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什麽是人形機器人真正的問題,頭部大佬這麽看……

2024-05-01科技

經濟觀察網 記者 任曉寧 2024年是人形機器人備受關註的一年。

在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具身智慧(能夠理解、推理並與物理世界互動的智慧系統)圓桌會議上,宇樹科技創始人兼CEO王興興稱,「回望過去人類的幾千年歷史,現在是最激動人心的時代」。

宇樹科技是國內人形機器人頭部創業公司之一。王興興說,現在人形機器人技術還沒有實作突破。但他們已經看到了技術突破的臨界點。現在人形機器人所處的階段,就像是ChatGPT(美國人工智慧公司OpenAI的大語言模型)出來前1年到2年的階段。

這場圓桌會議的參加者還包括傅利葉智慧、星動紀元、銀河通用、新智元的創始人,以及互聯網大廠小米公司的機器人團隊負責人。他們代表著國內人形機器人的頭部公司,可以說涵蓋了當下人形機器人行業的「半壁江山」。

關於人形機器人真正的問題和阻礙,小米公司機器人團隊負責人許多稱,人形機器人今天真正存在的問題,是硬體的問題。銀河通用機器人創始人王鶴則認為,人形機器人最大的瓶頸就是缺乏數據。星動紀元創始人陳建宇建議,人形機器人不能一起步就想著要走進千家萬戶,賣給C端(個人使用者),而是可以先進工廠,從稍微容易一點的事情開始做。

人形機器人無疑是當下最熱門,也頗具爭議的賽道。但在這個賽道,大廠和創業公司幾乎站在了同等的位置。圓桌會議現場,當主持人問出「大廠和創業公司做人形機器人誰更有優勢」時,台上台下的人都笑出了聲。王興興說,在這種前沿的領域,運氣占很大部份,很可能大家都在做事,突然有一個天才,或者有一個小團隊就做成了,「AI的世界是非常平等的,比以前的世界平等很多」。

作為現場的大廠代表,許多也表示,AI和人形機器人的世界裏沒有大廠和創業公司的區別。雖然與創業公司相比,小米公司市值4117億元,並在硬體、供應鏈方面有多年積累,但許多說,大家的起點都是一樣的。

黎明前的黑夜

人形機器人賽道很熱。2023年國內人形機器人投融資事件增至12起,占過去十年行業總投資筆數的四分之一。曾經只制作機械臂、機器狗的公司,最近一兩年都推出了人形機器人。

人形機器人也不斷取得新的進展。4月27日,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釋出全球第一個全電驅擬人奔跑的人形機器人母平台「天工」,釋出視訊顯示,「天工」可實作6km/h穩定奔跑,在盲視情況下透過斜坡和樓梯。

圓桌論壇上的公司們制造的也不是只會表演節目,或只能在門口迎賓的簡單機器人,而是擁有雙足,會跑會跳,能直立行走,奔跑時比人還要穩定的機器人。

但圍繞人形機器人的質疑聲也很多——不能量產,不能商用,價格太貴,人形機器人到底有什麽用。這些疑問不絕於耳。

行業裏的公司一直在質疑聲中前行。2024年,這些公司的創始人們覺得,終於快熬出頭了。「當下的時間點真的太好了。資源、關註度、財力、人員、技術,真的已經快突破臨界點了。」創辦宇樹科技8年的王興興說。

王興興對技術突破之後的商業前景非常有信心。那將意味著,工業領域30%左右的場景可以重新再做一遍。農業、建築業的很多工作,都可以讓人形機器人去做。最終人類社會有可能實作:普通老百姓不用上班,所有人類都過著讓機器人養著的生活,真正實作生產力升級。

其他幾位頭部人形機器人公司創始人也有類似觀點。陳建宇認為,在3年到5年內,人形機器人在工業場景可以實作規模化。智元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宋海濤認為,人形機器人會在3年到5年內逐步普及,5年到8年後會快速上量。

銀河通用機器人目前正在與車企和美團公司合作,他們嘗試把輪式底盤機器人(非雙足類人形機器人)放到車間和商超場景,這種機器人比較便宜,成本低於一個人類勞動力一年的薪資。王鶴預計,最近1年到2年內,輪式底盤機器人能夠很快起量。

什麽是真正的問題

雙足類人形機器人目前仍然昂貴,價格普遍在十幾萬元以上。

王興興認為這並不是問題,未來一兩年內,一台人形機器人成本幾萬元將非常有可能實作。甚至在之後,人形機器人也會像新能源汽車一樣,按照材料成本和機器加購成本計算成本,「鋰礦、銅、鐵、鋁等原材料的價格構成了整輛汽車的大部份成本。所有極致工業行業都是按此計算的,以後機器人也可以論斤賣」。

4月17日,在「CadenceLIVE矽谷2024」大會上,輝達CEO黃仁勛也稱,在不久的將來,所有人都要制造的裝置將會是人形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的制造成本可能會低很多。一些人認為,人形機器人的售價會達到1萬美元到2萬美元。跟購買一台廉價汽車差不多。

如果價格不是制約人形機器人的問題,什麽才是真正的問題?幾位頭部公司從業者態度不一。

做手機起家的小米,在硬體領域經驗充足,小米機器人目前重點攻關的是硬體的移動空間可達問題。許多舉例來說,目前人形機器人手臂的移動空間可達精度大概是10厘米。10厘米精度意味著,機器人抓取一個物體時,相對位置定位不精準。對比之下,工業機械臂的精度是0.01公釐,差距非常大。

「我們硬體的移動空間可達怎麽能做到1厘米?手眼協調的空間可達怎麽能做到0.1公釐?」許多認為,這是短期內人形機器人面臨的最大挑戰。如果能解決這些問題,再透過大模型技術或具身智慧技術,就可以提高人形機器人的數據采集效率,進而解決人形機器人數據不足的問題。

王鶴也提到數據問題。他稱,目前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智慧駕駛汽車行業發展飛快,特斯拉可以利用百萬車主、上億小時的駕駛數據進行模仿訓練,進而探索真正的無人駕駛。但人形機器人領域,並不存在這些數據。

「不可能有上百萬使用者主動買一個沒有什麽功能的機器人,到家裏用遙控器遙控它幹事情。」王鶴說,人形機器人所需的數據集在地球上並不存在。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他提出可以透過物理仿真技術,把現實世界中的物理規律透過圖形學的引擎真實仿真,並仿真摩擦力、接觸力、光線追蹤渲染等,制造出一個模擬真實世界的數位世界進行訓練。

不過,王興興對於人形機器人的硬體問題並不擔憂,他覺得,真正限制人形機器人的,仍是生成式AI技術的突破。

可吸取自動駕駛的經驗

討論人形機器人話題的頭部公司創始人,或多或少都會提到自動駕駛。他們中有一些人是從自動駕駛行業轉型而來。比如星動紀元的創始人陳建宇,他2015年就開始研究自動駕駛,2023年創辦了星動紀元公司。

智源研究院院長王仲遠最近調研發現,做人形機器人的專家、學者,很多都來自自動駕駛領域。從現有的功能模組來看,人形機器人與無人車有非常相似的地方,都包含環境的感知、規劃決策以及最終的控制這幾個模組。

自動駕駛在全球已經火熱了十余年,但直到現在,無人駕駛汽車仍沒有普及。人形機器人會不會也經歷這樣曲折的過程?陳建宇認為,人形機器人從業者可以吸取自動駕駛行業的教訓。

「自動駕駛之前最主要的問題是,大家一上來就要做L4(高度自動駕駛),一上來就要做Robotaxi(無人駕駛出租車),所有人都很激進,覺得兩三年時間就能搞定。但現實遠比想象要困難。」陳建宇說,這是他此前從事自動駕駛行業過程中踩過的坑。

他比較贊同特斯拉的發展方式,特斯拉做自動駕駛並沒有直奔L4,而是先從L2(部份自動駕駛)開始,再逐漸做L3(條件自動駕駛)、L4,一步步連續做。

傅利葉智慧創始人兼CEO顧捷提到,人形機器人現在可以做一些比較細分的市場。比如在康復醫院做治療師,陪護老人或做康復訓練,或者在一些危險的地方做巡邏。這些是人形機器人可用的場景。

智元機器人最近在工業制造、3C領域,已經開始了人形機器人真實數據和場景的實測。宋海濤認為,這些領域存在大規模商用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