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數據監控體系是什麽?該怎麽搭建?

2024-08-25科技

數據監控體系是關鍵工具,它幫助管理者透過數據監督和控制業務。然而,許多從業者對其概念和套用仍感到困惑。本文將詳細解析數據監控體系的概念、構建方法及其與數據指標體系的區別,並提供實用的搭建指導,以增強數據監控的實效性。

做數據的同學們都經常聽到一句話:「建立銷售/營運/商品數據監控體系」。這玩意拆開看每個字都認識,合起來聽得一臉蒙懵圈,時常發問:

啥是數據監控體系?

這玩意和數據指標體系有啥區別?

我做的這些個報表,到底算不算體系?

為啥沒感覺誰被我「監控」了???!

種種疑問,今天系統解答一下。之所以同學們有疑惑,是因為一來大部份企業沒有真正重視數據,同學們辛辛苦苦做的報表都沒幾個人看。

二來是大量同學只會在已經發生+巨大問題的時候做出響應,缺少事前判斷能力。導致即使基於數據提了意見,業務也回一句:「我早知道了」(如下圖)

1 什麽是數據監控體系

監控,顧名思義,是監督和控制。理論上監督和控制也可以不用數據,比如傳統的車間主任、生產隊長、監考老師,都是一線現場監督與控制。

但遠在萬裏之外的企業集團總部,是沒法派出千裏眼順風耳現場監督的。因此就有了數據監控:透過數據指標來進行監督和控制。

當業務變得復雜,單一數據無法滿足監控需求,因此就有了數據監控體系。

但是它不等於數據指標體系。單純的數據指標體系可沒有監督與控制的作用。做數據的同學最清楚,每天發出去的報表,十個人能有一個人看就不錯了。

一線的連數據都愛答不理,談何監督與控制。所以單純的數據指標體系只是一個工具,如何把工具與管理流程結合起來,才是數據監控體系的最難環節。

2 如何搭建數據監控體系

如數據監控體系的名字,監督+控制,因此搭建數據監控體系包含兩大關鍵工作:

建立數據指標體系,對業務情況進行監督。

將數據套用到管理流程,實作控制。

之前已經分享過如何建立數據指標體系,大家可以參見【一個完整的數據分析體系,該長啥樣?】,今天重點說說控制該怎麽個控制法。

很多做數據的同學是技術出身,一提起「控制」最直觀地能想到的就是罵自己起床,催自己結婚生娃的老媽子。然後感慨:我又沒做過「銷售/營運/產品/風控,我要怎麽控制呀……」實際上企業裏的管理完全不需要這麽瑣碎糾結。就像我們不需要會造汽車,也能控制汽車(開汽車)一樣,關鍵要解決以下四個問題:

第一,明確要控制誰

動作的指向要明確。很多同學會說:「GMV降了,要搞高」這話就跟沒說一樣。GMV看似跟每個部門有關系,是全公司的事。可人人負責,就等於人人無責。太宏觀的目標指向不明,自然沒法起到控制作用。

可以喊得具體點,比如:

  • GMV降了→ 高端使用者消費少了→ 使用者營運想想辦法
  • GMV降了→ 某類商品降幅大了→ 商品營運想想辦法
  • GMV降了→ 外部流量太少了 → 渠道投放想想辦法
  • 總之把整體目標,具體到某個部門,某個小組,最好是直接掛上丫的KPI/OKR指標,這樣指向明確,才能有效。為達到這個目標,在建數據指標體系的時候,做分類維度的就不能隨意做,而是要把和部門分工有關的分類維度(比如分公司、商品、使用者層級等等)突出出來,方便落實責任人。

    第二,啥時候控制

    如果真的等到GMV跌到不行了才來喊:要搞高,就太遲了。實際上影響業務走勢的很多因素可以提前預見,比如:

  • 正向因素:大促銷、新品上市、傳統旺季
  • 負向因素:系統BUG、缺貨、傳統淡季
  • 不定像因素:系統改版、換季
  • 因此,控制是有時間狀態和走向判斷的。標準的用語是這四句:

    1. 過去+負向 → 關註XX問題
    2. 過去+正向 → 發現XX經驗
    3. 未來+負向 → 警惕XX風險
    4. 未來+正向 → 提示XX機會

    因此在搭建數據監控體系的時候,得總結過往經驗,了解未來內部計劃,甚至收集一些競爭情況,這樣把態勢判斷提前準備好,才能趕在事前多喊「警惕」「提示」而不是事後人人都看到了,才嚷嚷「要搞高」

    第三,多大力度控制

    這時候可以喊「要搞高」了!是滴,沒錯,被陳老師調侃了一路的「要搞高」本身並沒有問題,是個標準的建議方式。在給出控制意見的時候,先講方向,再講力度,最後才是細節。不同問題嚴重程度,對應的力度是不同的。

    這裏也有標準話術:

  • 要註意(出現異動)
  • 要行動(要搞高,要搞低)
  • 要立即行動(!!!)
  • 如果對問題評估做的到位,在立即行動之後,是有進一步的描述的。比如:「如流量品質不能在3天內得到改善,本月KPI將不達標」。做這種推測和預測有關,因此讓很多同學很糾結,預測的到底對不對。其實完全沒必要。

    在管理上,行動力比精準的預測更重要。預知到了問題,如果業務部門行動給力,問題早早就處理完了,哪裏還用什麽精準預測。如果業務部門不行動,一直在糾結:「我看不會出問題吧」「它如果自然反彈了呢?」,最後就會坐失良機,鐵定撲街呀,還需要什麽預測。

    所以往往做推測用的是最簡單的邏輯,比如一個月3000萬業績,每天就得100萬。1000萬流量轉化20萬購買,所以5萬購買就得250萬流量,類似。做控制是為了推動業務部門行動,不是給推諉找理由,切記切記。

    第四,控制完啥效果

    做控制最重要的就是效果。效果是有層次的:

  • 初級:控制被業務接收
  • 中級:業務按控制行動
  • 高級:行動對指標有顯著作用
  • 搭建數據監控體系,最不能少的環節就是結果回顧。而且要先看是哪個層級的效果,再看具體效果大小。很多時候根本還沒到最後指標變化,而是業務方壓根就沒聽建議,最後捅出簍子來才慌慌張張跑來問「為什麽」。

    這一環看似簡單,實際很難做到。一來很多業務部門態度趾高氣揚,懶得溝通。二來很多做數據的同學薄皮大餡,臉皮太薄不敢溝通,悶頭搞各種演算法模型,只有自己知道。這樣就很難實作監控體系的流暢運轉了。

    最後要強調的是:數據監控體系是用來發現問題的,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監控監控,監督和控制,他本來就不是教學和討論。你見過哪家奴隸監工拿著教科書到田裏監督幹活的,都是手裏鞭子一揮「啪!」一聲。有些同學把監控搞得復雜無比,硬塞一堆指標希望直接讀出問題分析,這樣做會極大拖慢監控運轉效率。在方向不清晰的時候,看的數據越多,腦子越亂。

    3 為什麽你做的不是數據監控體系

    常見的問題,比如:

    1. 數據指標體系缺判斷標準。只知道喊「漲了」「跌了」,不知道報「好了」「壞了」
    2. 數據指標就真的是個指標。和管理流程脫節,沒有清晰責任,沒有對應跟進人
    3. 缺少數據以外的業務梳理。不知道幹了啥,不知道在幹啥,不知道要幹啥
    4. 缺少確認問題的跟進反饋。不知道人家聽了沒有,不知道人家幹了沒有,不知道人家幹成了沒有,光盯著數位發呆。
    5. 貪大求多,塞了一大堆指標,花花綠綠顯得高大上。結果跑數累似,看數暈死。

    本質上數據監控體系就是溫度計。體溫固然重要,但體溫反映出的發燒癥狀才是更重要的。想讀懂癥狀,自然得多學醫,得在發現人發熱咳嗽以後趕緊送院,得了解發燒病人接觸了誰,去過那裏,得做進一步的化驗而不是揪著體溫計不放。這些才是讓數據監控真正落到實地的地方。大家最近都被體溫計測來測去,其中滋味,你品,你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