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多所高校發文規範「大學生借助AI寫論文」

2024-05-12科技

2024年的高校畢業季即將到來,北京青年報記者註意到,相比往年,今年不少國內高校先後發文,就學生如何在畢業論文中使用生成式AI、AI代寫在論文中的比例等問題作出規範。有不少學生表示,他們在論文創作中會使用AI來搜集文獻、處理數據、書寫程式碼等。也有學生稱,AI寫出的內容有時會出現錯誤。

人工智慧領域專家表示,AI技術給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帶來的復雜性已是一個不能回避的現實。他鼓勵大學生使用AI輔助課程學習,但AI得出的成果應是學生經過思考和主動學習的結果,不能是簡單的「復制貼上」。「面對新技術的沖擊,高校應加強對學位論文、畢業設計等的技術監管。人工智慧技術的輔助,不能替代教育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建設。」

不少學生借助AI為畢業論文搜集文獻、處理數據 但也有人發現部份AI生成內容是錯誤的

今年5月,小雨(化名)送出了她的畢業論文。與往年的畢業生不同的是,她不僅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了提出選題、文獻搜集、數據處理和觀點論證等工作,還找生成式人工智慧(AI)作為她的「研究助手」。

小雨告訴北青報記者:「我比較擅長問卷和訪談的處理,但把這些大量的數據變成有邏輯的論文,需要很大的思考量。」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她在初步寫作論文大綱後使用了ChatGPT等模型,「在我覺得大腦‘短路’的時候,我就會把自己的想法用‘大白話’講給AI,再讓AI來完善我的論證邏輯,並且透過我的指令一次次完善結果,經過人工修改後寫進論文。」

小山(化名)也在論文寫作中使用了AI。她告訴北青報記者,「有一些話怎麽說都言不達意,我就會把自己的句子和我想補充的含義告訴AI,用AI來架構語句。」除此之外,AI還幫助小山進行了文獻搜集工作,「AI檢索獲取資訊的能力很強,還可以幫我轉譯。在論文寫作中,我就把自己的相關論題發給AI,讓它幫我推薦相關的英文文獻,然後我再按它的推薦去閱讀和思考。這就節省了我在各種學術網站尋找文獻的時間。」

多名學生在接受北青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們會利用AI協助來檢索研究文獻。但有學生發現,AI檢索到的結果有時並不靠譜。

小雨就發現,「我用中文向AI工具詢問某名專家寫作的【傳播史】的相關內容,結果卻得到了一段人工智慧自己寫出來的文章。AI劃出來的歷史各階段、相關主要內容和特征,看起來是在綜合各種教材和網路資訊的內容,但並不是我想要檢索的作者的觀點。」

小雨和小山表示,他們在使用AI後,都不敢完全信賴AI這個「幫手」。小山說,他會把AI生成的內容再修改一遍,「盡管它能很快給我一個結果,但許多用語不太自然、比較生硬,還可能有一些錯誤。我需要重新把它們修改一遍,改一下語序、修改一些用詞。只能說它能夠給我一定的啟發,但作用有限。」

阿成(化名)就讀於某大學自動化專業。阿成介紹說:「我的畢業設計要利用所學的知識給出一個設計方案,我會讓人工智慧幫我分析網上的一些電腦程式碼,了解每段內容的功能、意義,AI就像我的老師一樣。」在這個過程中,阿成發現他也會遇到AI的「誤導」:「AI生成的程式碼可能會有一些錯誤,但在它的基礎上再修改,會比我‘從頭學起’要容易很多。」

阿成坦言:「如果能透過自己的學習,去掌握程式語言,肯定對我以後的學習更有益處。但AI幫我編程以後,我可能就不想再做額外的記憶了,只想讓AI代勞。」完成畢業設計之後,他也開始反思這一點,「回想了一下自己哪些地方太過依賴人工智慧,然後刻意練習自己在這方面的能力。」

有高校學生釋出正確使用人工智慧倡議 多所高校出台規定規範學生畢業論文中使用AI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今年一些中國傳媒大學的學生在學院老師的支持下,起草了一份「大學生正確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倡議」,倡議中提到:「理智並清醒地認識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局限性,不盲目崇拜和過度依賴;主動培養自身的鑒別能力和媒介素養,在使用過程中對於其可能會生成的不良資訊、虛假資訊、違法資訊等,能夠辨識並正確處理。」

正攻讀文化產業方向博士學位的胥迪是這份倡議的起草人之一,他向北青報記者表示,「去年以來,像ChatGPT這樣的生成式AI模型受到了很多大學生的關註,無論是文科、理科還是工科生,都在普遍使用這個工具。但同時,我們也發現了其中的一些風險和不足。」

胥迪舉例說,「比如在學術寫作中,生成式AI可能會捏造一些實際上不存在的參考文獻,這就違背了學術規範,無法保證內容的準確度;從本質上來說,許多生成式AI是根據語言上下文機率進行輸出的模型,這可能抹殺使用者的創新性,忽視小機率的事件和異常的情況。」如果盲目套用,可能造成寫出來的論文存在嚴重問題。這也是胥迪起草倡議,希望學生們妥善使用AI的原因。

北青報記者發現,今年以來,全國多所高校試行或出台相關規定或辦法,對畢業設計(論文)中的人工智慧生成內容占比進行檢測。

4月10日,湖北大學本科生院釋出通知,宣布在本科畢業學生畢業論文稽核過程中試行加入對文章使用生成式AI風險情況的檢測,如發現該論文檢測結果為「AI代寫高風險」,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修改。

4月28日,福州大學教務處也釋出通知,決定對2024屆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進行AI代寫的檢測,檢測結果將作為成績評定和優秀畢業論文評選的參考依據。通知中介紹,此舉是為了「進一步加強學術道德和學術誠信教育,營造良好的學術生態,規範學生科學合理使用生成式AI技術,杜絕人工智慧代寫、剽竊、偽造等學術不端行為,加強對畢業設計(論文)品質監控與管理」。

此外,一些學校提出學生應在畢業論文中主動披露人工智慧使用情況、提醒學生規範合理套用。

今年中國傳媒大學本科生院下發了【關於加強2024年畢業論文(設計)中規範使用人工智慧管理的通知】。隨後,該校多個學院出台了規定細則,其中,該校繼續教育學院要求學生須明確披露是否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如使用,須述使用方式、細節,包括模型/軟體/工具名稱、版本及使用時間。涉及事實和觀點引證的輔助生成內容,須明確說明其生成過程,並同時在畢業論文(設計)相應位置具體標註,確保真實準確和尊重他人智慧財產權。」

一些高校還確定了AI的合理使用情形、超標後的復檢辦法等執行細節。2024年1月,江西套用科技學院釋出通知,對學生使用AI協作工具的情形進行了規範。該校稱:「人工智慧工具僅可用於文獻檢索、數據處理等輔助工作,嚴禁直接套用於論文撰寫。學校倡導合理使用新工具、新技術,但要求學生透過自主思考、理解知識並自己動手實踐,發揮創造力。」

天津科技大學教務處則發文規定,若本科生畢業論文中生成式AI檢測的結果超過40%,學院將向學生發出警示,並要求其自查自糾;學生在收到警示後,需認真修改,由學院統一在相關平台檢測通道進行復檢。該校還表示,將加強學術誠信教育,並提醒學生嚴格遵守學術規範和學術道德,避免過度依賴智慧生成內容。

專家:鼓勵創新嘗試 但學生應了解人工智慧的規律和使用倫理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執行院長、長期關註數位智慧和文化科技融合領域研究的張洪生教授告訴北青報記者,「人工智慧技術對未來的人才培養將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給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帶來了更大的復雜性,這是一個不能回避的現實。」

張洪生註意到,自去年以來,許多大學生開始使用人工智慧輔助課程學習,「我很鼓勵學生們進行這種創新和嘗試,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獨創性,不能直接對生成式人工智慧進行照搬、‘復制貼上’。」

張洪生認為,學生在人工智慧輔助學習的過程中應當追求「可解釋性」,「比如用生成式人工智慧產出的文字、圖片、視訊等成果,不能是學生任憑AI隨機生成的東西,而是學生經過思考和主動學習的結果。盡管有人工智慧工具的輔助,學生應當能夠明確地闡釋自己產出這一內容的問題意識、思想內涵,要體現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同時,就生成式人工智慧輔助學習的現狀,張洪生評論道:「面對新技術的沖擊,對學位論文、畢業設計等的技術監管應當加強。因為人工智慧技術的輔助,不能替代教育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建設,比如基本的科研訓練、文獻檢索分析、思想邏輯能力等。」他特別提醒廣大大學生,「應當了解人工智慧技術的規律和使用倫理,而不能投機取巧、產生偷懶心理,更不能出現學術造假、欺騙行為。」

張洪生介紹,目前部份高校已經開設各類生成式AI相關的工作坊、研討會,提升學生對人工智慧技術規律和套用手段的認識。他認為教育者不宜對新技術產生抗拒心理:「恰恰是在人工智慧帶來巨大影響的背景下,教育者更應積極了解人工智慧技術、使之更好輔助教學。面對新變化,這對師生來說都是一個逐漸探索的過程,因此也需要教學相長、共同進步。」

來源:北京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