAI開發者大會上,被介紹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GPTs,因其能夠輕松客製個人化GPT被寄予厚望。然而,GPT Store的釋出也遭遇波折,原定去年11月末上線卻推遲至今年1月10日才對Plus使用者開放。此外,GPT Store的貨幣化政策模糊不清,創作者無法獲得實際收入,缺乏動力構建高品質套用。GPTs在使用過程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如體驗不佳、安全隱患、開發者不滿等,導致其存取量僅占ChatGPT網頁端的1.5%,使用者流量趨於平穩。這無疑為OpenAI的商業化行程蒙上了一層陰影。

而在技術方面,雖然OpenAI近一年來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似乎並不能回應行業的預期。 群眾呼聲最高的視訊大模型Sora年初釋出驚艷行業之後,就再也沒有了下文。而在基礎模型領域,雖然OpenAI釋出了GPT-4 Turbo、GPT-4o、GPT-4o mini、以及主打「慢思考」的o1系列在內的多款模型,在提高模型輸出品質、降低延遲、增強編程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但是備受期待的下一代基礎模型GPT-5,則始終活在行業的猜測之中,其真正上線的時間表,猶未可知。

一邊是AGI的夢想,一邊是商業化的現實,在投資者快錢的湧入之下,即使是阿特曼也難以免俗,成為資本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