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由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一個視訊大模型Vidu在中關村論壇未來人工智慧先鋒論壇釋出,它代表著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的一個新突破。短短幾個月後,視訊大模型Vidu已在全球正式上線,並向使用者開放文生視訊、圖生視訊兩大核心功能,並在全球先發了「主體參照」功能,讓視訊生成更加穩定、可控。
中國科學家在人工智慧領域取得的長足進步,離不開老一輩科學家在前進道路上樹起的一座座指路豐碑。回看來時路,張鈸的名字反復出現。時間倒回上世紀70年代,中國人工智慧研究猶如一片亟待開發的荒野,彼時43歲的張鈸毅然闖入「無人區」。
勇闖「無人區」
1978年,清華大學院系結構調整,將原自動控制系(當時稱電子系)變更為電腦技術與套用系,已在自動控制系任教20年的張鈸面臨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擇。在精儀系、新成立的自動化系與電腦系之間,張鈸選擇了電腦系,錨定人工智慧這個新方向。這並非易事,此時中國在這個新興領域裏猶如一張白紙。
為了能夠學習國外人工智慧的先進理念和技術,1980年2月張鈸受國家派遣赴美訪學。張鈸的第一項研究是機器人運動規劃,研究中他率先發現數學與人工智慧結合具有廣闊前景,於是與學數學的弟弟張鈴合作,將數學工具引入人工智慧研究,並在國際期刊【IEEE模式分析與機器智慧匯刊】上發表論文。這是中國學者在人工智慧領域頂級國際期刊上刊登的第一篇學術論文。
王寧:當時能發表到這個期刊上意味著什麽?
張鈸:就是你有一定水平,而且我們發過去一次就接受了,這個更是很少的。
王寧:等於是一個開拓性研究,創新性的研究。
張鈸:完全是新的。後來美國也好,歐洲也好,好多人請我去作報告,因為當時研究人工智慧,真正用數學來解決問題的很少。
走過冬天
1982年,帶著成果回國的張鈸和同事們深入工廠調研人工智慧的實際套用前景,得出一個結論:一定要搞智慧機器人。1986年,國務院批準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其中一個主題就是智慧機器人。
要研究機器人,就必須要有機械臂。而當時國際先進機械臂在中國卻無法買到。為此,張鈸與同事們多方奔走,經福建輾轉香港,終於買回一個二手機械臂。1987年,張鈸又與團隊籌建了「智慧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就在大家鉚足了勁兒,奮力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時候,受演算法、電腦算力限制,人工智慧的「冬天」降臨。越來越多的質疑出現,很多研究機構和科研人員都相繼離開。
王寧:別人質疑您,說您就只是有構想,但什麽都做不出來。
張鈸:當面沒有這麽說,但是那時候我去搞人工智慧,很多我的好朋友都勸我,你幹嗎去做這個?實際上,它的高潮、低潮對我都沒有太大影響,低潮的時候,我一直叫大家也不要灰心,高潮的時候,也不要覺得人工智慧又怎麽樣。只要你認定這是一個科學問題,必須解決的,不管它受到挫折也好,順利也好,你都照樣的。
張鈸:我並沒有去想未來要怎麽樣,我自己感興趣的,我就會去鉆研它。搞人工智慧,它的魅力就在它始終在路上,始終有問題,所以它就是這一點吸引我。
永無止境
人工智慧的發展猶如一艘巨輪行駛於渺無邊際的海面,神秘和未知,充滿希望的同時,似乎也給人類自身帶來前所未有的危機感。有觀點認為,2025年,世界人工智慧研究將進入顛覆式發展階段,很危險。而在張鈸看來,這是一種對危險性的過度緊張。張鈸說,科學探索永無止境。我們既不應誇大人工智慧的影響力,也不需害怕人工智慧發展給人類帶來威脅。
王寧:我看到現在大家都在說做機器人,好像這才是人工智慧的未來發展方向,是這樣嗎?
張鈸:有的時候,往往容易產生片面,一個熱潮出來,好像大家都一擁而上,都幹這些事,以為這件事就是唯一的一件事,實際上不是這樣。
王寧:您最擔心什麽?
張鈸:創新性不夠,創新是科技發展的第一動力。一個突破,不是說一天兩天做出來的,必須堅持長遠的、持久的研究。對人工智慧,它是探索無人區,現在我們還處在探索的階段,這也是它魅力所在。所以我們始終要堅持,要不斷地努力,這樣才能夠達到我們的目標。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