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超9億人在朋友圈消失:到底是什麽原因,讓人們關閉朋友圈了?

2024-02-17科技

曾經有那麽一段時間,朋友圈就是我們的社交場所,我們在這裏分享美食、分享美照、分享喜歡的文章、分享點滴的成長。

曾經,微信好友上限5000人,我們發一條朋友圈幾百個贊;現在微信好友上限10004人,我們發一條動態,點贊能破百就不錯了。

越來越多我們關心的朋友,點進去便是「三天可見」、「半年可見」...

是什麽原因讓朋友圈裏的我們喪失了分享欲,逐漸消失在朋友圈裏?

01 朋友圈不再是「朋友的圈」

以前上大學那會,恨不得一天發10條朋友圈,連路上看見兩只貓「罵架」都要昭告一下天下。現在就算一年不發朋友圈也沒有分享的欲望了。

對此,網友們的回答是這樣的:

「朋友圈,不再是朋友的圈了,除了老媽就是老板、除了同事就是客戶,還發個錘子啊」

「出了那麽幾個真朋友,都是各種各樣、雜七雜八的人,又懶得分組、設定可見範圍」

「因為朋友圈的很多曾經好友,已經變得不那麽熟悉了」

「除了廣告就是微商,不想讓他們知道我有實力成為他們的客戶,不想被騷擾」。

朋友圈裏的未必是朋友。我們原本是在記錄生活,但現在好像無形中夾雜了「炫」和「比」的成分,已經失去了原本的「分享的快樂」。

現在有個比較流行的此,叫做「朋友圈外人」,我們不愛看朋友圈了,想安靜的當個圈外人。

原本會發在朋友圈裏的「感悟」,現在都直接私信給我們在乎和在乎我們的人了

02 我發了,只是你們看不見而已

自從微信朋友圈有了「分組」功能之後,我們就已經篩選掉了很多「朋友」。朋友圈「分組可見」,其實是讓我們有了邊界感。人和人之間最舒服的關系,不是不分彼此,而是熟不逾矩。

顏寧和李一諾是清華大學同學,畢業後,一個成了科學家,一個成了商場女強人。

兩個人性格迥異,顏寧喜歡武俠小說的仗義豪邁,李一諾安靜;顏寧喜歡看電影,李一諾從不去電影院,但她們兩個確是「鐵閨蜜」,談到對方,滿眼寫的都是欣賞彼此。

很多人不理解,這能算什麽「閨蜜」,而他們的回答是「那是她的生活,她喜歡就好。」

是啊,她喜歡就好。

成年人的邊界感,就是一種點到為止的默契。

如果我說我在忙,你就不要追問到底「在忙什麽」

如果我說我在吃飯,你就不要追問「跟誰一起吃」

要是能說,我早就說了。或許是不能說,或許是不想說,說許是不想和你說。

03 我們變得更成熟了

我聽一個朋友分享「停更一年朋友圈動態」的感受。只有四個字「非常舒服」。

她說,這一年的時間,她看了8本書,去學習了烘焙,定期去練瑜伽並且一年瘦下來17斤。

忍住了不發朋友圈,不用絞盡腦汁的去琢磨文案要怎麽編寫才能最大化展示自己、也不用隨時去關註誰來點了贊、更不用因為別人評論到了自己的傷口上而黯然神傷。

你發的「生活」太好了,會有說你炫耀,你發的「寒酸」了又怕被嘲笑,總想在朋友圈裏塑造一個「完美人設」。自己就像朋友圈的「奴隸」一樣,24小時不間斷地思考、付出。

生活是給自己活的,不是給別人看的。

比起分享到「萬能」的朋友圈,我更願意直接分享給懂我的人。

偶爾也會點開朋友圈,寫一條僅自己可見的動態,留給未來的自己。

人真正值得在乎的,無非就是父母親人、三五知己,僅此而已。其他的人批評也好、贊美也罷,其實都沒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結語

借用【霸王別姬】中的一句台詞:人吶,得自個成全自個。

所以,朋友圈是過給別人看的生活,「做自己」才是每個人終身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